听到一个养老故事。
#养老#
听到一个养老故事。
老夫妇都是高校退休的,两女儿一个在北京、一个在美国。老夫妇身体状况一直还可以,但如今老太太85、老爷子89,小来大去的病痛是难免的。本来一辈子都是老爷子做家务、照顾家照顾孩子,老太太只负责对老爷子的劳动提供批评意见,到老了也做不出个像样的饭。几年前老爷子摔了一跤,身体状况下降,没有以前的精力体力做家务照顾老太太了,两个人的生活就开始失序。请过保姆,以老太太擅长提供批评意见的秉性,也都干不长就走人了。
老夫妇一商量:养儿防老嘛,现在不就是时候了么。于是跟两女儿合计。两女儿意见一致:希望他们继续留在自己熟悉的城市、熟悉的环境,请个住家保姆,然后北京的女儿隔三差五回去陪陪。两老不高兴了,说美国我们是不去的,在自己的国家还有什么不熟悉的,我们就到北京住小M家(小女儿)!
谁让都是孝顺女儿呢,姐妹俩就无奈接受了。于是老夫妇卖了房,搬进了北京女儿的家。妹妹正好刚退休,就成了父母的贴身保姆。美国的姐姐还不到退休年龄,就多给妹妹经济援助和补偿。最难得的是妹妹的老公,仗义、大气、幽默的北京爷们儿,容得下老夫妇,并且还得经常润滑一下太太和丈人丈母之间的不愉快。
老爷子中风住院,小女儿陪护两周,晚上在行军床上凑合睡一会儿,出院之后,小女儿拍了个照片发给姐姐诉苦。姐姐一看,眼泪就掉下来了,妹妹的腿在简陋的行军床上勒出一道道蚯蚓样的紫痕。据说一个月之后紫痕还未消。姐姐心疼又歉疚,跟父母视频通话的时候,对安好出院的父亲说:“太不容易了,真感谢小M。” 老爷子哼一声,脱口道:“那还不是她应该做的。” 而小女儿就在旁边坐着呢。
故事讲到这儿我也不想再讲了,家长里短的,家家不同,但也家家相似。我就想借着说说“养儿防老”这个事。
“养儿防老”,我为什么特别反感这四个字放在一起组成的动宾联合结构呢?只是因为后一个动宾是前一个动宾的目的吗?不止是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秉持这种观念的是站在高位的父母,以此站在道德制高点去绑架孩子,把本应是互爱互敬互体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关系,变成丑陋的压迫和绑架关系。
此时此刻,衰老、病弱的父母确实是弱势者,但当他们把孩子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视为道德义务、连说一个感谢都不屑,甚至连边上人说一个感谢都极为不适的时候,就连孝顺女儿都会感觉心凉。
还是受过同辈人中最好的教育、一辈子在高校工作呢。
“养儿防老”,就是个没人味儿的、不懂爱的腐臭观念。谁信、谁对自己的孩子奉行,谁就讨人嫌,即使是孝顺儿女也心凉。
能暖人心的、滋养爱的,只能是爱,而不是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