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无人机“蜂群”的发展运用及对策
无人机“蜂群”攻击技术是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该技术强调集群、智能、自主、协调,可发挥数量多、目标小、分布散、成本低等优势,执行多种任务。无人机“蜂群”一旦投入实战,将颠覆传统作战理念,重塑多域战场形态。
发展情况
无人机“蜂群”作战是美军分布式作战思路的典型代表。无人机“蜂群”的发展起始于2005年,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顶层规划
美军认为,无人机“蜂群”作战将改变航空数量对比和攻防对抗成本态势,因此将其纳入了军事装备发展顶层规划。
2005年8月,美国防部发布了《2005~2030年无人机系统路线图》,计划于2025年后具备无人机集群战场态势感知和认知能力,能够使无人机自主完成作战任务。2010年4月,美陆军发布了未来25年的无人机系统路线图,明确指出未来远征作战需要“蜂群”能力,提出了纳米“蜂群”构想。该构想通过调整无人机的战斗队形和编队密度,实现对室内外区域的最大化覆盖,并计划在2025年初步实现纳米“蜂群”,在2035年前完善成熟。2016年5月,美空军发布了首版小型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16~2036年小型无人机系统规划》,明确将无人机“蜂群”作战确定为小型无人机系统的首选作战概念。
(二)项目研发
目前,美国防部及各军兵种无人机“蜂群”相关项目已经被提出或部署,无人机集群的作战样式和力量已经初步显现。
美国防部战略办公室领导的“山鹑”项目已于2012年启动,由海、空军共同推进实施。该项目旨在研发可由空中、海上或陆上平台释放的微型无人机“蜂群”,用于执行火力打击以及在低空获取情报、监视与侦察等任务,并于2014年开始进行试验。2016年10月,3架F/A-18F战斗机释放了103架“山鹑”无人机,测试了其编队飞行、集体决策和编队修复等集群自主执行任务能力。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实施的“小精灵”项目于2015年公布,该项目旨在研发具备自主协同和分布式作战能力的可回收小型无人机“蜂群”,用于执行侦察监视、电子干扰、通信窃听、网络作战等任务。2021年11月,美军成功测试了使用C-130型运输机投放、回收“小精灵”无人机。
美海军研究局负责的“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技术”项目已于2015年启动。该项目旨在研发可从陆上、空中、舰艇及水下平台管状发射器快速发射的大量低成本的无人机,将其用于执行攻击任务。2021年7月,美军使用“郊狼”无人机进行了反无人机能力测试。其中,1架“郊狼”无人机使用了一种非特定电子战系统或某种定向能武器,成功击落了由10架无人机组成的集群。
作战样式
美军无人机“蜂群”将推动作战向网络化、分布式、体系化转变,催生了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在未来作战中将会对其对手构成较大的威胁。
(一)颠覆式侦察
美军可通过无人机“蜂群”,实现对战场的多维立体感知,为指挥官的战场决策提供实时情报信息并实现跨越性情报保障。一是高机动侦察。美军可通过运输机、战斗机、轰炸机、直升机等投放无人机“蜂群”,进而实现无人机“蜂群”的快速机动部署。二是覆盖式监视。美军可通过广域布撒“蜂群”无人机,借助无人机搭载的各类传感器,实现广域侦察、监视和探测。比如,在面积约4800万平方千米的战场上投放上万架搭载温湿度、气压、声学、生化探测设备的“蝉”式微型无人机,可以实现在指定区域的大范围情报获取。三是隐蔽渗透侦察。美军可借助运输机、加油机等过航他国的时机释放无人机“蜂群”进行隐蔽潜伏,从而达到隐蔽侦察渗透的效果。
未来作战中,美军通过无人机“蜂群”的颠覆式侦察,可实现对对手纵深渗透长期潜伏、蹲守侦察,并通过构筑战场态势“感知云”实现战场的单向透明。
(二)饱和式突防
美军通过无人机“蜂群”的集中大量出动,可以使对方防御体系的探测、跟踪和拦截能力陷入瘫痪。2012年,美海军研究局模拟了运用无人机“蜂群”攻击海上“宙斯盾”舰的情形,并经多次模拟得出结论:当8架无人机组成联合攻击“蜂群”时,平均每次有2.8架无人机可达成突防效果。模拟突击美航母编队的情形时,突破编队防御的一次饱和式攻击需要超过240枚反舰导弹同时临空,而240架规模的无人机“蜂群”可达到同等突防效果,同时其作战成本及指控难度大幅降低。
未来作战中,美军若使用无人机“蜂群”对对手实施饱和式攻击,对手的预警和防御体系将面临较大的考验。
(三)先行式协同
美军无人机“蜂群”可以与其他兵力协同实施突击、支援掩护等任务,其主要包括:1.与直升机协同。美军研究利用无人机“蜂群”先行潜入、静默潜伏、空中布势,先期构建战场“探测蜂群”、“通信中继蜂群”、“诱饵目标蜂群”、“攻击蜂群”等,对符合图像或声学特征的目标进行识别定位,引导直升机实施打击,必要时自主发动攻击,极大增强了直升机的战场生存和执行能力。2.与地面部队协同。地面部队与敌军正面遭遇时,可释放无人机“蜂群”,前推实施正面突击,牵制敌军地方力量,为地面部队机动占领有利战位提供帮助。配合迂回包围行动时,可将无人机“蜂群”布置在敌军和美军的迂回部队之间,保护迂回部队的侧翼。追击敌军部队时,可利用“蜂群”对撤退的敌军形成垂直包围,阻挠打散敌军阵形,配合美军追击和歼灭行动。3.与战斗机协同。美空军正在研究为隐身、超声速有人/无人战机配备多批无人机“蜂群”,组成制空任务编队。根据无人机功能进行合理布势,利用搭载雷达、光电等设备的无人机“蜂群”进行重点目标的指示和侦察预警,利用搭载电子战、装备的无人机“蜂群”前置,并根据指令实施电子干扰或导弹攻击。
未来作战中,美军无人机“蜂群”可增大作战体系效能,配合空中、地面、海上兵力对对手展开协同、体系进攻。
(四)分布式杀伤
无人机“蜂群”可形成集侦察预警、电子干扰、网络攻击、火力打击于一体的作战集群,以分布式杀伤对同一目标或目标群实施多方向多波次的攻击,快速损毁瘫痪对手的预警探测体系。如美军的“体系化高超作战”,作战初期以200架小型无人机形成“探测感知蜂群”,通过不断变换队形和进行电子干扰,使敌方雷达无法区分真实目标与诱饵、无人机与有人平台,从而消耗敌方的防空导弹、定向能武器,然后发射高超声速导弹对关键目标定点清除,最后使用自动寻的型无人机“蜂群”对雷达、通信塔等目标实施补充打击,确保长时间压制对方的态势感知和指控系统。
未来作战中,美军通过对对手的重要目标发动无人机“蜂群”分布式杀伤作战,可在较低成本条件下长时间保持电磁空间领域优势。
此外,美军拟为X-37B无人轨道飞行器、XS-1“幻影特快”无人航天飞机配备具有太空机动和攻击能力的无人机“蜂群”,在战时干扰、撞击敌方的通信及导航卫星,协助美军夺取制太空权。
对策建议
反无人机“蜂群”作战面临“看不见”、“辨不清”、“拦不住”、“打不起”等难题。因此,可从“侦、扰、打、拦”入手,争取获得实效。
(一)顶层规划、聚力建用,推进先进能力落实生效
首先,确立明晰方向机制。通过顶层规划统筹资源运用,了解“蜂群”技术发展现状,界定外国技术发展前沿,寻找其技术的弱点盲点,洞悉其作战运用意图,归纳其作战战术战法等,确定“多元多维力量全联动、陆海空天电齐攻防”的作战方向和机制。其次,加快反制力量的研发。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链等技术,推动反无人机“蜂群”的各型装备与人员有机链接,实现一体感知、智能决策、统一调配、高效攻防。同时,加快新型设备和新概念武器研用,增加可靠应对手段。最后,在实践中检验反制能力。通过反复实践运用检验现有反制战法理念及装备的实战效能,以“研发——实践——再研发——再实践”的方式推动相关理念和装备优胜劣汰、优化调整。
(二)多元融合、立体组网,构建合理侦察攻防体系
首先,需多元融合,攻势互补。将卫星、雷达以及各种探测装置,预警机、飞艇等多种探测设备组成信息共享的预警网络,达成对无人机“蜂群”的广域覆盖、交叉印证。同时,基于现有装备在反“蜂群”时的优缺点综合运用,实现软硬综合杀伤。其次,需立体布局,防漏补缺。针对敌“蜂群”可能的来袭方向,分层配置远、中、近程雷达,并搭配预警机、无人机和系留浮空器等,形成自上而下的无盲区探测网。围绕受保护的高价值目标,坚持静态织网与动态补防相结合,梯次部署、机动运用各型武器装备,形成多点联动、火力交叉的反制网。最后,还需智能加成,融合增效。通过加大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将各类侦察、打击手段连入统一的指挥链、作战链。通过人员装备的配合、多维空间的联动以及广泛的智能运用,实现抵近即发现、发现即识别、识别即摧毁,达成“单点发现、多点联判、全域应对”的反制效果。
(三)因敌施力、防抗结合,运用灵活高效的技术战法
针对无人机“蜂群”航时短、依赖网络化、需借助平台远程投送等弱点,可采取多种反制战术。“釜底抽薪”战术是指先发制人,打击无人机“母巢”,切断其主神经。在“蜂群”升空前,远程攻击其地面控制站、预警飞机及海空运载平台,阻止“蜂群”升空作战;运用反卫星力量,摧毁维系无人机运作的通信和导航卫星,配合使用电子干扰手段,阻断通信卫星、地面控制站、预警飞机等数据链路,使无人机无法进行通信、定位进而失控。“剥洋葱”战术是指梯次运用武器,分段打击“蜂群”,使其数量逐渐减少直至被全歼。在敌“蜂群”抵近时,先诱骗和减杀无人机的作战效能,而后进行二次杀伤、猎捕,硬摧毁部分无人机,最后实施近距离杀伤。“牵牛鼻子”战术是指通过隐真示假、诱敌深入,调动敌“蜂群”进入埋伏圈进行围歼。可诱导敌“蜂群”追踪攻击假目标,并通过诱饵或真目标的战场机动,诱敌“蜂群”进入埋伏圈,集中反制手段围歼。总之,反无人机战法必须做到对症下药、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