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3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2021-08-14 09:46 作者:千叶秦风  | 我要投稿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1 第二章《文字下乡》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讲,不同场合自有最合适的、最高效的交流方式,他们本来是平等的,把这些交流方式抽离具体的场合去讨论孰优孰劣的做法内含着傲慢与偏见。但是,文字终究是特殊的,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语音交流总有难以做到的时候,尤其是,人总是会死的,有些人是永远没机会当面对话了。(怀念阿明。。)而文字呢,文字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费老着重说了语言超越时间的阻隔,具体说是两点,一个是“语言造成了人”(原文),另一个是“语言造成了文明”(原文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人有把具体事物抽象化、符号化的能力,也唯有把事物抽象化、符号化了,才不必花十年去回忆十年,才能压缩信息、方便整理复习,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好像一本书总是要有目录的,看着目录就可以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不会在无限的细节中迷失,忘记了自己的路。(而真正把书读透的人,看着目录也有能力把内容一点点具体化。)唯有对过去的追忆、总结、反思,才能对未来有较为明确的规划,而不是随机行走。对于生物个体是如此,对于族群就更是如此了。把生存发展所需的知识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族群就可以永续并永续发展;否则,或许可以进行简单重复,或许直接走向衰亡。

至于空间的阻隔嘛,我们在两千年前完成了书同文,让岭南的人可以看懂塞北的人写了什么,实现了超距离的交流。而如今,信息时代已经初步成型,我们应该追求话同音了。对于个人而言,同时掌握方言和普通话没有什么不好,应该说方言还更接地气。何况,出门在外,能带走的无非一抔黄土、一口乡音罢了。

还有一个点,歌声也可以超越时空呀!一曲《我的祖国》就可以穿越几十年让我们体会到建国之初顶天立地又朝气蓬勃的精气神。(毕诗灵语,可能有错漏)不错,但,相比之下,文字的载体早已普及,学习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些意义上,词曲唱编的各种技术于普通人还是太复杂了。如果不考虑这些物质基础的话,把人的活的思维进行永久的无损保存才是最好的选择。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3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