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大都市圈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7月15日至17日,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于成都举行。该论坛由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中国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共同主办,至今已在成都连续举办三届。
今年该论坛的主题为“与世界对话,谋绿色发展”。多位中外方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知名专家学者受邀来到现场,聚焦都市圈发展,城乡融合、公园城市、绿色发展等主题共商共议。
论坛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接受南都专访,谈及中国都市圈发展问题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并明确表示大都市圈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为城市留住人口,同时允许城市资本下乡。

南都: 大都市圈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您如何评价国内三大都市圈: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
李铁: 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增长最快,也是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它的外来人口最多,呈现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加上特殊的区位条件,以开放型的经济吸引了许多外来人才。
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包含三省一市,走的是多中心的发展模式,也是以工业为主,早在80年代就实现了多地区的辐射。 京津冀地区则是处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阶段,由于北京是政治中心,其特殊的定位以及所形成的服务经济带有强烈的排斥性,影响了它对周边的辐射能力。
从创新活力、人口政策等评估,粤港澳大湾区相对来说比较均衡是最好的,长三角次之,京津冀则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南都: 海南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相比较,又有哪些不同?
李铁: 海南是一个特别有利于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地区,而且它不太适合发展工业,而粤港澳大湾区还处于工业高速发展增长期,工业占比非常大,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不存在同构性问题。
南都: 目前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怎么促进区域协调?
李铁: 当下的情况是,优势资源都在大都市,地区间发展差异非常大。 城市之间争夺资源非常激烈,保GDP的态势强烈。怎么在这个过程之中重新使得产业合理分配,发挥区域优势,再进行改革需要全盘再考虑。
交通其实是一个重新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比如广州把多条地铁修到了 佛山 ,广州市的土地价格是降下来了,但是佛山一些地方的价格上去了,这也是问题。
南都: 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大都市圈,如何进一步推动大都市圈的发展?
李铁: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流入地区不愿意解决户籍问题。 广州市外来人口有近1000万,北京市外来人口约800万,上海市外来人口有近1000万,江浙则有上亿的外来人口,如果把这些人的长期消费品、公共服务转到城市,那么一定会带动经济发展。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还要解决他们在农村的资产闲置问题,如何解决闲置? 就要允许资产的流转,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靠农民从事农业来解决农村经济增长在全世界都不可行。
只有让城市资本下乡,让城市人口去农村投资,才能激活农村的市场,这点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