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103 |《承前启后》


承前启后
作者:铠昕同学 指导老师:永波老師
读书学习,贵在有恒,承前启后,方有收获。——题记
①冬夜读书,从书架取下一卷唐诗集。拂净封面的尘埃,驱走书页中的蠹鱼,口诵心惟,沉潜涵泳,对于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辞句,心中不禁涌出别样的情感……
②犹记得两年前初读唐诗集,囿于古文根基薄弱,需借助字典与注释才能勉强理解诗句大义,对于这些锦绣篇章的魅力,也只能初窥端倪。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知其美却不通其意;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知其意却不晓其情;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只道是赞赏曲子优美,却不解其背后深层的意蕴。彼时固知唐诗很美,然苦于知识受限,难以推敲内中精妙,这本唐诗集便被冷落一旁,读诗之事不了了之。
③老师告诉我们,文学经典要反复精读,方能品得其中三昧,读诗品诗难以一蹴而就,要有一读再读,由浅入深,承前启后的精神。今夜重新翻开这些文字,我似乎有了切身体会。
④你看!玉门关外,一位青年立在帐中,遥望青海长云,雪山镀金,他正是边塞诗人王昌龄。举目四望,他的眼眸中透着别样的笃定,念及翌日将士们就要出征作战,不禁心生感慨。想我大唐繁荣富强,坐拥百万雄师,百战告捷,当不在话下!他思索着,沉吟着,翻出纸笔,挥洒出一首《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即便穿越千年时光,今日读来仍是豪气干云!
⑤历史的步伐承前启后,转眼来到盛唐。是诗仙太白独坐庭院台阶,此时一轮皓月当空,时有微风卷动衣襟,太白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心下念及远方的故乡与亲人,不禁添了几分愁绪。辗转漂泊的日子,夜夜以皎皎明月为邻,时时与黝黑人影作伴,此情此景不禁诗兴大发,于是跃入书房,展纸,研磨,提笔,略一思忖,挥动狼毫,笔走龙蛇间,千古绝唱《月下独酌》跃然纸上。“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读罢此诗,方知旷达飘逸如诗仙,亦有离愁别绪在心间,情致绵绵,不可断绝!
⑥书页继续像海浪般翻腾,历史的潮流停留在中唐。诗圣杜子美立在茅屋前,秋风萧瑟,鬓发稀疏的他独自倚仗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南村孩童盗茅而去,疾走呼喊,唇焦口燥,他只能轻闭眼帘,抚今追昔。青春不再,盛世不再,哀民生之多艰,他想到的是天下寒士,他忧心的是百姓疾苦。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呕心沥血,道不尽忧国忧民的情怀!
⑦掩卷而思,王的豪气,李的深情,杜的沉郁,全都鲜活地浮现在眼前。或许,每个诗人的文字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缩影,风骨与气度,洒脱与落寞,鼎盛与衰败,时代鼎故革新,诗句承前启后,时代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的力量,塑造出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诗史!
⑧于我而言,那些原本读不懂的儿女情愫与家国情怀,在一番承前启后的阅读后,终于走入我的心间,唐诗经典里,那些历经千年不衰的真挚情感,我终究向它们做出回响!
⑨夜深了,我合上书,熄灯上床,睡梦恍兮惚兮,多少诗人的身影,承前启后,从那个遥远的时代,向我款款而来......
| 同作者例文:

愿做你成长路上的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