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与现实的体悟

2023-08-10 08:24 作者:月深云厚  | 我要投稿

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 花了三天时间读完这一本轻小说。和大部分轻小说所塑造的主角一样,这本轻小说里面塑造的主角也是高中生的形象。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青春炽热,也带着些许腼腆。主要给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点,第一就是他的敢于试错。因为进入到隧道内的时间流动和外界的世界不一样,而在浦岛的隧道内,里面的一秒即是外界的40分钟。男主为了弄清楚这一点,进入浦岛隧道内部尝试很多次,才弄明白这一点。第二点就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我们在追寻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与现实相悖的事情,此时我们需要怎么去平衡理想与现实?第三点就是轻小说和小说真正能带给我们的东西,他有什么样的不同点。 剧情方面感觉有很多细节东西他没有写的很到位。就有些地方显得过于突兀。例如男女主的感情线,男主的朋友对他的关心,以及男主妹妹的死。剧情方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作者的文笔还有待提高,毕竟这才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想说的,正如我想的一样。我不是一个很去纠结于他人的输赢的地方,而在小说这方面体现在不会太去纠结,这小说有太多的不合理之处。我通常想到的是我真正能从这本小说里得到什么? 它里面有一个章节名为奔跑。男主奔跑在浦岛的隧道里。与外界的时间相隔绝,能够感知的只有自己的时间在流动。而在这名为浦岛的隧道里,时间的流速是外界的2400倍。意思就是在这隧道里的一秒钟相当于外界的40分钟。意思是相当于在浦岛隧道内部度过一天,外部的时间则会过去六年半。而男主则是为了弄清楚这一点,不断的反复在隧道内外试错,去弄明白这一点。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本小说,里面的学校有些特殊,和我们正常的校园不太一样,里面的有个校霸之类的角色吧,他就基于这样的校园,在他刚进学校的时候,不停的试错,不停的违反校纪校规去试探学校的规则底线,破坏摄像头,弄坏凳子桌子,打架斗殴,即使会有一些赔偿和通告批评,但他的仍然不停的试错,去找到被这所学校退学的真正底线。而之后他就基于这样一种底线,对别人进行一些过分的行为。我想说的就是有时候试错,不一定是完全对我不利的,我们需要一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时候需要我们真正的去经历感受才会知道的。而这便是试错,找到一些关键的信息,便于日后我们对自己进行调整和改变。 其次就是我们理想与现实的交织,里面的男女主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强烈的体现。有一个章节名为少女的梦想,少年的现实。男主一直活在自己的愧疚中,无法走出来。而女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他们因偶然的机会相识,相知,相爱。而最后,男主为了让女主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在隧道口留下了字条,希望她能够坚持下去,而进入隧道寻找自己所丢失的东西就让他一人来做就好了。我们徘徊于梦想和现实交织的路口,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前进。这时候不如就让我们着手于眼前的一些小事把每件小事都给专注的做好,做到了最佳。就像前面所想的那样,每件事情都是有关联的,并不是相互割裂开来的。如果我们能从一些小事中汲取到我们追求目标所需要的力量,那相信理想与现实也不会再那么隔裂开来了。如果心中还暂存疑问,目标还尚未明确。不如把这个疑问藏在心底,一直坚定的向前走,这样可以让我们保持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一种敏感,会让我们去下意识的搜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在未来的某天,这个持续在你内心悬挂着的问题,会因为看到某件事情或者读到某本书而豁然开朗起来。嗯,几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就是在高中时期,做语文阅读的时候,刚开始可能我们会无从下手,也没有一些老师的指点,去告诉我们怎么样比较高效的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又有许多其他课程的任务压在我们身上,例如数学,英语。这是不妨将如何去完成语文的阅读选择压在心底,然后我们去写了数学题,英语的阅读。当你做到英语阅读abcd篇的时候,想起了老师说过的做题方法,并且做的时候感觉真的非常有效。你会不会产生,诶或许我的语文阅读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去进行一个去尝试一下。我想说的核心就是把问题压在心里,有时候并不是去逃避,更多的时候是去探索,去找到真正适合这个问题的答案,去通过我们亲身的经历消除我们的困惑。 第三点也就是看完整本轻小说结束之后,作者在结束语片段,告诉了我,他对轻小说的看法。他认为真正好的一部轻小说不一定要给人带去很深刻的道理,而是要打开那一本书,就能让读者抛开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嫉妒,焦躁不安这种负面情绪,将读者带入到另一个感情世界中,忘我的阅读下去,等到翻开最后一页时,蓦然抬头发现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这种能引起“浦岛效应”的小说,就是好小说。 就是感觉小说和轻小说最大的区别,表面上应该是篇幅。但内容上应该是叙事的背景。很多宏大的小说建立于一整个世纪或者几十年的现实社会作为背景。而轻小说往往是在一些特定的角度去看待特定的事。所以说感觉轻小说一般的阅读者就是某些特定的年龄的人群。 然后就是我觉得道理的深刻不取决于写这本书的人,而取决于阅读这本书的人。就像你给我一瓶水,你可能给我的时候,希望我是把它拿来喝的。但实际上真正该怎么用,它已经不再取决你了,而取决于我。其实不仅仅像做语文高中的阅读理解,有时候大家都在讽刺,就是明明写书的人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呢出题的人却百般刁难,真是卑劣呢,不,不仅卑劣,还很傲慢。把自己的意识体强加给作者写的小说,写的故事。还让无数的考生跟他一起去思考同一件事情,这不该是教育应有的模样。然而,既然处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中,与其去百般埋怨他的不好,不如多去想想他的好,从中汲取到力量。这种方式的阅读可以很好的增加我们读书时候去思考的方面的广度。我们就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经典的句子。我是把视野拓展到全文,把全文当做一个紧密的整体去思考作者的谋篇布局(尽管这种效率低下)。然后就是读书是需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得过且过,一目十行。当这种习惯被累日累月的积累我们的成长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前提是我们需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或者是把他当成任务去完成。 我不去总结自己到底以上说了什么,因为我感觉我说的都是我想说的,总结出来了,反而可能就说不清了,而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也不取决于我说了什么,而取决于大家看到了什么,共鸣了什么。

《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与现实的体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