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抑郁症孩子会自残?遇到有自伤行为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如今,青少年自伤行为并不少见。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在青春期达到顶峰。
中国初、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为27%,成年后发生率逐渐下降。自伤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切割、烧灼、撞头、掐或抓自己、吞咽危险物品、用尖锐的东西戳身体等。
虽然自伤行为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但频繁、极端的自伤行为会导致身体残障、甚至死亡,极大地增加了自杀风险。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它,足够重视它,正确面对它,避免悲剧的发生。
孩子有自伤行为是想自杀吗?
其实自伤行为与自杀有一定关系,但不能把自伤行为等于自杀,原因有以下三点:
1.自伤行为不是真的想自杀
目的不是为了结束生命。但自伤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最后可能发展为自杀行为,或者造成意外死亡。
2.反复自伤通常是某种精神疾病的外在表现
这是心理痛苦的结果,是在提醒家长,孩子可能心理有问题了。
3.个体的自伤行为具有“传染性”
自伤行为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模仿。未成年人之间就存在彼此模仿、学习、比较的情况,如果同学之间、好朋友之间有人自伤的话,周围的人可能会受影响跟着学。
了解了这三点,家长们可以稍微松口气,孩子手上有刀割伤、腿上有锐器划伤等情况,不要以为他们不想活了。不是每一个孩子的自伤行为都是要自杀的。
为什么孩子会自残?
这是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有自残行为时,最想不通的问题。其实造成孩子自伤的原因很复杂,下面是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一些可能因素。
1、人格特征:
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自伤。
2、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缺乏关心和凝聚力、缺少相互支持和帮助,甚至矛盾重重,导致孩子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压抑情绪,遇到困难后不能及时获得支持。
3、成长经历:
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孩子长期被忽视、遭受暴力/虐待等,导致孩子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无法应对困难时,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处理。
4、学校因素: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之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相互模仿,如与同伴关系不好、同伴中有自伤行为,青少年自伤的风险会增加。
5、学业:
学习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老师的责罚、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对未来的迷茫等都可能诱发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
6、社会因素: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青少年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容易获取和传播自伤行为,在一些错误的引导下,没有办法客观认识到自伤行为的危害。
7、精神疾病: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发生自伤行为。
遇到有自伤行为的孩子该怎么办?

01及时发现并制止自伤行为
父母作为孩子的守护人,要具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尽早发现孩子的自伤行为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02学习接纳,提高养育技巧
孩子在长大在变化,家长也是需要适应他们的变化,了解他们每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要学会接纳孩子的各种状况,提高亲子沟通技巧,学会鼓励、倾听孩子,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获得自主体验。
调整过度控制、忽视等不良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提高孩子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
03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有患病的可能性,要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应对,不要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