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是否还能回忆起,独属于自己的「次世代游戏体验」

2020-09-23 22:05 作者:篝火营地视频  | 我要投稿

作者:药荚

随着 2020 年一步步临近尾声,索尼与微软相续公布的次世代主机信息也越来越详尽。哪怕是并没有主机购买计划的人,也应该都清晰的感受到,PlayStation 5 与 Xbox Series X 所代表的第九主机世代即将来临了。

要来了

不管你是已经有过多次主机更新换代的经验,还是第一次面对这种迎接下一世代硬件来临,所关注的信息大致上都不会脱离 —— 技术指标、销售价格、上市日期和首发游戏阵营。当然,最关键的,恐怕还是要数每一次新主机公布时,游戏技术是否能给你带来冲击力。

那么你还记得,上一次让你获得了次世代体验的作品是哪一款游戏,具体带来的感受又是是什么样子的吗?

在决定好买 PS5 还是 XSX 之前,我们不妨试着回顾过去,重新审视当初那些对你「游戏三观」产生冲击的时刻。不过,本文不会按照权威资料记录去列举各个时代的游戏,而是以我个人经历过的几个游戏主机为标准,介绍当时所接触到的一系列作品,谈谈它们在当时带来的观感体验。

当然,由于是纯粹的个人榜单,所以某些被大众舆论公认的代表作品可能就要缺席了。因为我觉得,游戏经历这种东西,应该有着更浓厚的个人的烙印。所以本文的内容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让各位也找回独属于自己的次世代回忆。

MD:兽王记/战斧

从 8 位到 16 位主机这个阶段的进化,应该算是人们普遍对于硬件时代变迁最早的记忆了。然而考虑到市场环境来看,那个时期国内玩家的观念里还不存在什么游戏厂商、主机阵营或是技术世代。对多数人来说,家用游戏机更熟悉的分类,可能就是单纯的「白机(FC)」和「黑机(MD)」。

那时候甚至连「小霸王」都还没出现

不过,即便对于行业知识还没那么了解,分辨价格高低还是没问题的。不管游戏内容如何,那时候的评判标准就是黑机比白机先进,因为想在包机房玩黑机你就要花更多钱。

一分钱一分货,就算没法做出专业对比,但「贵的就是好」这点在哪里都适用。虽然白机上的《魂斗罗》或《赤色要塞》也风靡许久,在面对黑机步步紧逼的竞争力时仍然十分抢手,但那时候孩子们的认知就是觉得有机会玩黑机当然更爽。

世嘉当年给 MD 宣传时,就有「在家里玩街机」这样的口号,所以主机上市初期也确实有不少移植作品。当然,那个时候我们这边的街机厅其实并没有见到什么《兽王记》或《战斧》,所以其主机移植版就成了许多人在 90 年初某种意义上的「次世代」启蒙了。

当你刚刚接触《魂斗罗》和《双截龙》有一阵子后,再看见《战斧》这样的作品,自然就会感觉到哪里有所不同。尤其是包机房环境的话,把 FC 跟 MD 摆一起,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也许那时候不一定能看出音效或是画质的差异,但我想重点就在于演出 ——《兽王记》每一关大魄力的变身动画,或是《战斧》里华丽的魔法等等。这种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动画片的特效可没那么容易见到。尤其是《战斧》在当时集齐女主角的火龙魔法,是整个游戏最令人兴奋的时刻。

当时已经算是很棒的演出了

除了重头戏的演出外,一些细节也明显比 FC 要有趣。前者每一关都会被 BOSS 吸走变身强化,后者则是会遭贼偷走魔法瓶等场面,都让 MD 显得更加富有吸引力。

遗憾的是,整个 90 年代,我们这里都几乎没人见过 SFC。但偶尔传播的杂志或是道听途说,始终存在着一种「超级白机」或「白机 2 代」的东西 —— 所有白机上的名作它都有,据说还比黑机更厉害(更贵)。也算是某种意义上对次世代期盼的早期雏形吧。

SS:死亡之屋

大概到了上个世纪末期,我们仍旧没有等来「次世代白机」的普及。倒是「光盘机」逐渐在一些有钱孩子的家里或包机房出现。基本上 Sega Saturn 和 PlayStation 是同时有的,而能够插卡 —— 实际上是记忆卡的世嘉土星可能是比较有亲切感,所以在最初还比 PS 更普及一些。

由于没有互联网、没有固定可订阅的杂志来获取行业信息,所以不少人到后来才意识到这个东西其实是「黑机 2 代」。

白色的,也有人以为这就是白机 2 代

第 5 世代主机在本人家乡这边出现并不算早,而计算机倒是意外不算罕见。因此,主机上那些 3D 游戏就显得没那么震撼 —— 因为不少人去年甚至前年就见过《雷神之锤》这类游戏了。

当然,主机到底是更加重视演出,上手门槛较低也更容易普及开的。因此当 SS 出现在包机房后,过去孩子们一般不会对 3D 打枪感兴趣的情况就有了明显改变。而这里头功劳最大游戏的便是「鬼屋枪战」—— 即世嘉从街机上移植的《死亡之屋》。

和计算机上晦涩难懂,还常常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 FPS 不同,《死亡之屋》强调的就是街机游戏爽快感。轨道光枪基本上没人理解不来吧 —— 看到会动的开枪就行了(包括人质)。按照现在的标准本作自然建模粗糙演出简陋,但那时候看着可不一样了。

音乐也挺棒的

更重要的是,那会儿欧美三俗 B 级片的热潮在小县城还没退去,挺着大肚子的肥佬僵尸,拿着斧头的杀人狂对小孩子来说可太「亲切」了。我记得那时「鬼屋枪战」能被口口相传的理由只有一个 —— 胖僵尸肚子都给打穿了,跟电影里演的一样!

PS:洛克人X4

初代 PS 早期代表作品?自然是《最终幻想 7》这样的重磅大作,要么至少是《山脊赛车》一类的首发护航游戏。但如果说这台索尼主机最初给我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说出来可能有点奇葩 ——《洛克人X4》。

哦,你会说:不就是个没什么变化的横版平台动作嘛?和靠着 CG 过场与 3D 图形的那些比,看着可没那么进化。但我的理由很简单 —— 爆炸、特么的好多好多爆炸!

MD 上的《火枪英雄》与《魂斗罗:铁血兵团》已经够能炸的了。但《洛克人X4》凭借次世代机能,那炸得可叫一个爽,炸得精细而富有情趣。从序章炸到结尾,攻略关卡时炸,跟 BOSS 单挑炸,连站桩对话的时候背景都炸个没完没了。

当然,可以使用 ZERO 也是一个关键

其实就是一个对不少人来说也很容易理解的逻辑 —— 虽然全都是以前就有的,但每一环节都得到了肉眼可辨的进步。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其实这样就足够「次世代」了。

PS2:鬼武者

其实,如果说要挑选早期 PS2 的冲击性作品,可能确实不太容易。而这里之所以选择了《鬼武者》,在于那时候像《游戏机实用技术》这样的杂志也开始在我们这边普及开。虽然也不能说早期对于游戏行业一无所知,但从 PS2 这个时期开始,这个小城对厂商、主机和各种业界信息的也算是有了实时了解的渠道。

看看杂志上的信息,自然会被「战国版生化危机、金城武加盟、索尼下一代主机重磅大作」等字符所感染。那种一定要玩到的雀跃心情,正是对次世代的一种期盼。而它作为一个生化危机成熟体系下,一改传统变成了日式刀剑+奇幻鬼怪的题材,也算是相当具有新鲜感。

不过现在看来,初代其实挺保守的

当然,实际上真正让《鬼武者》成为我的 PS2 启蒙,还有一个关键是它的正版碟被用来做「引导盘」。至于引导盘是什么,就不在这里多赘述了。

其实在 PS2 之前,Dreamcast 也算是流行过好一阵子。虽然它主要靠着 4 人对战的《再生侠》才成功扎根于包机房,但这台世嘉最后的主机,画面演出等方面还是在当时给了我不小震撼的。毕竟要说那时让人感觉到「打电影」的游戏之一,《死或生 2》也算是能排得上号。

好吧,时至今日,这个系列在大家眼里的形象可能不是很正经。但当时去市里买游戏,老板们在店里头都是拿《死或生 2》来演示 DC 机能的。虽说同样的感觉,在 PS 上的《铁拳 3》也有过类似体验,但镜头、人物建模和动作这几个方面的飞跃还是很实在的。加上人设养眼,在刚刚有 DC 的人手里可以说十分受欢迎,反过来也对主机的推广有一定效果。

回头看看,也觉得其实不怎么样了

NGC:生化危机:复刻版

《生化危机 2》跟《潜龙谍影》在包机房时代非常火爆。至少有十来个人反复通关,不断挑战新成绩。那时候没有靠谱的攻略来源,不知道隐藏要素等秘密;所以店里头都是分享着各种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推进 —— 同时也在暗暗相互较劲。

但很可惜的是,前者几乎没人先于续作接触到初代。所以即便后来有人回头去尝试《生化危机 1》,也因为感到不习惯很快放弃。幸运的是,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我们搞到了一台任天堂 Nintendo GameCube(NGC)。并在上面玩了之前杂志上就十分关注的《生化危机:复刻版》与《潜龙谍影:孪蛇》。

那可叫一个牛逼了。虽然刚领略过 PS2 版《生化危机 4》,也早就反反复复通关多次《潜龙谍影 2:自由之子》,但这两个复刻版仍然相当抢眼。即便实际上 NGC 和 PS2 是同一世代主机,其效果也都令人感到十分惊艳。

本作过场演出由日本导演北村龙平负责——很浮夸

这台 NGC 原本是打算来玩《塞尔达传说:风之杖》等作品的(当然最后也玩了),结果没想到却通过「老菜翻炒」获得了这种新世代体验。那会儿大概都快临近 2006 年了,对于贴图、引擎技术等一系列与画面相关的认知虽谈不上熟悉,但至少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

所以在看到了本作对于初代翻天覆地的改变后,自然会对其感到极为震撼 —— 因为你有一个原版可以对比,所以这种技术演变的冲击就显得更加剧烈。玩法重新优化,剧情虽然仍然基本一致但也有了许多新元素,而画面则得到了大幅进化。虽然知道它们其实并不能代表 NGC 的技术水平,但也仍然成为了这台主机上的「开门红」游戏。

Xbox360:战争机器

好吧,《战争机器》大概算是我个人主机游戏经历里,唯一算是比较「正经」的次世代作品。基本上谈论所谓的次世代体验,给予大众最为直观、记忆中冲击最大的应该总是缺少不了这款游戏。

相比上面这几个案例,本作反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它的一个重大贡献,应该就是让业界看到了虚幻 3 引擎与 X360 主机的发展前景。事实上,如今看来主要是前者收益更多 —— 在短短几年里,整个业界几乎都被虚幻引擎所占领了。

本文也不是什么技术讨论,所以图形效果和各种特效就不提了。《战争机器》让我比较有所感触的,其实是镜头上的娴熟。玩家操作主角奔跑、踢门或是其它交互时镜头模拟战地摄影师的晃动感,是我对这个游戏印象最深刻的。

不过还是想吐槽一下虚幻引擎迷惑的尸体物理效果,以及那个招牌的电锯击杀 —— 敌人死了看起来像是变成屎了。

油腻腻的引擎

PS4/Xbox One:没有(?)

先别急,听我解释。

由于我没有第一时间购买本世代的主机,所以你看,什么《教团 1886》还是《罗马之子》这样的护航视觉大作其实是好几年后才体验到。当然,这两个游戏即便是之后再玩,给我感觉在画面上的表现力也仍然不输给今天许多游戏。

除了「断代」之外,即便是在 PC 上体验那些本世代的大作 —— 比如《巫师 3:狂猎》或是别的什么有机会感受冲击的游戏,也因为我当时的电脑配置比较落后而导致它们玩起来…像幻灯片。而我在 2015 年底换了张新显卡后,第一次玩到的本世代游戏是《辐射 4》,不管你对这个游戏评价是褒是贬,我想都会同意 —— 没什么可能在这么个东西身上找到所谓的「次世代感受」。

怀疑 PS5 可能都还有不少游戏达不到本作标准

总而言之,我可以列举好长一个名单,来介绍这第 8 主机世代的游戏有多么出色。但我也确实无法从 2013~2020 这个阶段,找出一个真正与上述案例相似,让我产生「这就是新世代」的感受。

就像本文一直强调的那样:这是纯粹的个人体验。虽然我知道这些年来无论技术还是设计理念,都有着不小的进步,但那种对自己游戏价值观产生冲击的感觉却不再强烈。当然,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高,或者单纯就是心态产生变化也说不定吧。

不过仔细看看最近这几个 PS5 与 XSX 发布会 ——《恶魔之魂:重制版》看着不香么?《最终幻想 16》它不牛逼嘛?《生化危机 8》勾不起兴趣?那《死亡循环》总该试试对吧?

大概牛逼的重制版最能体现「进化」吧

说是心态上逐渐消极的,但每次次世代一来,玩家们喊「真香」还是挺积极的。

你是否还能回忆起,独属于自己的「次世代游戏体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