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下滑达能减持,蒙牛将走向何方?
作者丨啾一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乳企龙头蒙牛和达能在合作8年后分道扬镳。3月1日,蒙牛乳业(02319.HK)发布公告,称二股东达能将改变其持股方式,并考虑进一步减持蒙牛股份,蒙牛对外表示,蒙牛现有业务发展和既定战略均不受影响。

达能(DANOY)方面则对媒体回应:“此次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致力于通过严格的资本配置来优化投资组合,提高股东回报的承诺。”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达能减持有多重因素影响,除了最直接的投资收益率下降,减持套现也有利于达能进行业务的调整和提高利润。
而对于业绩不理想的蒙牛来说,达能退出,意味着未来国内的婴幼儿奶粉等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八年合作终止
此次蒙牛和达能的交易一旦获得监管批准,达能预期直接持有蒙牛乳业9.82%的股权,并正在考虑减持蒙牛股份;中粮乳业投资的持股比例将从31.25%降为21.43%,仍为最大单一股东。

达能则在日前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已与蒙牛达成协议,将其目前间接拥有的蒙牛股份转换为直接股份,然后计划将其出售,这也是该集团承诺的一系列资产出售中的第一笔。据悉,此次出售可能会给达能带来约10亿欧元的资本收益。
达能官网公告中显示,本次股权转换是达能处置蒙牛股权的第一步,这一转换过程仍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转换完成后,根据市场情况,达能在2021年可能通过一笔或几笔交易剥离蒙牛的股权。
由于持续的新冠疫情影响,达能的瓶装水、婴儿配方奶粉和乳制品等业务遭到重创。去年10月份达能公布了一项周转计划,其中包括裁员、资产出售和管理层重组等。
在今年2月的业绩说明会上,达能方面表达了对当前股价的不满,同时提到由于蒙牛和雅士利业绩下滑,致使达能的净利润从9800万欧元下降到8500万欧元。
此外,据外媒报道,除出售中国地区的资产外,达能表示,正在考虑出售其阿根廷业务和其植物基奶酪品牌Vega。达能的股价在去年下跌了27%,明显落后于雀巢和联合利华等竞争对手。
蒙牛和达能的合作已有8年的时间,早在2013年,蒙牛宣布和达能成立合资控股公司,完成后分别持有合资公司80%和20%的股权。而达能通过合资公司在蒙牛的首期持股约为4%,成为蒙牛的战略股东。

在2014年中粮集团、达能及ArlaFoods分别拥有蒙牛16.3%、9.9%及5.3%的股份,并将其合计31.5%的股权由合资公司中粮乳业投资持有。
对于达能的动作,蒙牛方面公告,称对于达能出于自身需要而做出的上述股权结构方面的安排表示理解和尊重,并表示中粮集团仍将是蒙牛第一大股东,蒙牛现有战略股东架构,业务发展和既定战略均不受影响。
伙伴变对手
一直以来,达能中国的主要业务包括饮用水及饮料业务和专业特殊营养品业务,但近年来,达能在不断加码专业特殊营养品业务,特别是婴幼儿奶粉及营养品业务。
2020年5月,达能从加拿大乳业巨头萨普托手中买入迈高乳业的青岛奶粉工厂,并在上海设立的新的开放研发中心。

而蒙牛也在近年来着重发展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不仅对雅士利产品体系进行重新梳理,2019年收购了有机奶粉品牌贝拉米。2020年1月,蒙牛计划以总价约7.4亿元入股“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但最终收购失败。
2020年5月,蒙牛收购来荷兰SieveCorp公司,总对价为13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046.72万元。由此,蒙牛和达能在奶粉领域的竞争关系愈发明显。
因此有分析指出,蒙牛近年来不断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收购行为扩大规模,可能有加重企业负债,减少净利润的风险。
实际上,新冠疫情对于蒙牛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据财报数据,蒙牛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75.34亿元,同比下降5.8%;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12.12亿元,同比下降41.7%。
对于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蒙牛解释称,主要是由于第一季度集团的额外成本增加,包括额外疫情防控费用和营销费用等。相比之下,蒙牛在2018年和2019年的净利润增长均超过30%。
“当年蒙牛和达能的合作属于各取所需,蒙牛需要借助达能在技术和经验上的优势,实现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补足其在低温酸奶领域的短板;达能也需要借助蒙牛在国内庞大的分销网络和政府资源扎根中国市场,但随着双方业务的发展变化,这种协同效应在减弱。”乳企专家宋亮认为。

目前,中国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最大进口国,进口量持续增长。不过,中国消费者对于购买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意愿较低。
从行业竞争格局上来看,2019年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品牌中,雀巢、飞鹤、达能市场份额占比较高,分别为13.5%、13.3%、10.1%。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对于蒙牛来说,未来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