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神经外科1-颅脑损伤、颅内椎管内肿瘤、颅内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神经外科目录】
1.脑内病变1——病因: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血管性疾病
2.脑内病变2——症状之共同通路: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也可引起颅内病变)
3.脑内病变3——结局:脑疝
(一)颅脑损伤
一、概述
1.颅脑损伤方式
1)直接损伤:直接作用于头部
(1)加速性损伤:头部静止,受到外力打击(损伤部位:着力点)
(2)减速性损伤:运动的头部,撞到静止的物体(损伤部位:着力点、着力部位对侧)
(3)挤压性损伤:两个外力从不同方向
2)间接损伤:暴力作用于其他部位,传导到头部(高空坠落、外力作用躯干、胸部挤压)
2.分类: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最低3分重型,最高15分轻型)
3.解剖学
1)无肌肉部分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层→骨膜
2)有肌肉部分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颞浅筋膜浅层→颞浅筋膜深层→颞肌→骨膜
二、头皮损伤
1.特点:
1)易判断着力点:损伤部位就是着力点
2)易造成失血性休克
3)易感染
2.分类
1)头皮血肿:

2)头皮裂伤
(1)病因
①锐器:创伤整齐
②钝器:不规则
(2)处理:
①清创缝合:24h仍可以一期缝合
②清除伤口异物
③若有骨折按照开放性脑损伤处理
3)头皮撕脱伤
(1)病因:高速运转的机器将头发卷入
(2)撕脱区域:连帽状腱膜一起撕脱
(3)并发症:失血性休克
(4)处理:原位缝合或自体植皮
三、颅骨骨折:危害性不在骨折本身
1.分类
1)按形态:
(1)致伤物体积大,速度慢:线性骨折
(2)致伤物体积大,速度快:凹陷骨折
(3)致伤物体积小,速度快:穿入骨折
(4)垂直打击:凹陷、粉碎骨折
(5)斜行打击:线性骨折
2)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性、开放性
2.颅盖骨折:
1)类型:
(1)线性骨折:全层骨折
(2)凹陷骨折:婴儿导致乒乓球样凹陷
2)诊断:CT(可以看骨折,也可以看脑组织损伤)
3)治疗:
(1)线性骨折:无需手术
(2)凹陷骨折:
①指征:凹陷深度>1cm;刺入脑内;引起瘫痪失语癫痫;引起颅内高压;开放性骨折;静脉窦处骨折
②方法:复位或摘除骨片作颅骨成形术
3.颅底骨折
1)临床表现:

2)诊断:CT
3)治疗:
(1)闭合性:无需处理
(2)脑脊液漏:
①头高位,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漏测
②不冲洗伤口
③不做腰穿:以免反流
④避免咳嗽
⑤抗生素抗感染
⑥超过1个月还漏要进行手术
(3)视力减退:24h内行视神经探查减压术
四、脑损伤
1.分类
1)原发性:脑震荡、脑挫裂伤
2)继发性:脑水肿、颅内水肿、脑肿胀
3)闭合性:硬膜完整
4)开放性:硬膜不完整
2.机制
1)加速性损伤:主要是着力点伤
2)减速性损伤:对冲伤更多见且严重(常见部位:额极、颞极;原因:颅前窝、颅中窝凹凸不平)
3.脑震荡
1)定义:轻微脑损伤
2)症状:伤后立刻的短时间(不超过30min)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
3)影像学:无器质性损害
4)治疗:卧床休息
4.脑挫裂伤
1)定义:器质性损伤
2)症状:
(1)意识障碍:长时间昏迷
(2)头痛:伴恶心呕吐
(3)重者生命体征可改变
5.诊断:
CT:局部组织高低密度混杂影(高密度影:出血灶;低密度影:水肿区)
6.治疗:
1)保持呼吸畅通
2)抬高床头15-30°,利于颅内血液回流
3)处理脑水肿
5.弥漫型轴索损伤
1)病因:头部受到旋转外力作用,出血撕裂性出血
2)表现:严重意识障碍
3)诊断:CT颅内中线区脑组织撕裂出血
五、颅内血肿
1.分类:
1)按时间:急性(3d内)、亚急性(3d-3w)、慢性(>3w)
2)部位:硬膜外、硬膜下、脑内
2.硬膜外血肿
1)占30%,属于急性型
2)血肿来源:脑膜中动脉、静脉窦破裂、颞骨骨折
3)常见部位: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前支)、颞顶(~后支)
4)表现:
(1)意识障碍

(2)颅内压升高
(3)瞳孔改变:
①小脑幕上血肿:病侧缩小(动眼神经刺激)→病侧放大(N受压)→双侧散大(脑干受压)
②小脑幕下血肿:先出现呼吸紊乱,再出现瞳孔改变
5)CT: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双凸透镜和弓形高密度影
6)手术:
(1)适应症:明显颅内高压、CT有硬膜外血肿;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l
(2)方法:骨窗开颅,清除血肿
3.硬膜下血肿
1)占40%,属于急性、亚急性、慢性
2)血肿来源:
(1)急性、亚急性:
①脑皮质血管破裂——复合型,好发于额极、颞极
②静脉窦撕裂——单纯型
(2)慢性:无外伤,与凝血功能障碍、脑血管病有关
3)急性、亚急性表现:
(1)意识障碍:急性(持续昏迷)、亚急性(有中间清醒期)
(2)颅内压升高
(3)瞳孔改变
(4)偏瘫
4)慢性表现:
(1)颅内压升高型
(2)病灶症状型:偏瘫、失语、癫痫
(3)智力精神型: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精神迟钝
5)CT:
(1)急性、亚急性:脑表面与颅骨之间新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影
(2)慢性:新月形、半月形低密度、等密度影
6)治疗
(1)急性、亚急性:注意对冲部位(额极、颞极)
(2)慢性
六、开放性颅脑损伤

(二)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1.颅内肿瘤
1)表现:
(1)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定位症状:
①早期:刺激
②中期:压迫
【1】鞍区:视野障碍
【2】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导水管,颅内压升高
③晚期:破坏
【1】额叶:精神障碍
【2】枕叶:视野障碍
【3】语言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
【4】小脑: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3)癫痫
2)检查:CT、MRI、PET、活检
3)治疗:
(1)抗癫痫:降低颅内压、抗癫痫药物
(2)手术:切除肿瘤
(3)放疗:全脑、脊髓照射;瘤内放射;γ刀
(4)化疗
4)类型

2.椎管内肿瘤
1)分类
(1)髓内:脊髓内,占24%
(2)髓外硬脊膜下:占51%,良性
(3)硬脊膜外:占25%,恶性
2)临床表现——主要是脊髓受压的表现
(1)根性痛:早期症状,脊神经根受刺激所致;疼痛部位于肿瘤所在平面神经分布一致
(2)感觉障碍: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同侧:肢体瘫痪、深感觉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
(3)肢体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肌萎缩
(4)霍纳综合征
3)诊断:MRI显示软组织,CT显示骨质
4)治疗:髓外良性全切;分界清晰的全切;浸润性行椎管减压
5)类别

(三)颅内、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1.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1)病因:动脉瘤、血管畸形
2)症状:
(1)剧烈头痛
(2)一过性意识障碍
3)诊断:
(1)CT:出血量判断、严重程度评估、推测出血源
(2)CTA:CT血管造影,首选无创
(3)DSA:数字血管减影,金标准
4)治疗:
(1)癫痫
(2)脑动脉痉挛:钙离子拮抗剂
2.颅内动脉瘤
1)好发:老年人
2)大小分类:
(1)小型动脉瘤:直径<0.5cm
(2)一般型:0.6-1.5cm
(3)大型:1.6-2.5cm
(4)巨型:>2.5cm
3)治疗:首选手术——动脉瘤颈夹逼术
3.动静脉畸形AVM:出血风险高,癫痫为首发症状;手术治疗首选
4.烟雾病MMD:
1)病因:颈内动脉颅内起始段狭窄闭塞,出现异常血管网,在造影时呈现烟雾状
2)发病高峰:<10岁、30-39岁
3)表现:脑出血或脑缺血
4)诊断:CT、MRI;DSA金标准
5)治疗:脑血运重建术对缺血性有效
5.颈动脉海绵窦瘘
1)病因:头部外伤
2)症状:
(1)颅内杂音:机器般轰鸣;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时消失
(2)凸眼
(3)三叉神经第一支受损:额部眼部疼痛
3)诊断:DSA金标准
4)治疗:介入,球囊栓塞瘘口
6.缺血性脑卒中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参考:外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片来源:10.1038/s41571-019-0177-5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