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版本的“雷曼兄弟”事件,正在上演中……

2021年的5月,上海的温度一路高升,正如同躁动的虚拟货币投资者们账户中,一片通红的“财富”。
网红打卡的咖啡厅,外滩昂贵的黑珍珠;高端大气的陆家嘴,人头攒动的巨富长……处处都是讨论虚拟货币的声音。
一如2015年的中国股市。
前有刚刚登顶世界首富的马斯克喊单狗狗币,后有柴犬币一人得道、带着一箩筐的动物币鸡犬升天。

那时候的上海,还是车水马龙的十里洋场。
着装必须精致,咖啡还是刚需;恒隆广场的爱马仕一如既往地排着长队,还有日料店永远难求的堂食位置。
赶上了虚拟货币风口的人,得意洋洋地炫耀着自己的虚拟账户;踏空的人,则是挥舞着现金追赶这趟暴富的列车。
年轻的人们满怀希望,等待着虚拟货币的传说,能够在自己身上上演。
一、跳下神坛的虚拟货币
币圈每次的单日大跌,似乎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纪念日”。
一个个日期,像是具有相同电波人群之间的暗号:有经验的投资者,煞有介事地给刚入圈的新人介绍这些日子;新人们似懂非懂地接收着信息,仿佛透过这些日期,便可以看到过去那些暗淡了的刀光剑影,那些幻梦中的铁马冰河。
被提及的,不外乎2020年的「312」,以及2021年的「519」。
2021年5月1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三个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表明了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在中国,虚拟货币多年悬而未决的定位问题,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公告发布第二天……
比特币单日跌幅13%,整个5月跌了35%;市值排名第二的以太坊单日跌幅18%,当月更是直接跌去了60%的市值。
这一天改变了很多人。 币圈大佬孙宇晨逝去的微博账号在2021年5月19日发布了七个字:要排队上天台了。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
这一年里,股票基金跑出了虚拟货币的跌幅;暴富的梦想在年轻人脑海中逐渐褪去,生存成为了部分城市的第一要务。
上海的街头不见了往日的熙熙攘攘,社交软件中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也变成了几点抢菜和交换物资。

对于币圈来说,似乎也发生了很多事,但似乎又什么都没发生。
这里的声音依旧喧嚣,仍然有一群不安分的灵魂在四处游走,找寻着下一个机会。
直到又一个五月。
伴随着比特币的一路下行,各种虚拟货币前赴后继,跳下神坛争当倒数第一——大家都知道,当主流虚拟货币都已经腰斩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声音敢跳出来,宣称自己依旧坚挺。
投资者们只能擦掉眼角的泪水,相互加油打气:虚拟货币不行,就继续持有稳定币等待机会抄底。
要坚信,黑暗的日子总会过去。
二、稳定币的革新与破局
稳定币实质上也是一种虚拟货币,价格锚定于某种法定货币,主要用于估值和流通。
比如我们接下来故事的主角,UST。
在UST诞生之前,稳定币的机制普遍是与资产挂钩,通过抵押的资产作为稳定币的信用背书。这些资产可以是美元、欧元、债券,甚至是房产——我们把它叫做抵押稳定币。
以锚定美元的稳定币为例:
机构每收到价值1美元的资产,就对外发行1个稳定币;
反过来说也一样,每分发出去1个稳定币,机构的银行储备金中,就应该有对应的1美元。
因此,稳定币的价格,基本上会稳定在和美元1:1的等价上。

简单来说,对于币圈用户而言,稳定币的存在有点像电玩城里的游戏代币,而抓娃娃机、投篮机、跳舞机等等不同的游戏机就像是不同类型的虚拟货币。
你想玩,就得先把手里的钱换成游戏代币,再用代币去体验不同的游戏。
抵押稳定币的优势在于,它始终保持在与美元平价的比例,避免了虚拟货币的巨大波动。 对于用户来说,它成为了一种良好的保值代币。
而对于机构而言,每发行出1枚稳定币,就代表自己收到了1美元的资产,机构就可以用这些资产进行投资并且获利。
理所当然地,机构肯定希望有更多的用户来用自己发行的稳定币,从而增加自己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资产越多,机构就可以越放心地发行各种虚拟货币,直到把自己变成一个印钞机,或者是……变成一个“央行”。
但是整个币圈的用户就那么多,用了你的稳定币就不会用我的——如何争取客户呢?
各个机构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办法:给利息。
你买我的稳定币,除了可以换成各种虚拟货币之外,不想换的也可以放在稳定币账户里吃利息。
这就有点像各个银行的吸存揽储:他们银行定期3%的利息,我这可以上浮到3.25%!存我这儿吧!

UST的出现,改变了稳定币的格局。
UST号称拒绝使用资产储备,而是通过智能合约的算法来实现价值稳定。和抵押稳定币相对的,我们叫它,算法稳定币。
发行UST的公司,是总部位于韩国的TERRA团队。在发行UST的同时,TERRA团队也同样发行了另外一种虚拟货币,并且设计了一套虚拟货币与稳定币之间的平衡机制,用来确保UST的稳定性。
但是摆在TERRA团队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市场上新兴的稳定币层出不穷,老牌劲旅也是久而弥坚——如何劝说投资者购买他们发行的UST呢?
在其他机构的稳定币都在3%、4%、5%的利率区间较劲的时候,TERRA团队突然窜出来说:持有我们的UST稳定币,年利率高达20%!
在疫情肆虐全世界的这几年,20%的利率足以击穿一大部分投资者的心理防线了——特别是,能关注到他们的投资者,本身也正是一群非常投机的人。
大家可能觉得会有些疑问:20%的高息,听起来不能说无法想象,只能说……非常离谱。
真的会有人相信TERRA团队不是骗子吗?

我们其实可以回顾一下,TERRA团队这个思路,在15~16年国内的一股金融浪潮中曾经被广泛使用,而且也有大批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选择加入了这股浪潮——
P2P。
时隔五年,朝鲜半岛上的创业者们再次选择了这个简单粗暴的套路。
既然是套路,就总有人会被套进这个局,总有人会走上这条路。
如果一切顺利,智能合约会跟踪稳定币和虚拟货币之间的供需关系,并随时进行调节;在这种机制下,UST就能得以保持住自己与美元1:1的平价比。
但不巧的是,TERRA团队发行的、用来调节稳定币平衡的虚拟货币,正是那个没有受到月神眷顾的——LUNA币。

在2022年5月之前,TERRA团队用这套传统金融从业者看来无比简陋的机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打下了百亿美元的版图。
LUNA币从0.8美元暴涨至119美元,2021年全年涨幅超过800%,一度被国内投资者称为“币圈茅台”。

然而,命运早已把所有的礼物都标好了价格。这场连降落伞都没有的击鼓传花游戏,迎来了注定的终局。
三、虚拟货币与稳定币的死亡螺旋
简单来说,UST的本质就是以高息吸引稳定币用户留存。
当市场景气的时候,投资者购买LUNA币,要么享受虚拟货币币价上涨带来的套利利润;要么把LUNA币置换成UST,享受稳定币20%的高息利润——左右手都不亏,稳得很。
而对于TERRA来说,LUNA币价的上涨,会持续地为他们带来大量客户,同时也带来大量资产,团队的身价就会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膨胀。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黑天鹅和小强的共同点,除了都是黑色的之外,更在于当你看到了一只,往往在角落里已经有数千只在等着你。

TERRA团队确实打下了百亿美元的版图,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20亿美元的高额利息支出;
TERRA早期募集了8400万美元,但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LUNA币的无限量增发,使得市场上流通的LUNA币越来越多,价格自然也就越来越低——但TERRA团队也没办法。一旦停止发行LUNA币,和它相互接驳的UST就会面临巨大的稳定性风险。
2022年5月,市场判断TERRA早期募集的资金即将用尽,随之而来的便是UST价格的下跌。
稳定币的卖点,单纯就在于和美元1:1等价;如果1枚稳定币不值1美元了,投资者为何还要持有呢?
闻风而动的投资者陆续清仓UST,随即通过智能合约反把UST置换成LUNA币,然后迅速卖出;
LUNA币在短时间内面临大量供给,价格持续暴跌;
而这种暴跌又进一步刺激了投资者抛售UST的行为——再不赶紧卖,别说20%的利息了,连本可能都亏没了。
这两个币种相互缠绕,死亡螺旋开始了。
2022年5月9日,价格应该等于1美元的UST崩盘了,一度跌至0.61美元。

投资者们听到的消息是:TERRA向UST贷款人支付的19.5%的收益,早已在2个月前耗尽了自己的准备金。
于是大量资金从TERRA的协议中夺门而出。
尽管TERRA背后的基金会表示,将从储备中向场外交易借出15亿美元比特币,用以帮助UST保持与美元的平价;尽管此后UST一度回升至0.9美元以上,但……
这一切并没有挽回什么。
仅仅5天后的5月14日,LUNA币价格下跌99.99%;
UST接近200亿美元的市值,也几乎跌到了0。

而伴随着它们一起归零的,还有数以十万记的投资者的血汗钱,和去中心化金融服务的宏伟愿景。
四、「雷曼兄弟」事件或将重现
Luna Foundation Guard,那个TERRA团队背后的基金会,前前后后购买了8万个比特币,希望比特币可以替代LUNA币,成为UST的锚定资产,振奋投资者的信心。

然而这一决定非但没能帮助UST起死回生,反倒加速了它的死亡——当你用一个泡沫资产作为货币背后的抵押时,有脑子的资本一定会选择第一时间出逃。
当然,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根本都不会再看你一眼了。
这也是整个LUNA事件中最为离奇的一点:TERRA团队的这群人,居然真的觉得整个模式是完美且可行的,在LUNA币崩盘之后也没想着跑路,而是始终在和基金会一起试图解决问题。
这或许也是这起黑暗事件当中,唯一的一点光芒所在吧。
只是,千百年来,学会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总是很难,“人定胜天”的信念也总是支撑着人们,试图成为挑战歌利亚的大卫。
新加坡虚拟货币对冲基金、东亚地区最大的虚拟货币资管机构之一、资产市值一度高达180亿美元的三箭资本,在2022年5月初刚刚投资将近5.6亿美元,购买了1090万个LUNA币,然后锁仓质押吃利息。
而现在,总价值已经不足1万美元了。

坊间传言,三箭资本以90%的质押率,质押了3万个比特币给某家族办公室,最终以3万美元左右清算,已经实质性爆仓。
三箭为破产的LUNA币买单之后,自身也是被LUNA病毒所感染,市值大幅缩水,基本已经可以确定破产。
而三箭作为曾经的币圈巨头,借款数额巨大,它的崩溃将经济风险转移给了它的贷方,比如同样是虚拟货币借贷平台的巨头Blockfi和Celsius,也受到整个事件的牵连,濒临破产。

可以这么说,LUNA币的崩溃,引发了一场属于币圈的“雷曼兄弟”事件——而本次事件更深层次的发酵,还远远没有结束。
2021年3月5日至4月8日,美图公司分三次累计购买了3.1万个ETH和940.89个比特币,对应总价分别为5050万美元和4950万美元,共计1亿美元。
7月3日,美图公司发公告称: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录得约2.749亿~3.499亿人民币之间的净亏损,同比净亏损增加约99.6%~154.1%,主要原因是已购买的虚拟货币减值。
另有多家位于北美、欧洲、亚洲的虚拟货币经纪商/交易平台冻结提款、暂停交易、直接拔网线……
北半球的夏天骄阳似火,北半球的币圈如坠冰窟。
五、金钱永不眠
2008年11月,虚拟货币之父中本聪的一篇论文,为这种崭新的金融产品拉开了序幕;
2009年,首枚比特币的发行,也宣告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向传统中心化金融机构发起了挑战。
13年后的今天,比特币已经从一文不值,一跃成为了金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更可以看到,随着市场逐渐成熟,虚拟货币金融产品也在日渐多元化。
去中心化的机制,让交易双方不再寄希望于人性与道德,转而把金融规则写在智能合约上,试图利用计算机的铁面无私,去完成交易双方应尽的事项。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的出现,也让传统金融机构的支配地位不再成立——对于那些饱受传统金融产品折磨的弱势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是黑暗中的一抹曙光。
然而这种去中心化的机制,背后依然需要“人”的运作,而且是一个个更加随意、更加不受约束、更加贪婪狡猾的“人”——
这个行业中充斥着无数的“山寨”项目。最疯狂的时候,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找来几个履历胡编的外国路人,某宝代写个白皮书,就能开始发币圈钱。

即便是业内资历最老、最“靠谱”的稳定币USDT,也根本不接受外部审计。项目募集来的美元,实际投了哪些资产、盈亏如何、有没有被挪用、有多少兑付能力……全都是无解之谜。
投资者们不知道,虽然他们逃离了传统金融机构锋利的镰刀,但等待着他们的,变成了全自动化、无限续航的大型机械收割机。
究其根本,监管机制的匮乏,带来了绝对的自由;但绝对的自由,带来的并不是稳定与繁荣。
历史已经告诫了我们,一个缺少制度和监管的市场,绝对难以持久;丛林法则在这里会比任何时候都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每个人都有成为虎豹的机会;但同时,每个人也随时都可能成为其他人的猎物。
但无论如何,金钱永不眠。
永远会有人前赴后继地踏入一个又一个圈子,在乱花之中渐渐迷醉双眼,在重重帘幕之中遍寻不到章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