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带是怎样形成的
小行星带是怎样形成的
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有着至少五十万颗以上的小行星,最大的谷神星,直径九百多千米,被归入矮星系行列。还有几个直径几百千米的小行星,这些比较大的小行星与谷神星加起来占小行星总质量的一多半。可见,小行星质量的集中程度还是较大的。剩余的几十万颗小行星质量加起来也只是相当于谷神星的质量。
小行星的总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竟然不足千分之一。这可是大问题啊!这就是小行星到现在依靠引力还没有聚合到一起的根本原因。质量不足是核心原因。木星的引力干扰是很次要的影响因素。我们也许知道,太空中物质依靠引力的聚拢速度与局部物质的质量成正比。因为加速度与质量成正比,在同样的时间内,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的位移也与质量成正比。我们通过高中物理学习的位移公式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总质量不足地球千分之一的小行星天体,聚拢速度不足地球轨道物质聚拢速度的千分之一。地球轨道可以聚拢出来地球,而小行星带到现在也发育不出核心行星。按照聚拢速度,小行星带到现在的情况相当于太阳系刚形成几百万年时候的情况,那时的太阳系还很混乱啊!我们现在的太阳系可是五十亿年的进化状况啊!也就是说,按照小行星带的总质量,就是再给小行星带几百亿年的时间,木星就是不干扰,也进化不出唯一的核心天体啊!
实际上,小行星到确实在进化着,只是进化速度很慢而已。毕竟小行星带已经拥有谷神星这样的较大天体了。以谷神星为中心,确实有着质量逐渐增大的趋势。
木星对小行星带的核心影响是,拉大了小行星带的宽度,让小行星带的物质进一步分散了。这进一步降低了小行星带物质相互的引力聚合作用,让小行星带本来就很小的进化速度,进一步下降了。小行星带天体主要分布在2.17到3.64天文单位的范围内,近1.5个天文单位的轨道宽度,相当于火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宽度。这样的跨度也太大了,物质这么分散,相互的引力效应几乎为零,进化速度也是接近于零。
这样的跨度,就是几个地球的质量,分布在这个范围内,进化速度才能勉强赶上地球轨道的进化速度。何况是不足地球质量的千分之一,这意味着小行星带的进化速度,不足地球轨道的进化速度的万分之一。自然是,保持小行星带这种面貌是再正常不过了。
木星可以与小行星带的天体相互拉近,这是木星能拉大小行星带宽度的原因。实际上,地球与金星也可以相互拉近,确实也在相互拉近。火星质量很小,客观上也可以拉近小行星带的天体。因此,火星起着一点拉大小行星带宽度的作用。现在的小行星带天体,确实有一部分位于火星轨道附近。木星轨道也有大量小行星带天体分布,长期看,这些天体应该会被木星捕获。
木星依靠强大引力作用,把小行星带隔离成几部分,隔离带是宽阔的空旷区域。这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小行星带物质聚合的难度。木星运行周期与小行星带轨道运行周期之比为整数的区域,就是小行星带不同区域的隔离带。这是由于木星可以稳定引力干扰的区域,无法长期存在小行星所致。这个隔离带区域的小行星被木星引力拉倒了接近木星的方向上。
当然,小行星带不是一直如此的。之前的小行星带区域,天体物质是较多的,可以与地球质量类似。绝大部分都跑了。究竟怎样跑的,确实是值得探讨的。
最有可能的是,曾经的小行星带也完成聚合作用,形成了一个类似火星的天体。后来与一个类似大小的天体相碰撞,由于是正面碰撞,而四分五裂,物质分散开了。这种碰撞后果很严重,小行星带初始行星碰烂了,整体环绕太阳的速度要下降了。其中的大部分物质,环绕太阳的速度下降明显,向太阳方向坠落。这是小行星带物质损耗的主要模式。这个过程,让小行星带损耗了大部分物质。
小行星带剩余的物质,一小部分,由于碰撞,也许获得了较大速度,而进入木星轨道,最终被木星捕获。成为木星的卫星或坠入木星。其实,木星在一直捕获着小行星带剩余物质。比如,现在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最终也会被木星捕获。火星或捕获一部分小行星物质,比如,火星的两个卫星应该就是来自捕获的小行星。
初始小行星带行星,应该进行充分的发育,形成了铁质内核。这是现在的小行星带有大量含铁的小行星的原因。也是我们地球上,陨铁的来源。初始小行星行星,拥有一定的自转速度,类似火星或地球的自转速度。在太阳系早期,地球自转速度比现在快一倍。那时的小行星带初始行星也是类似的自转速度。
被碰烂后的小行星带初始行星,外围轻物质自转线速度大,因此四散的范围广。这是小行星带接近木星轨道区域,以含碳元素为主的物质的原因。径向太阳方向也会有大量含碳的轻物质,只是由于跑到了火星轨道或之内区域,而逐渐被附近行星捕获,我们现在无法观测到。碰烂的初始行星中心铁核区域物质,就近分散,这是小行星带2.7天文单位附近,含铁物质较多的原因。初始行星中层物质,分散范围会比铁核物质大一些。这应该是小行星带天体靠内轨道硅含量较大的原因。
大部分物质径向太阳方向,进入内部轨道。被太阳引力加速后,来到地球轨道附近。与地球碰撞。结果是地球也被碰烂了。幸运的是,地球碰烂的不是那么彻底,物质散失的范围不是那么广阔,特别是没有大量物质径向坠入太阳方向。让地球轨道附近区域保留了大部分物质。估计,会损失一部分物质,这部分物质很有可能是被金星捕获了。这应该是金星质量相对较大的原因。
与地球相碰的结果很严重,让地球轨道向太阳方向拉近了不少。这应该是地球轨道距离金星轨道较近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物质依然在地球轨道区域附近,重新汇合到一起只是时间问题。结果是,形成了两个物质汇合中心。其中的一个小中心,形成了月球。绝大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地球的自转倾角,也许是此时而成。重新聚合的地球物质,继承了地球之前或碰撞的物质的角动量,自转轨道被倾斜了。当然了,每次碰撞都会带来地球自转轨道倾角的变化,只是这次格外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