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6
身体静止很有感觉,但是敲门声响了三次,整个冥想体验并不好。
杂念很多。下次跟他们提前沟通好。
爷爷就是这种性格,喜欢随心所欲的说话,但那不是客观事实,我没有必要因此产生应激。
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或者跟许多人同住的朋友,遇到突发事件的干扰可能是常态,甚至身边人会有一部分不理解。从而质问你,或者否定嘲笑你的行为。
这很让人不爽~
但其实,人有一个非常宝贵的权利,那就是有自由选择是否应激的权利。
在冥想中,我们会渐渐开发一项人之所以为人的技能:以观察者的视角俯视自己的能力。
在行为地图中,人类的行为模式为:


所以我们可以用意识来觉察是什么刺激我们产生回应的,以及我们下意识的回应是什么,是否有回应的必要?
比如说冥想中被打扰,别人的误解就是一个刺激,我们下意识的回应可能就是生气和辩解。但这并不能消除别人的误解或嘲讽,相反,会让自己被情绪操控。这时候,我会调用积极主动模式,来观察自己,当你在观察自己时,你就跳出情绪之外了。
而这种观察自己的能力,只会随着冥想的练习,用的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