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MJC考研知识点--媒介转型《每日镜报》
首先有必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英国的报业。英国报业历史悠久,竞争激烈,全国人口6000多万,而报纸就达到了1300余种。进入数字时代,英国纸媒率先走上了变革之路,也早已进入了对读者群“精耕细作”的时代,由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转型融合路径。
《泰晤士报》、《卫报》,代表着严肃、高端报纸,面向精英。发行量不大,属于高端奢侈品牌。它们进行团队融合,深度精选内容,充分做减法,在盈利策略上选择封闭战略,实行全部付费。事实证明,此举不但体现了内容价值,而且也实现了圈粉无数。
《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面向中产阶级,拥有百万级发行量,属于大众消费品。其中《每日电讯报》的流程机制再造为《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提供了示范。另外还有通俗小报《每日镜报》和《太阳报》,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几类报纸主要通过社交分享、明星和网红互动带动数字转型,并实行免费战略。

今天的案例《每日镜报》,便是英国通俗小报的代表。在转型中,它的策略独树一帜,成为了国内媒体积极学习的典范。
这一策略便是:“旧闻”增值变现,版权运营实践,成为第三大盈利源。
作为纸媒,经年无数的新闻都已成为旧闻,沉沉睡在数据库里,无人问津。而《每日镜报》将这些所谓的历史资料重新整饬一新,将旧闻“一稿多用”,对已有版权作品进行了重新的包装(比如某惊世骇俗的社会奇闻可以出书,某重大悬疑案件的破获可以制作电影,大量的优秀新闻图片可以出纪念册等等),然后再推向市场。类似于拥有了自己完整的IP产业链,甚至可以授权许可,借助社会力量,放大旧闻价值。
此举使得媒体成为了资源库。对旧闻的运营开发,盘活了沉睡的海量新闻资源,实现了媒体增值收益的最大化,除了广告和收费墙的收益之外,又开辟了另一种盈利的可能。
反观国内,部分媒体虽偶有实践,但未常态化和系统化。在文化创意中苦于没有素材,却忽略了在过往的报道中,隐藏着那么多活灵活现的真实脚本。在大数据时代中,旧闻属于历史数据,卖“旧闻”也应该是大数据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
虽然目前国内版权保护环境令人堪忧,但《每日镜报》经验值得借鉴,在我国媒体中,设计创意周边产品,充分实现媒体资源收益最大化也在悄然兴起。如湖南卫视的芒果铺子等文创产品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