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苦守寒窑十八年,薛平贵是“情圣”还是“渣男”
不知何时“王宝钏挖野菜”这个梗又被翻热了起来,《红鬃烈马》这个强行大团圆且略显俗套的故事,为何能传唱至今?薛平贵究竟是 “情圣” 还是 “渣男” ?

不是故事吗?怎么还有祠堂?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在西安曲江池畔是有一个“寒窑遗址”纪念公园的,说是“王宝钏挖野菜”打卡地也不为过。

公园内有王宝钏祠堂、寒窑、玉洁楼、回龙阁,以及众多按照戏曲剧情搭建的人造景观。占地70亩,投资5亿元。
百度百科的介绍是“集寒窑遗址、休闲娱乐以及婚庆产业活动为一体的爱情主题公园”
不得不说,这个 婚庆产业活动 有点不太正常......

不过公园里的确有一处古籍,就是清末修建的王宝钏祠堂。
结合《红鬃烈马》出现在清中期的情况,这处祠堂的修建应该是“粉丝自发行为”。
不要觉得奇怪,你能为纸片人老公/老婆氪金买时装,就允许古人为自己心中的偶像修庙建祠堂。

薛什么贵?
看到主人公薛平贵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他跟唐朝平定高句丽的将军薛仁贵弄混。
甚至在德云社经典舞台事故《汾河湾》里,“酒”精考验的于谦老师直接将两人说成了同一个人。由于这段相声极高的传播度,导致大量观众对两人身份产生了混淆。

不过这种误会可以理解,毕竟薛仁贵是个有“薛仁贵宇宙”的超级IP。不说民间流传的戏曲《薛家将》系列,光说相关的电视剧就有《隋唐英雄3》、《薛仁贵传奇》、《薛仁贵征东》、《大唐女将樊梨花》、《薛丁山》、《薛刚反唐》,从自己的故事演到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三代人齐上场。
出品方也涵盖了两岸三地,从台湾拍摄的电视歌仔戏,到只要是古代经典故事就不会错过的TVB,再到国内大量的影视公司,几乎都拍摄过这个题材。

但薛仁贵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薛平贵这个虚拟人物只是借用了他的一些设定。比如都是落魄少年,都通过参军立下战功,都因为参加战争不得不离开妻子多年后才得以重逢。
五花八门的故事来源
关于薛平贵故事的来源,有着很多神奇但不靠谱的版本
乾隆/慈禧改戏版
相传乾隆/慈禧看了原版薛平贵战死沙场,王宝钏饿死寒窑的悲剧结尾后心情不悦,于是钦定要求改戏。
这类传说基本就和街边的小摊,非说自己卖的东西是乾隆下江南时候吃过的一样。当个乐子还行,认真你就输了。
杨宪益的任性解读版
另一个流传广泛的来源,是将《红楼梦》译成英文的翻译大家杨宪益先生的中二黑历史。
还在国外念书的他,将北欧童话《熊皮》的音译“Se Bjorn Kuid”,硬生生翻译成了“薛平贵”。并且一口咬定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隔壁回鹘国传入中国的。
直到晚年写回忆录时,杨老还用这个段子调侃自己,告诫后人治学一定要严谨,不能为了博眼球为抛出各种暴论。
Hu Fu不分版
第三个来源,则是清末学者根据民间传说提出的薛平贵其实是石敬瑭的说法。因为都是赘婿,而且都成为了外国的代理人。有现代人用歌仔戏里“石平贵”的叫法来佐证这个观点,但大概率是闽南语中“薛”和“石”的发音类似导致的结果。

故事缝合怪
事实上,薛平贵的故事是多个故事的融合体。虽然整出戏最早不过清中期才出现,但融梗能力却不是一般的强。
备受争议的薛平贵戏妻情节,来自汉代《列女传》;
苦守寒窑的部分,来自《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大大的二创《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人物关系来自知名赘婿,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白兔记》;
人物名称来自薛仁贵故事,方便作品传播。不奇怪,蹭热度是传统艺能。
最终才有了反复上演,戏曲界号称“跑不完”的红鬃烈马。

烂俗大团圆,到底好在哪?
百年时光荏苒,时代风云变幻,薛平贵的故事却没有沉寂。
在民国时期,它就被熊式一先生改编成了英文戏剧《宝钏夫人》进行演出。据说公演时,甚至让崇尚恋爱自由的西方痴男怨女们,因王宝钏的专情而纷纷落泪。
咱得说,果然饭还是别人家的香。


但文化差异带来的西方认可,绝不是这出戏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宋代就开始的社会现象
薛平贵故事里的“婚变”和“莫欺少年穷”,是宋代街头巷尾说书人吸引打赏的经典内容。宋代社会稳定且富裕,更完善的科举制度,让更多人能够实现一朝成名的梦想。
可这些新晋的大宋公务员们到了官场才发现,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得依靠朝堂上的旧勋贵势力。而对于旧势力来说,招揽新鲜血液也是维持自己的重要一环。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嫁女儿。

女儿甚至都不一定要亲生的,家族亲戚里过继一个,换个名头就能将前途无量的状元郎加入自己的势力。
另一边刚从道德文章进入朝堂社会,什么都需要老前辈指点。现在人家愿将女儿嫁你,明显是当做了自己人,哪有不识抬举的道理。
所以宋代“婚变”题材的故事特别受欢迎,完全是因为它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甚至到了明清时期写的民间传奇,都要把陈世美安排在宋朝这个背景下才更合理。

至于老家陪你苦读,等你回来的发妻,大可以这样开脱——为了治理天下的抱负,这些牺牲是值得的。
符合现代人的三观与共情
薛平贵故事流传至今的原因,是比其它作品都更真实的反映了主人公的苦难和悲悯。
所以故事的高潮也不在大登殿上清算坏人、荣登大宝,而在武家坡前的垂泪重逢、相看泪眼。
独守寒窑十八年的怨
十担干柴八斗老米,别说是吃,就是数也数完了
薛平贵“后面若有退路,你还不一定回来”
王宝钏“三姐不信菱花看,不似当年彩楼前”
封建时代的艺术作品是社会教化的重要部分,本意是对女性的道德训诫——只要你好好守着寒窑,你的薛平贵就一定会大富大贵回来接你;哪怕他带另一个女人回来,你也是管着她的正宫娘娘。

但戏中对王宝钏痛苦生活的描写,对薛平贵被时局逼迫做出的无奈选择用力颇深。
这些痛苦公平且现实的反应在了这对夫妻身上,人性的挣扎让这出戏看起来显得真实许多。
没有海誓山盟,只有“守得住来将我守,守不住来把我丢”
没有王子和公主历经磨难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只有“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
重逢那一刻,想必夫妻二人都明白了。
十八年后回到武家坡的人不是薛平贵,而是西凉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