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对待太子,朱元璋和康熙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非常信任,他让朝中最重要的文武大臣,都去辅佐太子朱标,让他们当朱标的老师。
要知道,大臣们交接东宫,历来是很忌讳的。但是朱元璋一点也不忌讳,反而巴不得朝中的大臣们,尽早的和朱标取得联系。
不仅如此,他还多次提早把宫中的大事情托付给朱标,让朱标去处理,显示出一副想要尽早传位给朱标,提拔朱标当皇帝的心思。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确实是一点都不设防的。
康熙则完全不同。康熙虽然在很早的时候,就把胤礽立为太子。但是他一直提防着胤礽,害怕胤礽夺取了他的皇位。
他曾经两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说白了。之所以要废胤礽,其实就是因为胤礽想要染指权力,提早上位。
这使得康熙非常担心,所以要把他踢下去。
而且康熙不仅仅是提防胤礽这一个儿子,其他儿子,他也很提防,当他第一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的时候,他让大臣们选一个合适的人起来,当继承人。
大臣们当时一致推荐八王子胤禩。
这个推荐让康熙极为担心,因为他看出,胤禩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所以,他不但没有传位给胤禩,而且还对胤禩一顿臭骂,并取消了胤禩继承皇位的资格。
同样是皇帝,为什么在对待接班人的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各自的处境不一样,面对的矛盾不一样。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对于他来说,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江山能不能够在他们老朱家里延续下去?
因为,毕竟他的那帮兄弟出生入死,帮助他一同获得了天下。那些兄弟都是从刀口上舔血走过来的,他们觉得自己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对于朱元璋当皇帝,而他们当大臣这件事,心里是不太服气的。
如果朱元璋对他们很好,他们也许也不会什么,但是一旦他们感觉朱元璋对他们不好,有点针对他们。他们心里可能就会不服气,说不定就会反抗,说不定就会造反,就会夺取他的江山。
一旦朱元璋去世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他的儿子们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也并没有建立什么威望,那些老臣们更加不会把朱元璋的儿子们看在眼里。
所以朱元璋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建立儿子们的威望。只要儿子们有了威望,那些大臣们就会听从他儿子的。因此,朱元璋才会把朝中的文武大臣都送给他的儿子朱标,让文武大臣都成为朱标的亲信。
后来,朱标过早去世,朱元璋把朱允炆提拔起来。那时候,朱允炆太小,朱元璋不可能采用他培养朱标的模式,培养朱允炆。因为已经来不及了,培养不起来了。
所以,他才会杀掉蓝玉等有功大臣,拔除危险,以此来确保朝廷稳定。
康熙皇帝情况大不一样。康熙当皇帝的时候,江山已经非常稳固。作为政治势力来说,朝中大臣根本就不是皇族的对手,他们只是皇族的依附对象。因此。那时候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皇族内部的矛盾。
而所有皇族之间的矛盾中,最大的矛盾。就是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
康熙皇帝的原配夫人赫舍里皇后难产去世,康熙为了给媳妇儿一个交代,所以把她生下的胤礽立为皇太子,这一年胤礽才不过2岁。
从这件事来看,我们就知道,康熙对立太子这件事,过分随意了。清朝是没有立嫡长子这种说法的,他们立贤不立长,可2岁的娃娃贤在何处呢?可见康熙有点意气用事了。
康熙十七年,胤礽不幸染上天花,康熙抛开政务全心照顾胤礽,天花结束后,康熙便一直带着胤礽出行游猎,祭祀朝拜等活动。
康熙二十一年统一台湾后,还带着胤礽祭祀了明孝陵。五年后,康熙为胤礽请来了当时的大学者给太子讲书。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葛尔丹,太子监国。然而,回来之后,康熙便将提升了诸皇子的地位,用以警醒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由于太子品行不端,并且纵容下属乱来,康熙废除太子。
也许是父爱深沉,也许是看到了皇子争储的危害,康熙最终还是选择复立胤礽为太子。
然而,胤礽却不思悔过,反而变本加厉,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次废除了太子,自此不再公然立太子。
朱元璋对儿子的培养方式很简单,老大做太子,其余的给他驻守边疆。所以其他儿子都偏重于武略,没什么文韬。
可是康熙对儿子的培养就不同了,他把每个儿子都打造成了治国的优秀选手,以至于九龙夺嫡的任何一位皇子拉到其他时代,都能成为明君。
这就是差距所在,康熙的选择太多,所以康熙看不上太子胤礽。而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多重选择,只取一瓢饮,自然就更重视太子朱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