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课实录 ||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逐字稿

2022-10-29 10:17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第一页屈原列传司马迁ppt】同学们,大家好,本节课我们学习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屈原列传》在整个《史记》中都是比较独特的存在,先秦基本没有屈原的历史资料流传下来,司马迁如此苦心孤诣完成屈原塑形的背后,自然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他“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因为他真的被屈原这个人所感动。司马迁和屈原在个人遭遇上有太多相似性。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直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可只因李陵一案,他秉公执言,却被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zhé。他跟屈原同样是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同样有着正道直行的品格,可同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政治上遭受不公平待遇,因此他对屈原感同身受,字里行间喷泻着哀怨之情,抒情激愤以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因此此传既是史传,也像一首抒情诗。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梳理文章124567段内容

【第一段】先读一遍文本字词翻译。补充左徒:是战国时期楚国独特的官名,主要执掌讽谏职务。

学完第一段:屈原什么出身?——楚之同姓,出身高贵屈原并不姓“屈”,他与王族同姓(“楚之同姓”),姓“芈”(学生知道芈月),先秦时期称男性是称“氏”,不称“姓”,“屈”是屈原的氏。

|才干如何?——才华出众|楚怀王对他怎么样?——“王甚任之”。按说,屈原可以一路顺利,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建功立业。接下来的第2段是写屈原顺利的人生吗?

【第二段】读文本字词翻译,补充同列——在朝堂上站在一排,同朝为官且同等位次。曰以为:同义连用,直接翻译成“说”或者“认为”

重点字词:

①伐:《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也不能长久。)《不伐于世,不矜己功》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夺”,课文注释为“强取为己有”,合乎逻辑吗?后文上官大夫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此处“夺”释为“强行改变”于义为胜【大家可以看一下译文】,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舅夺母志”的“夺”相同。

③“屈平不与”的“与”释为“赞同”,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同义。

看完第二段,大家觉得屈原的人生顺利吗?不顺利,因为出现了一个小人——上官大夫。小人,往往嫉妒心强,精于进谗。君子则相反。上官大夫进谗言的水平的确很高,说屈原目无君主。这就说到要害处了。君主最忌讳什么?——功高盖主。在楚怀王看来:你屈原有才华,那是我会用人;我不用你,你有天大本事也无处施展。现在你竟敢目无君王,可恶至极!于是“王怒而疏屈平”。他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就相信了上官大夫的谗言。屈原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始了。屈原也始终坚持自己的治国主张,毫不动摇。人生在世,只要坚守,就会得罪人。得罪君子不碍事,得罪小人有麻烦。若怕麻烦放弃坚守,那就不是屈原了。上官大夫这种小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能还有有学生想到第一段写道楚怀王不是对屈原挺信任的吗?为何又听信谗言呢?这就需要全面了解楚怀王这个人。请学生看课文第4——7段,读注释。第3段的学习先往后放放。

第四段:从zong: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过秦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与合纵相对。《过秦论》外连横而斗诸侯。),当时齐国和楚国是属于合纵的,所以非常亲善。秦惠文王对此比较担心,那我秦国要打齐国,你齐国跟楚国关系好,我打齐国的时候,楚国再来帮助齐国,我秦国肯定吃不消,于是就让张仪yang去秦。“去”是离开的意思,不是到秦国去。

【第四段后半部分解析】楚怀王意气用事,极不成熟,楚怀王受张仪欺骗,是贪婪所致。张仪的鬼话,稍有理性的人都能识破,然而楚怀王竟然相信了,撕毁了与齐国的盟约。这就是利令智昏。当张仪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时,楚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结果损兵折将,兵败失地。失败后,楚怀王“悉发国中兵”“深入击秦”,遭魏国偷袭,只好撤兵。齐国因怒于楚的失信也不援救,楚国陷入窘境。由此可见,楚怀王易怒,性格暴躁,缺乏理性,所以他才会轻信上官大夫。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楚怀王应该怎样做呢?第一,当知道张仪欺骗他之后就应该反省,应认识到与齐国断交是错误的,应立即与齐国修复外交关系,共同对抗秦国。第二,攻秦失败后,应该及时反省,认识到攻秦行为鲁莽,还应该预料到魏国可能会偷袭。撤兵后,应主动向齐国道歉,修复关系。但是楚怀王没有这样做,可见这是一个缺乏反省的国君。

【第五段】秦国为什么要来和好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春秋无义战,秦王觉得这样耗下去没有必要,两败俱伤,也知道楚怀王那股轴劲儿,就为出一口气。想要用一点点利来结束这场双方都获取不了多少利益的战争。

【第五段】:楚王说我啥都不要,就要张仪,看我不弄死他。

张仪:搞定了俩人,一个朝堂之上靳尚,一个枕头边上郑袖。(张仪的行状可以从《战国策·楚策》《史记·张仪列传》中获得更多了解)据文献记载,张仪来到楚国,便被楚怀王关入监狱。但是张仪却能够暗中贿赂靳尚,并编造假话迷惑郑袖,让郑袖吹枕边风,使楚怀王放走了他。一秒之前还要弄死张仪,转身就放张仪走,这就是楚怀王看视频。

【第七段】:秦惠文王死后,秦楚两国关系慢慢缓和。秦昭襄王与楚国联姻,怀王小儿子真是个倒霉孩子,楚怀王反复跳入同一个陷阱,反复受伤。【视频】

【第七段】有同学可能要问了,楚怀王怎么能逃到赵国而不回楚国呢?当时楚怀王逃走后,秦国发现后立刻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怀王没有地方逃就只能去赵国了,赵国也不想得罪秦国,不让楚怀王入境。怀王没有办法又想逃到魏国,途中被秦国的追兵捉住了。楚怀王虽然傻,但也稍显悲壮,只身一人到虎狼之秦。

【最后】《屈原列传》主要写屈原,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楚怀王这是为什么?楚怀王与屈原的悲惨命运有密切关系,因为楚怀王的昏庸导致了屈原的被疏远。写屈原,就必须写他们。楚怀王的贪婪、易怒、轻信、昏庸,恰恰说明了他太需要屈原这样的忠臣来辅佐了,可屈原却被他疏远了。正因为这样,楚国才江河日下,一步一步滑向深渊。这恰恰说明了屈原是栋梁之材,一旦被疏远,国家就有天塌地陷之祸。这是从侧面写屈原的才干。后文写顷襄王也是这样的道理。(第八段)


网课实录 ||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逐字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