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怎么才能学好?别管好不好,先开工

这几天看了一本书,《自学大全》,名字简单粗暴,就是作者个人的经验和阅读总结,面面俱到,适合指导学生反复查阅;不过对于我而言,简单有效的方法已经在别的书里见过了,比如番茄工作法,这算是互为参照。
好在作者贴心地写了“自学烦恼索引”,让每个人都可以针对自身需求反复“跳读”这本书。这也是一种观点的贯彻体现:如果以解决个人问题、需求为出发点而读书,那么一本书不必从头到尾读完,可以选择直达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只要是有价值的书,一定需要反复阅读。
(标榜自己看过多少,单纯追求数量,走马观花都只看一遍,是没有意义的)
个人感想:
坚持本身比方法更重要,能否坚持取决于动机有多深(要找捷径、新颖,是没有的);
学习就是反复打破“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这一状态,重新掉回“不懂”的状态;
语数外+搜索,是自学的基础。终究还是躲不掉数学,T T
(⊙﹏⊙)是不是感觉说了跟没说一样?
那没办法,道理都是那些道理,看书主要是理解道理背后的原因,强化认知。
这本书是对过去经验的盘点总结(这些经验不一定是最正确、最有效的),如果读者要找捷径、或者新颖的观点、独家窍门,这本书里是没有的。而且日本作为东亚国家,教育环境和国内有相似之处(卷王、填鸭式灌输教育)但也有不同。这都需要读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辨别。

以下再写一点读书笔记,是根据自身出发、觉得对我比较有启发的部分。书中还有很多内容,因为自己暂时不需要(比如学术研究、查阅文献)或者缺乏实践感想不深(比如数学这一块),就不提了。

自学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坚持,不要放弃。
一个人学习很差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让自己投入足够多的学习时间。说到底,还是没有把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不管什么学习方法,只要坚持不下来就没有意义。“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能不能坚持学下去”比“学什么”还要更重要。尤其是学习外语,很依赖身体的每日记忆,就像我们每天都在说母语一样。
任何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坚持,这看上去很鸡汤,但对我这个学渣的个人经历而言的确是这样。有点结果的都是不知不觉坚持下来的,半途而废的自然就无了。所以一个人如果找学习方法先栽在坚持的意志力上,那就不应该找什么学习方法,而应该找培养坚持的方法。
而这本书里也写了,坚持的意志力有多强,取决于对“学习动机”的想法记忆有多深。如果不是个人的兴趣所在,怎样深化动机这本书里有写。
想清楚动机之后,做什么:确立目标。
书中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明确目前学习阶段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画出最省的路线。就像跳伞一样,从高处垂直降落。
起点的难度应该是比目前掌握程度更稍微容易一点的档次,终点的目标,比如考试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结果,先直接查阅该考试的过往真题,从真题的考点中回推自己必须的学习内容,以此制定计划。
一定要把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因为一开始做一项事情只有畏难情绪不会马上有干劲。完成了一个个小目标后,才会产生干劲继续做下一个任务,从而产生干劲的良性循环,直至把最终目标完成。
比如可以不断按照1/100来拆,拆到每日的任务数为10以内为止。
(不适用于临时抱佛脚赶时间,所以任何学习都是提早开始更好,其次是当下。)

我有拖延症,越要做一件事就越不想做,怎么办?
两分钟起跑法,对抗拖延症:就是不管了先干它一炮再说。
拿出手机倒计时2分钟,倒计时开始,即刻开始学习;2分钟倒计时结束,立刻停止学习。2分钟,够简单了吧?
然后三选一。1)重新开始学习,不限时间;2)重新开始学习,再2分钟后停止;3)停止学习,休息,开摆!
看2分钟也比不看强,很多时候对起跑的恐惧要远远大于起跑后坚持一段时间的难度,越早开始对自己就越有利,哪怕只开始一点点,拖延到后期赶死线反而增加了每日的压力。
按照这个方法直至可以进入状态为止,这可以作为番茄工作法的前奏,然后有了状态按照番茄工作法来。
番茄工作法有一个注意事项是,在规定的休息5分钟内,不要看QQ微信信息,不要刷B站刷微博,不要上网。
制定计划后总不能按计划行事、总想偷懒放松,怎么办?
制定计划后却不能按计划行事,总是被打断计划,这是很正常的,要接受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一现实。
制定计划并非没有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摸清楚自己的上限下限,复盘破坏计划的风险和意外,然后相应地做出预案、不断调整。把制定计划变成坚持途中的加油站。
复盘记录每日24小时时间分配情况,可以清楚哪些事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是可以不比做的。把不必做的事的时间尽量分配到必做的事情上去。然后尽量提升灰色时间(不完全受控于目标,不由自己做主的时间)的品质,比如通勤时不方便看就可以听点什么。
这里涉及到一个方法是,将想要培养的新习惯与每日忍不住要去做的行为联系挂钩起来。
想要培养的是不足行为,而忍不住做的是竞争(过剩)行为。区分之后用不足替代竞争,比如每次想要看手机,QQ微信消息的时候,下意识先把这种娱乐替换成别的集中受控的娱乐,比如看kindle电子书,或者看漫画。然后把它作为“奖励”和学习计划挂钩。
与其说人是意志的产物,不如说是环境和状态的产物。(人有消极状态,有起伏是很正常的)
对竞争行为,改变它的环境,也是减少阻碍的一种方式。比如我沉迷电脑,就在需要的时候,人离开电脑前,在别的地方看书,比如阳台、休息沙发椅,等等。

一些关于阅读的要点
主题阅读:即从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书籍中了解需要的某一个主题的信息。想要一本书就囊括目前的需求是不太可能的,哪怕是这本《自学大全》——这点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具体说过。
反复阅读:如果不爱读书,记住读书是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有价值的书而言,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带着问题阅读是必要的。只读一遍无法吸收书中的信息和知识。
跳读:从头阅读到尾的方式比较适合小说等虚构娱乐作品,但对于有些其他类型的书籍,比如学术和自学相关,首先只需要读必要的部分即可,比如先看结论再查询过程。这就是跳读。 这样的书往往需要阅读多次,每次不必读得很详细。
刻读:阅读的过程中,在感兴趣的段落划线做上标记、要写上自己的评论。在读完一遍后,再回顾这些做过标记写过评论的地方,整理成索引,并对这些内容再次思考;记忆力越不好的人,越不喜欢做记录。什么是经典作品,就是那些被许多人解说和注释过的作品;读起来费劲的书,应该尝试对每个段落起“小标题”来归纳总结。
张嘴说话:对于教育类,朗读(课文)和出声思考仍然很重要。加上指读的方式,有助于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思考的时候,尽量自言自语地说出来,即出声思考。
善意原则(又叫宽容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在理解他人的话语时,尽量将其当作”正确“且”有道理”的。如果读不懂或者感觉“立场”相违、“三观不合”,不要责怪作者,而是应该让自己重新思考,换一种理解角度。
我的个人观察,所有看不懂话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无法理解词语句子处在什么样的文章和语境之中,正因为陷入思维定势、绝对定义、贴标签中,就造成了断章取义。对他们来说,比起学到什么,更想做的是当一个杠精,指正、批斗别人,显示自己对别人错最重要。
因此对于想学的人,理解文章的大意、作者的主张是最重要的。
阅读论述文章的技巧:
1. 划分段落,抓住每一段的主旨大意;
2. 反复重复的词:原样重复、换种说法、近义词、指示词 (这些是主题)
3. 总结:“总而言之”、“也就是说”、“综上所述” (这些是主张)
阅读小说(等虚拟作品)的要点:
归根结底,小说描述的就是变化。
1. 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日常状态,即原本性格;——经历事件,内心变化)
2. 理解人物们的关系(彼此间的感情,日常态度,外在关系,言语行为)
3. 分析文章结构
4. 抓住中心思想
关于教科书、复习、做题
尽量寻找在领域内的最新版教科书。
教科书要先看前面的“使用指南”部分。也要打开目录,看看结尾有没有“索引”和术语表。可以用来检索。
书里给每个学科(比如英语、数学)列出了教科书参考。
PQRST法:1、预读,对内容大概了解;2)针对关键点提出自己的问题;3)再阅读一次,寻找答案;4)评价阅读成果;5)复习or测验
间隔复习法:很有效,唯一难点是保证自己确实有按照时间管理行事。
怎样做题:
先做第一遍
马上再重新做一遍,或者,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做一遍(照顾人喜新厌旧的本能),第二遍的时间应比第一次要短;(可挑错题和重点题)
大声说出自己的解答思路,或者给他人讲题;
重复做题与复习时,应该换一个和第一次学习时不同的场所环境;

其他的一些要点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的和需求。学会使用横向搜索对比(搜索引擎)很重要。
书里列举了一些搜索(试错关键词)、查阅学术文献的方法,(百科全书、文献)查找期刊论文的方法,以及论文检索工具;
为自己找一位(或许多位)精神导师,向往的人。如果是他的话,会怎么行动,怎么思考。可以从他的著作和传记,访谈,视频等材料中了解言行——这项我有了。
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有输入还要有输出。上策是举办一个读书会,大家读完后一起讨论。但这样的条件如今很难满足。那么可以坚持在读书完后将梗概和感想发在网上——这项我有时会做,比如这篇。
有待下回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图尔敏模型:区分事实和主张,并使用作证判断主张是否站得住脚的手段。
以及本书的数学、外语和文献内容版块。

以书中的一句话结束(大意):
自学随时都可以开始,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只要我们不放弃寻求知识,知识就不会抛弃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