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于设计协同平台的对图工具

2023-06-16 00:03 作者:四方智源  | 我要投稿

    错漏碰缺从字面上理解貌似并不严重,而“强条”一度是衡量图纸质量的重要指标。那么无障碍设计要求的门口高差超过0.015,触犯了强条,而建筑与结构两专业定位出现0.8米偏差却属错漏碰却,看来孰轻孰重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实际的工程设计质量,专业间的错漏碰缺往往是大问题,所以专业间核对图纸,比专业内部审图还要重要。上述偏差0.8米的定位,在设计协同工作方式下不可能发生。传统专业对图方式,为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往往编制“对图要点”,沿着对图要点核对图纸,往往不易遗漏。对图要点不断迭代,变得很详尽。然后有了设计协同方式后,数据是同源的,那么自然很多内容不用采用对图方式来发现碰撞。我们做过统计,居然有50%的对图要点,因为设计协同的方式而不用再核对。协同方式所规避的对图项,基本都是出图暴露出来的内容。比如:轴网、柱网等,早期的对图要点会有轴号核对,竖向构件尺寸核对,而协同之后,轴网用的是建筑专业,柱网是结构专业的,整个系统就一份,何来对不上问题。只有对错问题,没有对上、对不上问题。协同设计之后专业间对图变为专业内校对或审核。所以对图工作的节省,间接提升了设计效率。那么还有约50%的内容是出图不能被暴露的,比如结构梁可能会导致建筑房间露梁,但建筑出图并没有梁;结构梁对设备布点、管线敷设都有重要影响,但设备专业出图也不会有梁,类似这类的内容,对图工作仍要继续。对图要点还需要。       

    叠图是对图工作的标准动作,也貌似没有更好的办法同位对照。叠图是困难的,因为叠的图是两个专业画的非常详尽的成果图。导致死机、拖不动都是常态。但实际上我们需要核对的内容,仅是两个成果图的表达内容的一小部分,比如核对房间是否有露梁问题,我们只需要结构的梁线和建筑专业的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就够了。其余的最好都不要出现对图场景里,这是一个很轻量化的对图环境。采用两个甚至多个成果图叠在一起核对内容,并不只会核对一个房间露梁问题,好不容易叠上图,肯定要把相关的问题一起核对。而轻量化的对图环境非常容易打造,所以每次叠图,都是核对非常有针对性的问题。那么按照对图要点上反应的问题,即使是每一条要点,生成一个对图环境,也不为过。       

    显然轻量化的对图环境可以通过设计协同的模块来实现。同样是叠图,但叠的不是成果图,而是模块文件(外部参照)。我们也发现,不同的对图要点,所需的模块不一定是一样的,所以沿着对图要点,编制对图叠图组合是一个不错的标准化研发。然后我们就研究出一个对图工具。基于协同、基于协同预搭建、基于对图要点,形成不同的模块组合。

企业级对图要点

      上图可以是企业级的对图要点,每个对图项就是一组模块组合,每个对图项,可以有多个对图要点。既可以在现有图上把对图项的模块参照进来,也可以新建一个空白文件,把对图所需模块一次性参照进来。对完图,可以一次性拆离,当然我们可以永久保留这个对图项的模块组合,用于整个过程的核对。怎么做完全看自己的喜好,工具本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插到图中的对图模块后,对图要点在面板里呈现,每核对一条,勾选一条复选框。

    对图模块之间的定位是一致的,这是对图模块能够高效同位叠图的前提,但是一个文件可能有多张平面,每个平面可能是一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一个插入点,也就是这个平面的定位点;还有可能一个文件有多栋相似单体平面;还有,我们核对梁往往是上层的梁,同层对位往往还不对。这些要求,如何在对图工具里也实现。工具可以帮我们沿着竖向等距把各层平面排布好,如果有多栋,可以沿着水平方向等距分布;如果需要对上层的梁线,那么把梁线模块插进来后自动向下移动一个楼层距离。以上方式通过协同“预搭建”全部能实现。“协同预搭建”是协同的另外一个工具,是协同策划工具。协同预搭建也是叠图,只是预搭建的叠图用于创造画图环境,而非对图。预搭建需要输入一定的参数方能实现图纸初始化的“叠图”环境。包括垂直等距、水平等距、楼层表等,这些定位参数为对图模块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这些参数预搭建之后,存到系统,继续为对图模块服务。有了预搭建数据,这些模块随时可以再次出现到当前图中。


基于设计协同平台的对图工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