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国家大剧院2023年的演出,有录像,外边雨太大了给自己找点事干。

这是一首吉他协奏曲,说实在话这是第一次听吉他协奏曲,也是第一次听说有吉他的协奏曲,长见识了。《阿兰胡埃斯协奏曲》3个乐章,D大调。
第一乐章Allegro con Spirito整体的感觉是轻快的跳跃的,正如作者罗德里戈自己的描述“关于时间流逝的感觉,在充满着绿树、鸟叫、虫鸣的阿兰胡埃斯花园之中”,乐章具有浓厚的西班牙风格和舞曲的意味。西班牙风格我不会太描述,找个代表,就是像《爱的罗曼史》那样的乐曲。乐章大概有两个主题,整体重复一次。弦乐很弱的为吉他的引子开路,在吉他活泼的弹奏之后,管弦乐重复吉他的旋律,进而由小提琴和管乐演奏出愉悦的、明快的主题。第二主题很像热情的舞蹈,在吉他的领舞中提琴返回了先前的主题,转到属调,再转回主调,舞蹈般的旋律华丽地终止。
第二乐章Adagio可以说是整部协奏曲最动人心弦的。虽然是慢板,但旋律不沉重,让人听后没有产生某些思想上的负担,这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截然不同,它不会让读者产生“损神熬心”的思想痛苦,而是像一首幽怨哀婉的诗歌。开头是吉他极具抒情意味的琶音,然后配之以英国管、双簧管等管乐,演奏一段“徘徊”的旋律,这个意思是说它并不是简单上行或下行的,而是在一个区间里开展一种关于音符变化的“犹豫”,这就使得乐曲抒情的意味更加浓厚了。尤其是到后来管弦乐的退出,仅仅有吉他的音符的乐段,这种“徘徊”的性质更加凸显。总而言之,这一抒情的乐章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说个题外话,现代汉语课讲到语素这一部分时,区分哪些是成词语素哪些是不成词语素是教学和实践的重头戏。“琶”被划在不成词语素的集合之内,如果没有“琶音”这个词汇,我几乎找不到琶单用的场景。不过有了“琶音”也未必就能说它是成词语素,也许琶也是一种省略琵琶的方式,本身的含义并不能清晰的告诉每个学生。
第三乐章是Allegro gentile,也却如作曲家所言,快板是明快华丽优雅的,而非是热烈奔放的。这一乐章越用了赋格的创作手法,我不会分析,就不写了。作为一个外行,我只能评价出,技巧很高超。

昨天下一整天的雨也没见马路上有什么积水,今天上午不知道哪出了问题,好好的马路快成黄河了,水退下去那堆泥啊,真是没法看。我本以为我这穷乡僻壤的洪水都不愿意来,现在看来,人家还是个不嫌贫爱富的好同志呢。
希望北京的人民群众在这场极端天气中平安。都怪这破台风本来30号有演出去看结果不让演了,好在退票还挺快,一个工作日钱就退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