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吴承恩,大器晚成,做自己的齐天大圣:山高自有客行路

一口气看完吴承恩
他靠才华走红,收割无数文人迷弟,他屡试不第,南京城成了他的伤心地,他写下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是无数中国人的童年记忆,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吴承恩的一生,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小吴的祖辈均有做官,但都是些小官,所以家境极为普通,到了吴承恩父亲吴锐这一辈只是个商人,他为儿子取名“承恩”,取自“汝忠”,就是希望小吴能够读书做官,向上获得皇恩,向下善待百姓,做一个忠臣,可惜天不遂人愿,吴锐到死都没看到儿子中举。关于吴承恩的生卒年份多有争议,大约可以锁定在1500年至1582年间,吴承恩少年时便有神童之名,他博闻强识,文字功夫了得,擅长各种文风、文体,并且在绘画、书法、填词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天启淮安府志》中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吴承恩在文学上的天赋可见一斑,但他并不是个只知道读硬书、写八股的标准学霸,他也爱看闲书、杂志,尤其喜欢看一些奇闻轶事,这点估计也受他父亲的影响,父亲吴锐就十分喜欢闲书,常常给年幼的吴承恩讲述民间神魔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吴承恩写《西游记》埋下的伏笔,不过吴锐只把这些当做业余爱好,并不希望吴承恩因此荒废学业,耽误入世。
吴承恩在《禹鼎志序》中也承认自己从小就爱好“奇闻”,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吴承恩的才华从来都是有目共睹的,当时的名士、金陵四家之一的朱应登本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但在与吴承恩结识后,被他的才气给“惊艳”了,秒变“迷弟”,认为吴承恩是能够“读尽天下书”的人,还送给吴承恩自己收藏的书籍,果然在实力面前身份都是浮云。正德15年(公元1520年),时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蔡昂请病假回家乡调整,以知这位官员是早些年的探花郎,在入仕方面很有经验,看人的眼光也一定不差,吴承恩时常带着自己写好的文字、诗词去拜访,一来二去的,吴承恩再次收割粉丝一枚,蔡探花特地奉他为座上宾。正德16年(公元1521年),吴承恩考中秀才进入淮安府成为少年生员,相传,当时省里来的考官预言吴承恩中进士是必然的,认为“汝忠一第拾芥耳”,意思就是中举就像捡起一棵小草一样简单,这可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嘉靖8年(公元1529年),吴承恩在龙溪学院读书,又受到了淮安知府葛木的青睐,看来在那个时代,才华就是人际交往的硬通货,一身才气,一身抱负,“中举及第”不就是吴承恩的囊中之物吗?但命运却和这个少年才子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嘉靖10年(公元1531年),吴承恩第一次参加科举,他开开心心的和好友朱日藩、沈坤一起去南京的江南贡院参加考试,不幸的是,两位好友均在榜上,而他却没有入选,这次考试的失败对吴承恩的打击很大。,回到家中,邻里街坊都嘲笑他,从前名声在外的才子,成了人人都想嘲弄一句的落魄书生,这也令吴承恩的父亲感到郁闷,第二年吴富父便离开了人世,吴承恩在给父亲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乌乎!孤小子承恩不惠于天,天降严罚,乃夺予父。然又游荡不学问,不自奋庸,使予父奄然没于布衣,天乎?痛何言哉!乌乎!未能中举、父亲去世,接踵而来的压力让吴承恩认为这都是他的过错,因为自己未能中举,父亲临死也没能如愿看到他“光宗耀祖”的场景,带着这种愧疚感,吴承恩继续着自己的求世仕之路。
嘉靖13年(公元1534年),吴承恩第二次来到南京参加考试,再一次名落孙山,嘉靖16年(公元1537年),吴承恩第三次前往南京考试,仍未能中举,三次科考三次落榜,换成平常人都难以接受,何况是靠“才华走红”的吴承恩呢?他少年成名、身负家族希望却被现实这样狠狠拍打,也许是命运在昭示:你的使命不在这里,科场的失意为吴承恩创造了一段沉淀的时间,30多岁的吴承恩已经收集到了众多“奇闻”,就像他自己形容的那样“贮满胸”写作神魔小说《西游记》也该提上日程了,于是,他决定码字写“网文”,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唐僧取经,他以玄奘和尚赴天竺学习佛法的经历为基础,参考《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奇闻、神话传说,整理、加工、创作,嘉靖21年(公元1542年),西游记的初稿已经完成,嘉靖28年(公元1549年),为了继续完成家族使命,吴承恩前往南京国子监读书,次年,他补得岁贡生,贡生的意思是贡献给皇帝的人才,是指通过考试后进入国子监学习的读书人,岁贡生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官职,吴承恩成为岁贡生后前往北京等待分配官职,但还是没能入选,十余年间吴承恩屡试不中,他也想过撒手不干了,可奈何母亲年事已高,家里情况也不好,入仕是他“逆风翻盘”的最好机会,直到嘉靖35年(公元1556年),吴承恩才得到一个机会,浙江长兴县丞负责协助县令,这时的他早已年过半百,后来又任潞安府通判,由于吴承恩缺少做官的经验,很快他就被人诬陷而下狱,嘉靖37年,吴承恩归家,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吴承恩任蕲州荆王府纪善,主要负责王府宗室子弟的日常教育,在荆王府的生活还算安逸,但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吴承恩于隆庆4年回乡归隐,生活重心放在撰写《西游记》一事上,历时30年。
万历元年(1573年)《西游记》完成,万历20年出版,大约在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吴承恩与世长辞,他这一生,除了创作《西游记》,还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竹杖记》、《牡丹亭》、《花草新编》等,同时,在《西游记》的行文中,他也将自己的诗文天赋融入其中,在写孙悟空时,他以诗入文,将其形象刻画于笔尖: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材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正如《西游记》中写到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那样,只要不惧挫折,勇往直前,每个人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吴承恩这一生尽管科场失意,但不忘初心,不怕磨砺,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写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一问世就在民间成了“网红书”,72变,本领强大的孙悟空,憨态可掬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忠厚老实的沙和尚,以及没事总要拿紧箍咒吓吓孙悟空的唐僧,是多少中国人童年的回忆,每当那个音乐响起,都会令人想起小时候的美好夏天,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神魔世界,也是中国人的超级英雄联盟。感谢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