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代谢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
3.时量曲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血浆半衰期(half time,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5.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整个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将该系统按动力学特征划分为若干个房室,把机体看成是由若干个房室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称为房室模型。
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Css):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8.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自由扩散)
9.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主动运输)
10.负荷剂量(loading dose):负荷剂量是指首次剂量加大,然后再给于维持剂量,使稳态血药浓度(即事先为该患者设定的靶浓度)提前产生。
11.血药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血管外给药时药-时曲线的最高点称血浆峰浓度。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13.肝药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的药物。
14.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15.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测扩散的过程。
16.滤过(filtration):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而进行的跨膜转运,又称水溶性扩散。
17.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
18.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转运体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释出。
19.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跨膜转运。
20.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21.膜动转运(membrane moving transport):大分子物质通过膜的运动而转运。
22.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3.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24.代谢(metabolism):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称生物转化。
25.排泄(excretion):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6.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27.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28.前药(prodrug):药物本身没有活性,代谢后有活性。
29.自身诱导(autoinduction):一些药物重复使用后诱导肝微粒体酶活性增强,同时加快了对该药物的代谢。
30.达峰时间(Tmax):自用药起至达到最高血药浓度所需要的时间。
31.药物半衰期的意义:
(1)
①反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与消除药物的快慢程度;
②一次用药后经过5个 t1/2 后体内药物基本清除干净;
③按 t1/2 的长短常将药物分为5类:超短效为t1/2≤1h,短效为1~4h,中效为4~8h,长效为8~24h,超长效为>24h;
④肝肾功能不良者,药物的t1/2将相应延长,此时应依据病人肝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或给药间隔。
(2)
①是确定临床给药间隔的重要依据;
③预测药物到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②作为药物分类的依据;
④预测药物从体内基本消除的时间。
32.跨膜转运的方式和特征

33.环境酸碱度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1)药物所在体液 pH 值的微小变化可显著改变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转运,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容易透过生物膜,而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型多,非解离型少,不易透过生物膜;
(2)相反,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型多,不易透过生物膜,但在碱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容易透过生物膜。
34.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1)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极性大小、药物 pKa;
(2)局部血流量、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 pH、载体数量、特殊屏障;
(3)组织亲和力、血浆蛋白结合率。
35.药物代谢作用的规律
(1)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增加其水溶性;
(2)使药物的效应降低或完全消失;
(3)使药物的毒性增加;
(4)使前药产生活性。
36.肝药酶的特点
(1)非专一性;
(2)个体差异大;
(3)食物和药物对酶活性的影响大。
37.尿液酸碱度变化对药物排泄影响的基本规律
(1)弱酸性药物在尿液呈碱性时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加快;
(2)弱碱性药物在尿液呈碱性时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减慢。
38.一级动力学药物半衰期的特点和体内药物量变化的规律
(1)半衰期、排泄的药物代谢物的成分与剂量无关;
(2)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3)按相同剂量、相同间隔时间给药,约5个 t1/2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停药后约5个 t1/2药物基本上从体内全部消除。
39.零级动力学药物半衰期的特点和体内药物量变化的规律
(1)转运速率与剂量或浓度无关,按恒量转运,但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是可变的;
(2)t1/2不恒定,它与初始药物浓度(给药量)有关,剂量越大,t1/2越长;
(3)AUC 与给药剂量不成正比,剂量增加,其 AUC 可以超比例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