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寡妇,二十岁守寡,三十岁生子。这天,正给儿子娶媳妇,康熙微服私访从这
清朝,有一个寡妇,二十岁守寡,三十岁生子。这天,正给儿子娶媳妇,康熙微服私访从这里路过。康熙看这寡妇这么‘贞节’, 当场挥笔送给她一副对子。人们一看,都愣住了。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这里的后,专指儿子,女儿是不算后代的。
男女社会分工不同,属性不同,所承担的责任必然不尽相同。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两个人血脉的传承。
况且,世界有两极、五行分阴阳,人自然有男女之分。如果这世界只有一种人,那么人类肯定无法发展。
只承认儿子,不承认女儿,有失公允也毫无道理可讲。尽管在大家的认知里,都非常清楚明白。可是,在现实社会,男子的地位仍然高于女性。
男子有继承权,女子没有。家中有人产下男丁,则欢天喜地,反之则垂头丧气。
没有儿子的家庭,被称为“绝户”。国人笃信鬼神之说,认为如果一家人生不出来儿子,那肯定是上辈子做了“孽”,以致于此生命里无子。
遇到这样的家庭,常被街坊看不起,甚至被人随意欺凌。
这些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胡扯,然而在封建社会,这种说法却深得人心。因此,大户人家想尽一切办法的生儿子。
女人嫁进门,活着的唯一目标也是生儿子。好像有了儿子就会万事大吉,人生一帆风顺。
也正因为这种观念,民间曾发生过很多奇奇怪怪、匪夷所思的事情。
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姓陈的寡妇,含辛茹苦的将独子陈柱养大。到了婚嫁年龄,由于家里穷,始终成不了亲。
久而久之,陈柱的婚事成了压在陈寡妇心头的一块巨石,每天都硌得她心口痛。
恰巧那年附近有村子发生水灾,陈寡妇家隔壁住进来逃难的一家三口。夫妻俩姓王,膝下只有一个女儿。
陈寡妇有意将儿子与王家姑娘凑成一对,便经常往隔壁跑。王家夫妻逃难路上受了风寒,住了没多长时间,就相继去世了。
那姑娘没钱给父母下葬,陈寡妇便掏钱将王家夫妇安葬了。姑娘独自一人生活诸多不便,陈寡妇借机说亲,王姑娘就同意嫁给了陈柱。
两家合为一家,感情好得不得了。就在陈寡妇专心的等着抱孙子的时候,又突发变故。
陈柱结婚后,自感责任重大,就拼命的干活,想给老母亲和媳妇一个安稳的生活。一个雨天,他怕庄稼遭水淹,就跑去看。
谁知路上遇到流石流,陈柱活生生的被埋了进去。消息传来,陈寡妇和王氏哭得昏天黑地,几度昏厥。
就这样,王氏和婆婆一样,也成了寡妇。
三年后,陈寡妇见王氏为陈柱守寡三年,已仁之义尽,且王氏年纪尚轻,和陈柱又没有后代,便劝王氏改嫁,可王氏坚决不从。
她觉得婆婆能守一辈子,她也能。
可是,王氏忘记了婆婆守寡时有陈柱,心里有盼头。她什么都没有,以后怎么样还真不好说。不过,王氏坚持守寡,陈寡妇便不再劝。
又过了七年,王氏居然怀孕了。陈寡妇十分惊讶,追问王氏。
王氏说,自从陈柱离去后,她日日烧香拜佛,希望陈柱能显灵,给她一男半女。谁知陈柱真的显灵了,与她相处半年后,如愿怀上了孩子。
陈寡妇年事已高,近几年有耳聋眼花的毛病。王氏人品如何,她心知肚明,便对王氏怀了陈柱骨肉的事深信不疑。
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王氏成了人门口中的王寡妇。
她的儿子长大成人,要办婚事了。
村民们碍于这个孩子来历不明,都不愿意来她家帮忙。原本一场热闹的婚事,搞得非常冷清。恰好在这个时候,康熙帝微服私访来到了这个村子。
康熙帝听说王寡妇守寡十年生下了孩子,略一沉思,想要去婚礼现场看看。村民们见康熙帝气质不俗,都争着给他指路。
村民们也想知道,像康熙帝这种见过大“世面”的人,看到寡妇生子会怎么说。
他们甚至都会预见康熙帝拆穿王寡妇时,王寡妇的窘样和惨白的脸。康熙帝到陈家后,说要给王寡妇送幅对联。
王寡妇很高兴,忙请康熙帝进屋坐。康熙帝却不慌不忙,拈须念了一句上联“王家婆子不是人。”
王寡妇大怒,我好心招待你,你居然骂我不是人。村民们哄然大笑,似乎这句话说中了他们心中所想。
王寡妇正要下逐客令,康熙又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村民们笑不出来了。王寡妇立即把康熙帝送的对联贴在门上,看以后谁还敢欺负她。
村民们见状,也不好意思嘲笑王寡妇。
康熙帝的随从悄悄问他,寡妇根本不可能一个人生子,为何陛下还要这样夸王寡妇?
康熙帝说:“民间寡妇本就难活,若无子嗣,指不定别人怎么欺负她。
不管她是如何生下的孩子,总算给陈家留了后,婆母陈寡妇都接受了,旁人还有什么不能接受呢?”
听到康熙帝如此说,随从恍然大悟。
从科学来说,寡妇不可能生子;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些奇谈似乎都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