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狄仁杰传第一章 崭露头角》

2020-10-07 00:29 作者:九零_Reburn  | 我要投稿

各位观众大家好啊。今天我想来介绍一下唐朝宰相狄仁杰的生平。

狄仁杰的家族,是太原狄氏。这个家族我看于赓哲老师他们的讲法,是把这个家族归于寒门庶族一类的。你要是跟五姓七望那些大族相比呢,确实是得算庶族。但是这个家族实际上历史上也是出过一些大官的。一直可以往前追溯到后秦开国功臣狄伯支。这里我们就不往前倒腾那么远了。咱们从狄仁杰的祖父开始讲起。

狄仁杰的祖父叫狄孝绪,有的地方像《邛(qióng)州刺史狄公碑》也称他为狄绪。他主要担任过以下几个官职:皇朝开府大将军、行军总管、使持节澧汴二州诸军事、澧汴二州刺史、尚书左丞。

 

行军总管是初唐时期一路野战部队的统帅;

使持节澧汴二州诸军事,就掌握了这些地区的军政大权,并且拥有专杀之权。

澧汴二州刺史,正四品下,相当于:开封市市委书记+常德市市委书记。

尚书左丞,正四品下,是尚书省的二把手。据我个人推断: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主任。

狄仁杰的这位祖父,从野战军到州刺史,从地方到中央,他都干过。总结来说就是:位高权重、文武兼备。

 

狄仁杰的父亲,叫狄知逊。是狄孝绪的三儿子。 这个人如果我用一句话概括呢:就是一个履历非常丰富的小官僚。他担任过很多官职。最早是在长安担任东宫内直郎。插句题外话:根据杜文玉教授考证,狄知逊在长安任职的时候生下的狄仁杰,所以狄仁杰也可以算是长安人士。当然像新旧两唐书都是统一认为狄仁杰是并州人士,这个可以算是主流观点。

 

然后狄孝绪又担任过河南郑州、陕西汉中、浙江绍兴、陕西渭南、重庆奉节地区的官吏。分别是:郑州司兵参军兼郑王府兵曹参军、梁州都督府录事参军、越州郯县令、华州郑县令,最后是夔州都督府长史。

 

这些官职的品阶都在六品浮动。正六品上、正六品下、从六品上、从六品下这总共是4级。这一段时间对应的是狄仁杰的8岁-26岁。他是跟着父亲一起宦游各地的。

狄仁杰祖父的高官身份,可以保证狄仁杰在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父亲的宦游经历,让狄仁杰在祖国多个省份生活过——关中地区、河南地区、江南地区、荆湘地区。这些地方的方言、物产、风土人情,狄仁杰对此应该都是相当了解的。在这期间呢,狄仁杰也是发奋读书,广泛涉猎了儒家经典、医学等书籍。跟狄仁杰同时代的张鷟zhuó,写过《朝野佥载》,评价狄仁杰是“粗览经史,薄阅文华。箴规切谏有古人之风,剪伐淫词有烈士之操。”。张鷟是那个时期很有名的一个文学家、畅销小说家。评判人也比较苛刻,所以你让他去夸狄仁杰的文学功力有多深厚,这也不大现实。以狄仁杰27岁考中明经科的履历来说呢,他的文章能力,算是中规中矩,不突出,但也不拉胯。因为我们知道那时候就有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狄仁杰27岁明经及第,确实也不件怎么值得吹的事情。

 

明经科及第以后,狄仁杰担任了汴州判佐。判佐是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这六曹参军事的总称。由于史书记载模糊,我们已经不知道狄仁杰具体担任的哪一曹参军事了。不过品阶很明确:因为汴州是上州,所以狄仁杰的品阶应该是:【从七品下】。汴州的州治在浚仪县 xùn,河南开封。这个时期狄仁杰的父亲应该是已经退休了。居住在河阳(河南孟州)。从地图上来看,两个地方距离只有50-70公里左右,还都是在黄河南岸,如果骑马的话半天就能到。因此对于狄仁杰来说,赶上旬休的时候骑马回家陪伴父母,也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

 


 

史书上没有记载狄仁杰这个汴州判佐当了多久。不过他的政绩应该是不错的。中间不知道因为一些办公室政治啊还是什么原因,狄仁杰被一个吏诬告。原告姓名和罪名今天已经不清楚了,史书上缺乏记载。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画《步辇图》的那位),担任河南道黜陟使(相当于中央巡视组第X组组长),他亲自参与审理。经过他调查以后,发现:1 狄仁杰任职时间不长,但政绩十分突出。2 举报之事纯属诬告。于是阎立本召见了狄仁杰,向他当面谢罪。并且给狄仁杰留下了载入史册的评价:“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你只要是踏踏实实工作业绩出色,除非你真的运气特别不好碰见个混蛋领导,不然都是会有回报的。

 

这件事情之后不久,狄仁杰就得到了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品阶是正七品上。也就是说狄仁杰这次升迁是上升了3级。

 

根据唐六典记载:法曹掌推按欺隐,决罚刑狱等事。从这个时候开始狄仁杰就开始接触刑狱事务了。他在这个位置上干的时间非常长,有18年之多。可以说是积累了丰富的刑狱审判经验。也为他后来创造那次【奇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时候狄仁杰有个同事叫郑崇质,他接到任务要出使远方(我个人推测有可能是出使突厥,因为并州直接挨着的就是突厥)。但是他母亲当时患有重病,郑崇质要是这一远去,老母亲将无人照料;可是身为政府官员你又不能不去。这就是一种两难。狄仁杰对这种情况非常同情,于是他就跟都督府的一把手,长史蔺仁基请命,代替郑崇质去。这里有两个背景。1是当时狄仁杰刚上任不久,跟郑崇质没什么交情。2 是古代交通工具比较落后,长途跋涉,非常辛苦,不是至交或者亲属没人会主动代替别人出使。于是蔺仁基就对狄仁杰的这种义举非常感动。也就批准了狄仁杰的这次出使。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狄仁杰在青少年阶段就跟着他老爹又是陕西又是浙江又是重庆的,到处跑。因此出使远方的这种旅途劳顿对他来说,绝对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何况现在27、28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要我看来这是个刷好感度的好机会啊。狄仁杰这件事直接促使狄仁杰在并州官僚和百姓当中有了声望。领导蔺仁基给的评价就是:“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这次出使以后,狄仁杰继续在并州干了十几年的时间。给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在他离任以后,当地百姓给他修了一个狄公祠。这个祠堂,百姓年年祭祀,以为纪念。一直到明代的时候还完好无损,被记录在《阳曲县志》里面。要知道这个时候狄仁杰只能算是一个小公务员,七品官而已。而且后来再也没有回到过并州担任职务了。以这样的一个身份可以享受当地百姓千年祭祀,应该算是功德无量了。

狄仁杰在并州都督府的时候,有一次出去跟同事一块爬太行山,向南望去只见一片孤云在飘浮,他就对身边人说说:“我父母所住之地,就在这白云下面。”他指的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河阳。毕竟他之前担任汴州判佐的时候,那离家多近啊,半天就能回去见到父母。现在他在山西太原,爸妈在河南开封。去见一次父母就没那么容易了。狄仁杰眺望伫立了很久,白云飘走后才离去。

这件事连同替郑崇质出差那个事一块被记录在《旧唐书》里面,反映的就是狄仁杰的【孝】这个品质,在中国古代那个道德评价体系里面,是非常ok的。

 

时间来到公元675年,狄仁杰46岁。狄仁杰被调入京师担任大理寺丞。品阶是从六品上。跟之前比升了2级。这位置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说重要因为全国的大案要案都要在这审理。说不重要——你们从图就能看出来,大理寺一把手是大理寺卿,1个人,从三品。二把手是大理寺少卿,2个人,从四品上。四把手是大理寺正,1个人,从五品下。再往下排这五把手,才是大理寺丞。品阶只有从六品上。要按我说法那就是中层文官里面的吊车尾。

 

 

不过呢,虽然狄仁杰处在这样一个比较靠后的位置上面。他也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打出了堪称奇迹般的业绩。我们前面提到过,狄仁杰前面干了十八年的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那可不是白干的。来到长安以后,狄仁杰可以说是大展拳脚。旧唐书记载是: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新唐书说“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意思是:一年审理了一万七千多人。当时的人都说公平宽容。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件事情。一万七千多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算不休息,折算下来,一天都要审理46个人。我之前看于赓哲老师在讲这段的时候,他把一个概念搞混了:就是一万七千犯人,可不等同于一万七千起案子。举例来说,就在狄仁杰当大理寺丞的前一年,公元674年农历十二月,高宗的弟弟,蒋王李恽yùn被自己的手下诬告谋反。李恽恐惧之下就自杀了。谋反大逆,这放哪朝哪代都是要灭门全家的。李恽是宗室,咱肯定不是说把李唐皇室灭了,但是他那一支的儿子、妻妾、家仆肯定全跑不了。你想想光是这一个案子,那牵扯到人就得几百甚至上千人。李恽这个案子在674年当年就结案了,高宗钦定李恽是冤枉的。但是我就是想表达一种观点:有些案子,你定了案判了罪,或者定了犯人冤枉,那往往就是几百个犯人的裁决结果就全搞定了。尤其是高宗一朝,谋反案还不少。比较有名的就有前面房遗爱谋反和长孙无忌谋反那两次大案,牵扯甚广。于赓哲老师主要是从狄仁杰有团队这个角度来辩解的。应该说也有道理。按《唐六典》记载大理寺的编制名额,满编情况下有285人,狄仁杰从中拉出一个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小团队帮他专门处理这些“积年累案”,情理上也是说的通的。

 

 

 


《狄仁杰传第一章 崭露头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