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秦川机械厂唐墓清理简报

2021-11-24 09:0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秦川机械厂唐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 1994年04期

西安秦川机械厂位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地区,1991年4月在厂门北侧进行基础建设工程中发现唐墓四座,西安市文物处立即派员前往,发掘清理"现将清理情况简介如下:

因基础施工,挖掘机已挖至距地面3,50米处,所以墓葬开口的层位,以及地层情况均无法可知,仅以现场生土为基准,

M1

墓葬结构

此墓呈“刀”把形,由近长方形竖穴墓道,以及甬道、长方形土洞墓室组成,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方向5°(图一)。

本墓道长2,40米,南宽0.8、北宽1.24、深3,7米,甬道长0.4、宽1.2、高L4米,因墓室进水,洞顶塌落,封门遭到破坏,迹象无存,墓室长3,2、宽2、高1.6米,墓室内葬具已朽,仅有极薄一层板灰,板灰上有零星骨骼,头骨位于南部,相互参照,可推知头向南,但葬式不清

岀土器物

此墓出土器物甚少,仅三件,为陶罐,陶狗,铜钱。

陶罐1件,残,编号M1:1.岀土于洞口处"泥质灰陶,外折平口沿,短颈,鼓腹,最大径在腹部,下腹逐渐内收,底稍凹,为轮制,高30厘米,口径10、腹径23、底径13厘米(图二,1)。

陶狗1个,出土于洞室西北角,编号M1:3,泥质红陶,翘首,卷尾,两耳竖立,嘴微张,形象生动,通高4,5、体长3,5厘米(图二,3),

铜钱1枚。编号M1:2,钱文为“开元通宝,四字,此钱出土于骨架上肢骨处,上背月,钱文笔划纤细硬直,“元”字首划较长,次划左挑。面背皆有肉好周郭,钱文清晰,制作精美。径2,5、郭宽0.2、穿径0.8酔(图二,2)。

从M1的墓葬形制、出土的铜钱以及与徊安郊区隋唐墓》I型I式相同的陶罐来看,为唐代初期墓葬®,

M2

墓葬结构

M2略呈“刀"把形,由近长方形竖穴墓道、甬道以及长方形土洞墓室组成。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方向10°,墓室北端顶部有一椭圆形盗沿(图三)

本墓道长2,7米,南宽0.7、北宽1.1、深3,7米。甬道长0.3、宽1.1、高1.48米'封门情况不详,墓室长2,2、宽1.2米,因墓室进水,顶部坍塌,高约1.8米,墓室内葬具已朽,仅见一薄层板灰,板灰上有零星骨骼,葬式不清,只能判定头向南,墓室北端有一盗洞直通地面。

岀土器物

该墓因盗洞直达墓室,破坏非常严重,出土器物也甚少,仅有残陶罐与残陶碗各1件,

陶罐1件,残,编号M2:1.出土于墓室葬具东侧。泥质灰陶,圆唇微向外卷,短颈,腹壁逐渐内收成长腹,下腹有多条弦状压纹,小平底,口径大于底径为轮制

器物通高18,3、口径9,9、腹径11.7、底径6,15厘米(图四,1)

陶碗1件,残,编号M2:2泥质灰陶,大口稍敛,浅腹,假圈足,为轮制,高3,3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3,6厘米(图四,2)

M2的陶罐同《西安郊区隋唐墓》陶罐II型I式。初步断定M2为初唐墓

M3

墓葬结构

M3是一座带天井、多台阶、斜坡墓道土洞墓

墓葬平面呈“刀”把形,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方向10°由梯形台阶斜坡墓道、1个天井、甬道、长方形土洞墓室部分组成(图五)

墓道残长2、南宽1、北宽0.9米。坡道台阶宽1、台高0.2米,因上部被挖去,只残存8个台阶,

过洞长0.3、宽L高1.3米

天井长1、宽0.5米、残深2,2米,

甬道长0.4米、宽1米、高1.3米,封门因淤水破坏,迹象无存。

墓室长2,3、宽1.4米,洞室顶部坍塌’高约1.7米。

M3葬式保存完整,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面部偏向西侧,葬具已朽,仅见板灰,长约1.7、宽0.7、灰厚0.01米(图五)

岀土器物

M3中的出土器物比较丰富,有陶俑,瓷器陶罐、铜钱、铁剪,以及在靠近头骨旁有一直径为0.26米的漆盒朽木痕迹,盒内装有一面铜镜。

(一)陶俑

此墓出土的陶俑较多,但因烧制不太好,许多陶俑已无法修复。

1.十二生肖俑共出土7件,均残,其中牛、虎、羊、鸡、猪经修复后基本完整,鼠只有头颈,另一生肖俑缺头,这几件俑均为兽首人身,脖颈相对较粗,拱手而立,昂首挺胸,身著交领宽袖长衫,胸间束带,底坐低,衣裳下摆几乎曳地。俑身涂有白衣,通高20—23厘米(图六,6-9)

2,男侍俑2件,均残,分二式,

I式编号M3:24,残,樸头男侍俑,通高20.5厘米,俑左手握于胸前,右手握拳置于腹部,身穿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图六,1)

II式编号M3:25,残,风帽男侍俑,通高18,5厘米,俑双手拱于胸前,身穿交领宽袖衣,胸间束一带(图六,2),

3,博鬓抛鬟女俑2件,均残,分二式。

I式编号M3:7,通高31厘米,髻鬟扁平,自后脑抛向额前,微偏左侧,身躯肥胖,面容丰腴,脸微向左侧,拱手玉立。上穿敞领半宽袖襦衫,下著长裙,胸部束带,圆头鞋,脚下有一薄座,彩色脱尽(图六,4),

II式编号M3:8,通高30厘米。髻鬟低平,抛向左侧,面容丰腴,稍嫌臃肿,拱手玉立,上穿敞领半宽袖襦衫,下著长裙,胸部束带,圆头鞋,脚下有一薄座,彩色脱尽(图版六,5),

4,骆驼俑1件,编号M3:11,通高33,体长29厘米,驼首高昂,背有二峰,站立于长方形座板上'残存有黄色粉彩(图六,3),

(二)陶器

陶罐2件,

1.编号M3:4泥质灰陶,圆唇微外敞,短颈,腹内收成长腹,小平底,腹部有多条压印弦纹,通高2。,口径10.腹径14,底径7厘米,为轮制,形制同M2:I(图七,4),

2,编号M3:9塔式磁,残,泥质红陶,盖钮作空心状,钮作平顶,靖圆唇,上腹圖鼓,下腹逐渐内收,底座细腰,下径较大,盖高9、径10.8厘米;罐高24、口径10 8、腹径22,8、底径11.8;座高13厘米,上径11,2、下径21厘米(图七,1)

(三)瓷器2件

白瓷盒I件,残,编号M3:2,綻盤,出土于漆盒朽迹旁,盒直口,腹直塗,近底处向下斜收成平底,釉白泛青,开纹片,胎稍粗,泛灰白色,高 2、口径6、腹径6,6、底径5厘米,是妇女化妆用的粉盒(图七、2),

2,黄瓷盂 1件、编号M3∶3,出土于漆盒朽迹旁,敛口,鼓腹,假圈足。黄褐瓷,胎较祖、泛灰黄色。器外部下腹及底未施粕,高4,3.口径3,9、腹径7、底径3,6 厘来(图七、3)

(四)其他

1.铜钱 二枚,分二式,

I式编号M3:17,出土于头骨东侧。钱文为“开元通宝”四字,上背月,钱文笔划纤细而硬直,元”字首划较长,次划左挑。面背皆有肉好周郭,钱文清晰,制作精美。径2,4、郭宽0.2、穿径0.8厘米(图八,1)

II式编号M3:27。出土于人骨右手处,亦为“开元通宝二光背,“元”字首划较I式短,次划左挑。面背俱有肉好周郭,钱文清晰制作精美。径2,5、郭宽0.2、穿径0.7厘米(图八,2)。

2,铁剪1件,残,编号M3:28,岀土于头骨旁漆盒朽迹旁。似应为交股式,柄部曲成环形,残长11厘米(图七,5)。

3,铜镜1面。编号M3:1.位于头骨旁漆盒朽迹里。素面,素平缘,圆钮。直径19厘米、缘厚1厘米"紧贴镜面有一层经纬分明的布痕(或丝绸痕),应为包镜之物,

另外,在镜下,盒底内又发现一些残存的金银花饰,大致可看出有鸾鸟形,花枝,金叶。底部及四周还残存有白粉,可能为化妆用粉。从饰片的位置来看,布痕(或丝绸痕)系贴镜面,饰片在布痕之上,其一,饰片可能是漆盒底部的金银平脱;其二,可能为包镜或是包粉之绣袋上饰物;其三,可能为铜镜上之金银平脱,即金银平脱鸾鸟衔绶镜,当然,饰片在镜面下,而并非在镜背,所以也只能是猜测,以供同仁探讨。盒内所出之白粉细腻光滑,洁白如玉,不象是石灰,且墓室及墓道壁面又均无粉墙,又岀在漆盒内,与铜镜同出,故为化妆用粉。此粉又不容于水,可能是铅粉。

从此墓所出的粉盒、铁剪、铜镜、粉来看,墓主为一女性。从所出的体态丰满的陶俑来看,墓葬的大致时代为盛唐时期

M4

此墓是一座带天井斜坡墓道壁画墓,墓葬开口不清,

墓葬结构

M4由长斜坡墓道、过洞、3个天井、甬道前后墓室部分组成。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方向10°(图九)。

墓道因墓道南端被建筑物所压,墓道残长7、南端宽1.6、北端宽1.3米,坡度25°,墓道两侧均用白灰粉壁,再于壁上绘画。因进泥水,两壁白灰粉壁大面积脱落,绘画已无祥,只是距墓道底5厘米处,仅存有一条红色的长条垛带直通墓室,宽0.09米。

过洞总长9,8、宽1.1米。洞壁起拱线以下均有脱落的壁画痕迹,过洞高约1.6米,每个过洞口壁均有0.1米宽的竖直红色带,由洞底直至起拱线下,

天井1号天井长2、底宽1.3、深4,2米;2号天井长1.7,上口宽1.1、底宽1.3、深5,4米,壁面整齐,在3号天井底部,有一个现代防空洞横穿而过。

甬道长1.4、宽1.1、高1.6米。甬道口上部有一堆人骨残骸,甬道中部有一根横向朽木,因淤水破坏,已看不到其它封门情况,而这一横向朽木可能是原封门的一部分构件。

墓室前室长2,6、宽2,28米,土洞顶坍塌,高约2,4米。周围墙壁壁画均已脱落,后室南口宽1.7米,北端因被楼房所压,又在距南口3,6米处发现一盗洞,由地面直通墓底。由迹象估计,后室长在3,7米以上,因被盗扰,墓室扰乱情况十分严重,在后室仅有板灰以及朽漆痕迹,残长1.4、宽0.8米,可能为漆木棺,板灰上不见任何骨骼,葬式也无法推断

岀土器物

该墓因早年严重被盗,原来众多的随葬器物仅剩12件。其中陶俑4件,陶罐2个,陶壶1个,陶瓶1个,陶形器18枚,蚌壳3枚,铜钱1枚,银盒盖1枚,还有石墓志一合。

(一)陶俑有天王俑和镇墓兽,

1.天王俑2件,均残,

编号M4:12,粉彩,通高92厘米。头载翻缘盔胄,饰以彩绘贴金,身穿铠甲,

左手叉凜、右手握拳前举,作持物状,两足分开,下躋一小鬼,天王俑怒目竖眉,张口作怒号状,满睑横肉,络睥大胡,头向左側,脸涂以红色,以黑墨画出眉毛及胡须,尔,战裙以红,绿、蓝等色涂出秀丽的花纹图案,双臂雕饰龙首,袖角上翘,神态威武,装饰华丽,足下小鬼俯身于底板上,头向右,臀朝左,似为裸体,小鬼头发小束,张口瞪目作痛苦挣扎状,形态十分生动(图十、3),

编号 M4∶13.粉彩、通高亦92厘米。残。俑头部装饰基本与M4∶10相同.唯胡须与之有别,只在唇下有一小拗胡须.头向右侧.右手叉腰,左手握拳前举,作持物状,身上装饰与M4:10相同。足下小鬼俯身于底板上,头向左,臀冲右,形态与M4:10相同(图十,4),

这两件天王俑,不仅体形高大,而且形态生动,装饰华丽,在西安地区很少发现,堪称陶俑之精华。

2,镇墓兽2件,均残。

编号M4:10.粉彩,通高56,5厘米,人面兽身。身躯直梃,昂首挺胸,前足直立,后足弯曲,蹲坐于底板上。兽足。头发上束,络腮大胡,双眼直视前方,表清严肃•双耳竖立,双肩各有竖毛二束。毛发均以黑墨涂之,胸前原有彩绘贴金图案,惜大部分已脱落(图十,1)。

编号M4:L粉彩。通高55厘米,兽面,为狮子形,上身较前倾,前足直立,后足弯曲蹲坐于底板上。瞪目,毗牙,两耳上竖,形象凶猛。肩部各有竖毛三束(图十,2),

(二)陶器

1.陶罐2件,分二式。

I式编号M4:1.泥质灰肉,侈口卷沿,短颈,鼓腹,下腹内收较II式急,底略凹,腹部以上饰弦纹,轮制,高26、口径II、应径底稅12厘米(图十一,5),

II式编号M4:2,泥质灰啊,侈口圆唇,短颈,鼓腹,下腹内收稍缓,底略凹,腹部至膚部怖弦纹,轮制,高22、口径10,腹控23、底径15厘米(图十一,1},

2,肉壶i件,编号M4:3,侈口方唇,颈略收,圆府,下腹内收成长腹,景大径在磨部,平底,颈,膚,腹部怖有弦纹,通体施黄釉,内为泥质红陶,属低温釉陶,口径10、肩12、底径8,高21厘米(图十r 2),

3,陶瓶1个,编号M4:5,泥质灰陶,盘口,细长颈,长腹,颈部有弦纹,口径5、底径5、腹径9、高16,5厘米(图十一,6),

4,陶半球形器18枚,形状类似泡钉,泥质灰陶,半球形,方沿,平底,在底部中央有一铁钉痕。因被盗扰,出土时散落一地,巳无法推知其位置,亦不知为何物,似为陶器或木质器随葬品上之装饰物(图十一,7),

(三)其它

1.银盒1个,编号M4:8,缺盖,直口,直腹,圆底,高1.1、口径2、腹径2,1厘米(图十一,4),

2,铜钱1枚,编号M4:4,钱文为,开元通宝,四字,光背,“元”字首划较短,次划左挑,面背俱有肉好周郭,钱文清晰,制作精美,径2,4、穿径0.7、郭宽0.2厘米(图十一,3),

3,蚌壳3枚,其中两个相扣为一合,另一个较小,

另外,在后室口有青石墓志

志盖为量顶阴刻篆文“大唐司使〔徒)公故徐王姬罗志铭”,四边阴刻和剔地阴刻卷草纹,志石为正方形,边长41厘米,厚11厘米,四边阴刻卷草纹,遒劲大方,正面阴刻志文共22行,439字,志文刻字为正书,俊秀有力,但缺撰书者姓名,不知为何人所书(图十二),志文附录于后,

从志文可知,墓主为罗观照,徐王元礼之姬,因病死于公元680年4月6日,葬于公元680年8月12日,

据《旧唐书》记载,徐王元礼为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子'武德四年被封为郑王,贞观六年又授为郑州刺史,徙封徐王,迁徐州都督,贞观十七年转为绛州刺史,永徽四年加授司徒,兼潞州(今山西长治)剌史,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死,追赠太尉、冀州大都督,陪葬献陵③,8年后,其姬罗氏在咸阳病故

唐代沪川乡是京兆府万年县属乡,它东临白鹿原,西接东城垣,跨有济河东西两岸之地,是唐长安城东郊的一个重要墓葬区,据解放后出土的唐代墓志,这一带的官宦墓葬占很大比重'这一方面大概是由于大明宫和兴庆宫都接近唐长安城东壁,官宦多居住在宫廷附近,而此乡又距城较近;另一方面东郊学满之间又是在皇族和权要官僚意图下布置成的游览区气因此官僚贵族多集葬于此乡,罗氏作为皇室成员也由咸阳埋于泸川乡,志文中所提到的“界城”当指唐长安城东城垣,而“王村”虽在史料中未提及,但从墓葬地点来推断,应属泸川乡的崇义里'

另外,志文中还提到“咸阳郡”,“咸阳郡,是前秦时改长陵邑而为咸阳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咸阳郡,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唐武德元年恢复咸阳县制,虽然武则天于天授二年以其母杨氏顺陵在咸阳,而改其为赤县,但在公元680年又改称为咸阳县,从M4的年代来推算,此时应称咸阳为县,而非郡,至于志文中的称呼,有人则推测可能是沿续了前秦以后的习惯称呼,志文中所写的“道政坊”,虽在史籍中未看到有咸阳的坊制,但这为以后研究唐代咸阳的城市布局提供了一条可贵的线索,

M4的规模较大,规格较高,虽然墓葬严重被盗,但从仅存的随葬品来看,不仅随葬品精美,而且可以推测到随葬品比较丰富,可见,墓主罗氏是作为皇室成员而得以厚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岀李唐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绘图:杨宗孝 王志宏

摄影:倪志俊

拓片:杨宗孝

附:大唐潞州刺史司徒公故徐王元礼姬罗氏墓志铭并序

夫星分九野,垂采婺于丹霄;月俪三辰,焕仙娥于紫极。资灵毓粹,粤在于斯,况乎地迩。岱宗崇基,与极天比大家,环表海累,德与溟渤俱深,但夫人讳观照,幼稽图史,早茂言容,调逸洶篁,彩涵骊宝,擒华匪日,蔓禀训于明诗,擢秀笄年,凤承规于内则,时惟纳采,义属有行,泳河鲤于高门,喻乘龙于上德,兰琴入奏,遥闻好合之声;梅管承春,自逃和鸣之乐,方欲永绥福履,垂训后昆,既而幡景不留,逝川俄迈,以调露二年三月二日构疾终于咸阳郡道政坊私弟,春秋卅有六,以其年岁次庚辰七月癸酉朔十三日乙酉葬于京兆万年县界城东王村沪川乡,礼也。息等并慕咽寒泉,哀深陟蛆,长筵莫奉,痛承颜之永夺,广衾留惠,仰馀诲而难追,将恐年代贸迁,昭涂沦谢,用安神兆,式图懿范,呜呼哀哉!乃为铭曰

东海垂裕,西丘降徵,彼姝者子,如日之升,披图夕历,秉独宵兢,居温类玉,处洁逾冰,其一,鸣鸡载响,仙凤云仪,言敷挚奠,式绢芳缰。梁妻美谢,班姒惭规,联闺禀懿,列陶承妫,其二,杏梁韶景,双燕俱临,松扉永夜,一剑先沉,安仁洒泣,奉倩伤心,谁先谁后,非古非今,其三,瑞鹤蹴堀,鸣勢启路,望玄野而一息,背朱城而迥埋四昭于泉扃,积年霜于陇树,惩高岸之云徙,勒贞球而作固。

西安秦川机械厂唐墓清理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