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字从遇见你》解说词(六)
犬
这个符号显然是一只猛兽,它张着嘴弓着背,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它就是“犬”。在甲骨文中,有很多一眼看去很雷同的字,比如这个“豕”,其实就是猪,是不是觉得它们很像,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分辨它们的?
仔细看啊,它们的尾巴有着截然不同的刻画,犬的尾巴总是弯曲过来而猪却是直直的。人们早已发现,汪星人的尾巴具有表达情绪的作用,一条卷曲起来、扇来扇去的尾巴表达着快乐,这是汪星人的一大标志。
在三四千年前的人类社会中,犬就已经是人类的好朋友了,古人专门为它创造了一个字,可见它的地位,要知道“犬”字出现的时候可没有“猫”字哦。
犬的驯化可以说是动物中最早的,主流的说法是人类驯化了狼作为自己打猎的工具,直到现在一些犬类的狼性基因仍然非常明显,比如哈士奇。
最初,犬是人类狩猎的工具,因为它嗅觉灵敏,听力超长,爆发力、灵活度远超人类,也因此,另一个字被创造了“伏”,一个人和一只犬,它们安静地等待着什么,很形象吧。
到了秦汉时期,犬的工作随着人类的农耕,又发展出了新的业务“抓老鼠”,你没听错,确实就是灭鼠,虽然今天我们常用“狗拿耗子”形容多管闲事,但在更早之前这确实是汪星人的本职工作。
随着工作犬的大面积使用,商代已经设置了名为“多犬”的犬官,在秦汉则有专门管理犬只的官员,很多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都曾担任这个职务,比如苏武,据研究他曾经掌管鞍马鹰犬射猎之具,明白了吧,苏武牧羊也是有帮手的。
到了今天,犬类仍然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帮手,它们的性格温顺活泼,成了很多现代人生活中的陪伴。
而一些具有特殊天赋的犬类,更是特种工作不二的选择,为了区分它们,人类往往会给它们定做制服,比如警犬、牧羊犬、导盲犬、搜爆犬。
犬与人的感情颇为深厚,在广东雷州,犬至今还被当作守护神,石狗遍布大街小巷,每天都得到香火供奉,狗狗们对这样的身份地位应该是很满意了。
可在文字的世界里,汪星人却长期是个背锅侠,凡是带“犬”字的,几乎没什么好词,什么“鸡犬不宁”“声色犬马”“犬牙交错”,更不用说“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急跳墙”,最中性的词也就是“犬马之劳”了,不知道汪星人会不会也觉得刺耳啊。
虎
这些字乍看上去让人不明所以,这是字吗,可当把这些图像横过来,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只张牙舞爪的动物,它是“虎”。甲骨文的书写是自上而下的,往往刻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为了方便古人就把动物头上脚下书写,但摇头摆尾,血盆大口的形象时隔几千年仍然能够准确地传达。
商周时期,虎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商朝的贵族好似集体得上了分裂症,在极度恐惧于这种生物的同时又极度崇拜,它甚至被当作祖先灵魂的守卫者,用虎祭祀以保先王祖先安宁。
曾经,占卜在先人生活中占比极重,虎也成为此中重要元素。比如《易经》中有卦辞言,“履虎尾,愬愬,终吉”,是说人如果踩到了老虎尾巴遭遇险境,如能警惕防备,则能化险为吉。
研究显示,甲骨文中有一些武官特意用虎命名,可见老虎和军事力量在商朝就已经合二为一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在后来的历史中为什么总称将军为虎将,其来有自。
在古代,调动军队是一件大事,这事也得交给虎来处理,虎符就是这样的工具。一只完整的虎符分为两半,右半边掌握在君王手中,左半边在将军手中,只有虎符合一,军队才能被调派。
虎符之上还刻有使用说明、权限范围,足见古人之慎重。如今的词汇“符合”也就由此而来,符合规定、符合法律、符合标准,这些词汇的背后都蹲着一只老虎呢。
在民间,有很多关于虎的有趣故事,比如武松打虎,义虎报恩,好似有一半的老虎在做坏事,另一半做好事。人们对于虎的畏惧与喜爱纷繁交织,人们在形容“虎头虎脑”“虎虎生威”的同时,也使用“为虎作伥”“养虎为患”这样的词汇表达厌憎。
至今仍然有方言使用“虎”字进行表达,而且其中确切的含义,只能依靠语气进行分辨。“你咋这虎呢,”表达责备,“哎呀妈,他老虎了”表达调侃。老虎的形象在中国并不单一,它时而是一种威胁,时而又是一种保障。在不同的时候,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之中的纠结逻辑可能都要上溯到甲骨文中的拜虎情结了。
马
这个符号一眼就能看出来“马”,甲骨文中的“马”保留了动物的基本外形让人能够一目了然。当然汉字在发展,“马”字也是汉字中变化比较巨大的一个,现代汉字中的“马”主要定形于秦朝,当时的篆文更多地考虑了马的鬃毛和四蹄,也就是这个样子。
商代是个比较奇特的文明,商朝人喜欢做生意,他们比较早地意识到马的重要性,因为马可以运输重物到达更远的地方,这相当于今天的长途运输、物流配货,真是厉害了。
诸多史料都记载了商人的创举,而在之后,商人这个词汇都变成了买卖人的代称,而经商的大道至今在很多地方仍叫做马路。
这是古时专为汗血马臀部烙印的铁印,长方形印面铸有“汗赭”二字,足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爱马的重视程度,不惜花费精力为自己的汗血宝马打上铭牌。
在古代,马是很特别的存在,它的意义主要还在于军事,其在战争中几乎等同于现在的坦克。很多时候,马的多少基本就意味着战争的胜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经常威胁对手,说自己有多少匹马、多少盔甲,少的一方瞬间就体会到了差距。“你知道有多少人马吗,说出来吓你们一跳,不多不少整整8个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在衡量实力时,自问手头有多少人马。
马是如此金贵又重要,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古人神格化了,在很多地方民俗中都保留着马文化的痕迹。古人甚至约定“马高六尺”称为“骄”,是的,“骄傲”这个词也来源于马。你骄傲吗,那得看你身高了,超过六尺才有傲的资本。
马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被人催促时我们会说“马上”;奉承别人叫“拍马屁”;约定承诺时我们会说“驷马难追”;成功时我们叫“马到成功”;论功行赏叫“汗马功劳”;表现气势豪迈、不受约束,我们可以说“天马行空”;形容人奋发向上叫“龙马精神”;比喻一刻不停叫“马不停蹄”;对快跑的马打几鞭子让它跑得更快叫“快马加鞭”。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戎马,死后将曾经的6匹战马雕为石刻,放置在他的陵墓之外,这就是国宝“昭陵六骏”。
有意思的是,六骏中的青骓马经过考证,“青”即为“秦”,是来自大秦国的良驹,这个大秦国就是罗马帝国,可见当时唐太宗的座驾就已经是原装进口的了。
牛
看见这个符号,不用猜也知道,这个字是“牛”。
那硕大的犄角,放在甲骨文堆中,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样的符号在出土的甲骨上非常多,大多数时候古人都在记录每次献祭用了多少头牛,少的时候几头,多的时候1000头,令人感叹当年商王得有多少牛啊。
牛是人类最易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牛的贡献简直多如牛毛。数千年前,牛就为中国人拉车、耕地、拓荒,成为了中原农业文明的一部分。
最早的王者出行也是用牛车,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牛,中国的农耕文化就不会这么发达,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汉文明是农耕文明,我们经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形容耕作的艰辛,这样的场景里总是少不了一头老实的牛在旁边。
如今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牛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牛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哪怕是到了今天,机械化耕作已经无处不在,但对于一些丘陵地带、山区乡村,牛仍然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工具。
在很多地方,还残留着以牛为主题的节日、庆典。
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即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在汉代,《汉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以杀。唐以后诸朝法律规定,只有自然死亡之牛才许吃肉,所有的牛都有户口,杀老病之牛也要申请批准,违者处死刑或徒刑。一个农耕文明的样貌,从如何对待牛就能略知一二。
在我国,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代表生养万物的大地,能为土地代言,可见它有多牛。
虽然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牛的性格却早已烙印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如果说某人很牛,这是褒奖;说另一个人吹牛,则是鄙视;仁人志士谦称自己愿做老黄牛;鲁迅先生则“甘为孺子牛”;司马迁奋笔写出鸿篇巨著《史记》,原因据他说是不希望自己死得如九牛一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这么多的牛人,不知道牛又作何感想呢?
象
这个符号一眼就看出来了“象”,长长的鼻子,壮硕的身躯,一只性格温顺的大象。
文字的世界真奇妙,它有记录历史的作用,“象”这个字的存在,意味着商代的中国人必然是见过大象的。根据环境科学的研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商代后期,我国一直处于全新世大暖期,。
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丛林茂盛,河流密布,大象种群十分繁盛。商代时的中原不但大象多,甚至还被驯化成了武器,雄伟的战象冲杀于军阵。
《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这令对手非常头痛。根据气象研究推断,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气候变得寒冷,加之千百年的持续猎杀,大象种群逐渐消失,后人只能找到大象的骸骨。
因为后人从未见过真的大象,只能从骸骨猜测,就引申出了形象、好像等不确定的含义。至今,我们说汉字中有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就是这个“形象”的意思,可跟大象没关系。
河南位于中原,自古就称为豫州,豫者大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