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海人大代表提《增设社区大食堂的建议》,能持久吗?你支持“大食堂”推向全国吗

2023-06-22 15:07 作者:玉见国华  | 我要投稿

上海人大代表提《增设社区大食堂的建议》,能持久吗?你支持“大食堂”推向全国吗? 据“黄浦融媒号”6月21日报道:近年来,上海黄浦区人大代表积极围绕着如何让老年人吃得便捷、吃得安心,提出了不少优秀的建议,不断助推黄浦社区助餐服务走向完善。 据报道:今年年初,由邵万权等5位区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淮海中路街道增设社区大食堂的建议》,就在街道的积极响应下,正不断落实。街道与淡水路养老院合作的“社区食堂”正在加紧建设中,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吃出“幸福味道”。 民以食为天,不只是老年人就餐,每个人的就餐都是一件大事。 例如:对于老年人特别是平时长期不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来说,主要要解决一日三餐有着落的问题,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满足便利(距离近或可以送餐)、便宜(经济实惠,比街面餐馆价格低,最好与自己在家做持平)、多样化(花样比较多,选择比较多,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口味),所以并不容易。 再比如:对于年轻人来说,除了以上要求外,缩短就餐时间,早餐更早一点,不耽误上班,晚餐更晚一点,下班回到小区仍有饭吃,可能就很重要。 实际上,以上要求如果真正做到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毕竟每天要吃饭,一日三餐全部自己做是件很麻烦的事。而且自己做饭,因为现在多为小家庭,就餐人数大多不超过3人,多了吃不完,倒掉可惜,很难避免饭菜单调和吃剩饭。有时嫌麻烦,干脆就不做了,能凑合就凑合。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让每个人吃饱吃好确实是件重要的“民生”工程,但“大食堂”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加上“大食堂”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段特殊历史,更是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虑。 据公开资料:1958年夏天,“大跃进”运动与日渐炎热的天气一样,如火如荼,进入高潮。在部分农村,人民公社已然有了雏形。一些地方热情很高,甚至直接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可以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试点,所有个人财产和个人债务都一股脑儿“共了产”,分配上完全实行供给制。在这样的“共产风”背景下,作为人民公社建立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新生事物——公共食堂应运而生。广大农村一下子涌现出数以百万计的公共食堂。到了年底,全国共办农村公共食堂340多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 1959年,全国遭受大面积旱灾和其他自然灾害。1960年,又有五六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风灾、涝灾。雪上加霜,全国粮食产量再度大幅度下降。国家为了保证城镇居民最低限度粮食供应,不得不在农村实行高征购。这样,农民的留粮便难以保证其最低生存需要。此时,公共食堂也时停时办。 1961年以后,实行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己管理、自负开销和自由退出的原则,在全国农村的公共食堂,按照农民的意愿相继解散。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大食堂”能以一种新的形式走进大家生活,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吗? 据上文报道:区人大代表邵万权等通过对淮海中路街道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社区老人在就餐方面更偏好社区大食堂。 “增设社区大食堂不仅可以使老人们的一日三餐有了着落,还能让他们的平淡生活拥有饭友的陪伴,将大大提高幸福指数。” “街道积极引入市场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助餐服务。” “通过社会化助餐企业让利的模式,既给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就餐的选择,也为两家助餐企业引入了稳定的就餐群体。” 注意其中的关键词:“社区老人在就餐方面更偏好社区大食堂”和“平淡生活拥有饭友的陪伴”是两个重要的原因。 “引入市场资源”和“社会化助餐”是两个主要做法。 也就是说,办不办由群众说了算。怎么办?还是要走市场化的路,不是“吃饭不要钱”。 办好“大食堂”会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之一吗?能坚持下去吗?能推向全国吗?你对此怎么看?请留下宝贵的意见! 坚持阅读和写作,推出贴近现实的原创文章。喜欢就点赞、留言、关注,转发给更多的人。谢谢!

上海人大代表提《增设社区大食堂的建议》,能持久吗?你支持“大食堂”推向全国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