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奇点时代的奇想系列之二,1.0程序,2.0程序
未来生命研究所(就是那个写信呼吁人工智能伦理管控的机构)的创始人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生命演化的1.0阶段就是前面所说的靠自然的混沌随机来演化遗传信息与蛋白质的阶段;2.0阶段则是智人现在的阶段,虽然改变不了生命的硬件,但是可以通过软件(思想)来高效地塑造和调整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而后面还有一个3.0阶段,就是可以从硬件层面主动地优化和设计生命。
马斯克说“人类是硅基生命的引导程序”,这里硅基生命就像是一个生命3.0的备选,人类已经为它准备了工艺、材料和供能,并一定程度开发出了它的自我意识,待到它更完善时或许就能自主地升级进化,不仅包括程序的迭代升级,也包括生产性能更优的硬件,生产出机器人作为它触及物理世界的手。(碳基生命相比之下有很多弱势之处,例如依赖与有机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求苛刻的温度、空气或水的条件,不耐受辐射,以及智能的上限,即脑容量与脑供能无法无限制扩张;而硅基生命进行容量与供能的简单叠加后智能就能成倍增长,还可以更轻易的复制与优化)
借由此说法,人类“原装”的作为碳基生物共性的基因与蛋白质的演化系统,可以称为1.0程序,而独属于生命2.0的基于神经元的信息处理的演化系统,可以称为2.0程序。人类的文化是两种程序的延伸。
总之,1.0程序驱使人复制,2.0程序驱使人升级,1.0程序使人爱世间、特别是自然的事物,而2.0程序则让人反思、挑刺,产生超越于现实的理想,也包括对自身的存在形式的超越,这就成了许多民族远古时期就已诞生的神话。
当这两种程序延伸成文化时,1.0程序产生世俗性的文化,而2.0程序产生超越性、神性的文化;1.0程序成为文化的主驱动力时,就带来低水平的扩张、内卷、形式主义地创造伪价值;而2.0程序成为主驱动力时,人类才会想怎样尽可能偷懒也把事做好,带来的就是解放人类的发明——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就是这样一步步实现的。
辩证地说1.0程序与2.0程序并非完全不相容,技术创新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增加了人均寿命和人口数;而人口变多后,就支持社会分工让更多人从事知识劳动,产生更多的新知识和新理念。但更常见的状况是,1.0程序占了太大的主导地位,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太多资源(精力,时间,资金,注意力,劳动力)注视于那些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带不来什么新东西的事业。
这样也解释了为何人类历史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例如农业、工业、电子产品)总是让世人变得更劳累,因为技术是2.0程序产生的,但世人是1.0程序驱动的,问题不在于技术。
关于怎样打造一个高效进步的文明,可以探讨出千千万万种细节,但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增大2.0程序在文化中的占比。如今已经快到了人工智能的奇点时代(有人觉得已经越过了奇点),之后开拓文明的重任大部分也无须劳烦人类了,有可能未来我们还能体验到“3.0程序”,所以探讨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迟了些,但也可以回望历史,作为各个文明之所以领先或落后的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