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水下后援团——日本潜艇母舰发展简史

自从1900年美国海军服役了“荷兰”号潜艇之后,潜艇就开始在海战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过,随着各国潜艇部队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为潜艇进行后勤保障支援工作也开始成为海军内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点对日本海军来说也不例外。日本在1905年服役了自己的第一艘作战潜艇,从此便开始改造和新建了一批被称为“潜艇母舰”的后勤舰艇,其任务是在非作战期间为潜艇提供艇员日常居住空间和对潜艇进行补给。至两次大战期间,日本人甚至为了钻条约空子,建造了几型颇为特别的潜艇母舰。本期专栏的主角,就是这些来自东瀛的潜艇专属“奶妈船”。
1.兼职的改造舰
1905年8月1日,第一潜水艇建成入役,日本人首次拥有了自己的水下力量。不过,在作战潜艇服役初期,日本人并未将其独立编成潜艇战队,而是编入由鱼雷艇和驱逐舰组成的水雷战队,为潜艇提供后勤支援的任务自然也就落到了水雷战队的头上。
彼时,日本的水雷战队的任务基本就是沿海防御,并无太多出海作战的需求,因此尽管日本海军在1888年就提出为水雷战队配置专门的后勤补给舰(水雷母舰)的需求,但是直到1905年潜艇加入水雷战队时,真正的“水雷母舰”也只有一艘——在之前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均是征用民间商船来为水雷战队进行补给。这唯一的一艘“水雷母舰”,也是日后日本第一艘“潜艇母舰”,名曰“丰桥”。

“丰桥”原本是一艘名为“弗林特郡”的英国客轮,在1894年初被日本海军以政府名义购入,并改名“丰桥丸”。在1894年这个时间点上,由于日本和中国的战争一触即发,日本海军以政府的名义购入多艘外国商船,“丰桥丸”便是其中之一。表面上,这些商船是提供给政府民事部门使用(例如邮政船),但实际上这些船的所有权都属于日本海军,可以根据海军要求在任意时刻改造征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战争中苦于水雷战队缺少后勤支援的日本海军决定重启“水雷母舰”计划,选定了航海性能较好、船内空间较大“丰桥丸”,以改造成专用的“水雷母舰”,并改名为“丰桥”。由于“水雷母舰”的功用之一便是为水雷战队的水兵们提供一个闲时居住场所,因此原本身为客轮的“丰桥”并未对内部进行太多改造,仅仅是为了增加粮食储备量而拆除了一些客舱改造为储藏室。身为军舰的“丰桥”在改造中还获得了2门12cm埃尔斯维克型舰炮、6门47mm炮和2挺重机枪,作为自卫火力。

不过,随着水雷战队的规模越来越大,仅有一艘“丰桥”显然不能负担繁重的后勤任务。1906年,日本人改造完成了第二艘“水雷母舰”——“韩崎”,是由一艘日俄战争期间俘获的俄国5500吨级远洋运输船改造而来的。1910年前后,日本开始将更多的商船和海军杂役船(杂役船指的是一些承担非作战任务的隶属于海军的舰船,例如扫雷艇、水文测量船等)改造为水雷母舰,例如“历山”——原本是一艘俄国捕鲸船、“砚海”——原本是一艘名为“砚海丸”的拖船、“驹桥”——原本是一艘名为“驹桥丸”的兵员输送船,等等。然而,随着潜艇和驱逐舰的吨位越来越大,这些由商船和杂役船改装而来的母舰们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居住空间和物资运载量都出现了明显的不足,“韩崎”这等吨位较大的船暂且还能满足需求,但其他的千吨级的小型母舰都不得不在1910年代末进入海军工厂大改,将舰体内部结构全部推倒重来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物资补给需求。而舰体老化严重的“丰桥”则直接略过了这一步骤,在不久后退出现役。

1920年,潜艇战队正式脱离水雷战队,开始单独进行编制,潜艇也不再依赖于水雷战队的“水雷母舰”进行补给,而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后勤舰——“潜艇母舰”。潜艇母舰由水雷母舰兼职的历史,至此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2.全职的专用舰
1920年成立潜艇战队伊始,第一批“潜艇母舰”依旧是由水雷战队让渡的一些“水雷母舰”,例如之前提到过的“韩崎”。由于一战期间的舰队建设成果,日本海军也拥有了为数众多且类型各异的各种潜艇,而像“韩崎”这种大吨位的——在完成大改并加装武器后,满载排水量有10500吨——具备远洋能力的潜艇母舰,就被用于负责较大型的一等和二等潜水舰的补给支援工作,与此同时日军还改造了一批退役的老旧军舰,以担任较小型的三等潜水舰的“后援团”,例如“千代田”号防护巡洋舰、“见岛”号岸防舰、“宇治”号炮舰等等。

不过在1920年代,日本海军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八八舰队计划,也正是在八八舰队计划的指导下,潜水战队才得以脱离水雷战队成立。由于日军“迎击决战”思路的影响,潜水战队的主要任务与水雷战队并无不同——集群发动鱼雷攻击,而这就需要有一型能够统筹指挥潜水战队的军舰存在——如同水雷战队旗舰一样。日本海军寄希望于潜艇母舰能够担当此任务,在为潜艇提供后勤支援的同时也能进行联络指挥,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成本。但是那些早期的由商船和杂役船改装而来潜艇母舰别说舰体强度和航海性能无法满足高强度任务的使用要求,就连指挥联络必需的通信指挥设施都难以安装上舰,更遑论武装水平。1919年提出的八八舰队案中,日本海军决心为潜艇部队专门设计一型可以同时满足后勤补给和指挥联络需求的专用母舰,当然彼时由于潜水战队还未成立,该型舰依旧称作“水雷母舰”,案内计划建成两艘。至1920年潜水战队成立后,舰型才更名为“潜艇母舰”。


八八舰队案中的水雷母舰计划拥有14500吨的设计排水量,装备14cm火炮以应对可能的驱逐舰威胁,航速应维持与大中型潜艇(一等、二等潜水舰)相同的18节,预算290万日元。1921年2月,军令部下发订单至私营的三菱长崎造船厂,要求他们按军方需求设计建造一型两艘“潜艇母舰”,两舰计划命名为“迅鲸”、“长鲸”。不过,就在该舰设计正在进行时,《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就令其初案成了一张废纸——条约规定,各国新建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以外的舰种,标准排水量均不得超过10000吨。“迅鲸”型由于装备了14cm火炮,因此被视作限制范围内的作战舰艇。然而,在因条约影响而由“迎击决战”发展出来的“九段渐灭作战”思路中,潜水战队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而彼时在演习中担当潜水战队旗舰角色的还是一些老掉牙的二等巡洋舰(多属于防护巡洋舰),能够跟随潜水战队远离海岸的补给舰也仅有“韩崎”一艘,装备新型潜艇母舰的需求迫在眉睫。军令部要求将两艘“迅鲸”型潜艇母舰的设计建造工作设定为最优先,造船厂也开始基于条约要求,对舰体尺寸进行了大幅缩减。1922年初,三菱长崎造船厂便拿出了设计排水量8500吨的缩小版方案,并获准建造。由于军方预算的大幅削减,两艘“迅鲸”型计划采用已经建造完成的主力舰锅炉以节省成本,“迅鲸”号安装6座,“长鲸”号安装5座——这些锅炉原本计划用在“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上。

1922年2月,“迅鲸”和“长鲸”相继开工,两舰分别于1923年8月和1924年8月建成服役。“迅鲸”级是日本第一型专门设计建造的潜艇母舰,其不仅拥有为潜艇进行支援补给、为艇员提供闲时居所的功能,还拥有完善的无线电通信和指挥设施,可以胜任潜水战队旗舰任务。其拥有此前的改装型潜艇母舰所未有的强大自卫火力——两座双联装14cm主炮和两门8cm高射炮,使其在外观上更像是一艘作战舰艇。不过由于成本控制的原因,“迅鲸”级只有16节的航速,只是将将能满足最低需求,而由于条约限制导致的内部存储空间不足也大大影响了其补给能力,这些缺陷也在日后大大影响了其作战效能。

3.伪装的航空母舰
1924年6月,日本第一型大型潜艇——海大一型第四十四号潜水舰建成服役。这种大型远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高达2400吨,作战半径非此前的那些中小型潜艇可比。由于这种大型潜艇的出现,日本潜水战队对于后勤补给的要求又上了一层楼。彼时,两艘新服役的“迅鲸”型潜艇母舰分别担任第一、第二潜水战队的旗舰兼补给舰,但是当海大型潜艇编入战队参加演练时,日本人发现,“迅鲸”型较小的体量完全不能满足这些远洋潜艇的补给需求,由此会使得大型潜艇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而日本海军此后还会有更大的远洋大型潜艇——伊一型服役,问题只会更加严重。为了完全发挥大型潜艇的作战潜力,日本海军提出了新造一型适用于为远洋潜艇提供补给的大型潜艇母舰的要求。

对于海军的要求,海军部高层并未拒绝,不过其实他们有别的想法。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了各国航空母舰的规模,日本人为了平衡美国在此方面的优势,考虑以后勤舰的名义建造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不过,日本人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多久,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勤舰艇也被列入限制名单。条约规定,各国新建的后勤舰艇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一万吨,航速不得超过20节,武备不得安装5英寸以上口径火炮,此外还规定航空母舰吨位不得低于1万吨。日本人寄希望于建造大型后勤舰以弥补舰队航母数量不足的梦想破灭,不过他们并未死心。1931年初,日本内阁决议通过丸1计划时,本未加入任何航空母舰和后勤舰,但是军令部提出,海军本就需要一艘大型的潜艇母舰以支援远洋潜艇,而这艘潜艇母舰内部结构可以按照航空母舰标准设计,以满足可以在任意时刻快速改建为航母的需求,这样海军就可以拥有一艘潜在的万吨级轻型航母——尽管作战效能不比正规舰队航母,但是多一艘总归是好的。海军部高层被这个想法吸引,于是以“海军需求紧迫”为由,在丸1计划内追加了一艘潜艇母舰的建造,定于1933年开工。这艘潜艇母舰和两艘猎潜艇一起被称作“昭和八年度追加计划”。

军令部对这艘被命名为“大鲸”的潜艇母舰要求很简单:标准排水量10000吨、航速20节、可随时由潜艇母舰的“第一状态”切换为航空母舰的“第二状态”。而对于海军来说,尽管其是作为伪装的航空母舰设计的,但毕竟在改装成“第二状态”之前还要作为潜艇母舰服役,因此海军要求其能够满足为三个大型潜艇队,即9艘大型远洋潜艇进行补给、支援、通信、指挥的任务。由于有设计建造“龙骧”的经验,舰政本部很快以航母标准完成了舰体结构和内部舱室、甲板布局的设计,即为“第二状态”。至于“第一状态”,则在航空母舰的基础上将飞行甲板前端撤除,并在其位置设置一个大型上层建筑,用于安装各种通信指挥设施;后端也撤除,安装两个收放小艇用的大型起重机;飞行甲板中部保留,用以操作水上飞机,但是甲板中间增设烟囱以防止他人识破日本人的真正意图。飞行甲板下方是一个双层机库,但是在“第一状态”下只有上层机库的前部用于存放水上飞机,后部则是潜艇用油水储藏区域,二层机库则作为潜艇艇员们的闲时居住活动区域。“大鲸”在“第一状态”下使用4座柴油机和两个推进轴提供动力,但是动力舱留有足够空间,以便“第二状态”能够增加至8座柴油机和4个推进轴。在“第一状态”下,“大鲸”还计划安装两座12.7cm八九式高射炮自卫。

1933年4月12日,“大鲸”号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新型的电焊技术以节约时间和重量,这也是日本首次在建造万吨级的大型舰上全面使用电焊技术。不过新技术的应用却带来不少问题,在完成船体焊接后,由于应力集中和温度变化的原因导致舰艏舰艉都有变形,上翘严重,以至于螺旋桨传动轴都无法正常安装。最后,造船厂通过切割舰艏舰艉,并再度铆接至舰体上的方法来临时解决这个问题。1934年3月,“大鲸”号建成服役,不过此时她仍有众多设备尚未安装,主机也未进行过试运行,如此仓促的服役仅仅是为了给天皇交差——海军部曾对天皇夸下海口,说采用新技术建造的“大鲸”一年内即可建成服役。“大鲸”服役后立即转入预备役并继续完成舾装,期间还由于“友鹤事件”的影响而增加了约1000吨压舱物以降低重心。“大鲸”号事实上真正编入舰队服役已经是1934年11月的事情了。


在“大鲸”服役后,日本海军决定依照建造“大鲸”的思路,在丸二计划期间再建造两艘拥有“第二状态”的后勤舰,不过与“大鲸”不同,这两艘舰的预定“第一状态”是燃料补给舰,舰名“剑埼”、“高崎”。作为航空母舰的“第二状态”沿用自“大鲸”的设计,而“第一状态”计划以二层机库作为储油罐,一层机库的甲板直接作为补给舰的露天甲板。1934年12月和1935年6月,两舰相继开工。

1935年9月,“剑埼”与“高崎”尚在建造中时,“大鲸”号跟随第四舰队前往岩手县附近海域进行演习,随后便发生了载入史册的“第四舰队事件”。“大鲸”号在台风中后部防水门被海浪打坏,海水灌入舵机室导致电机损坏、操舵不能,舰体多处也出现龟裂。经历此事后,“大鲸”号入坞准备进行舰体强化改造,同时准备换掉输出功率未达预期的柴油机,而仍在建造中的“剑埼”级两舰则全部推倒重来,所有焊接连接部分改用铆接。1937年8月,将动力系统更换为两座蒸汽轮机的“大鲸”号提前出厂以支援对中国的侵略,10月份才返厂完成剩余的舰体强度强化改造工作,1938年9月重新加入现役。而两艘“剑埼”级则因为造船厂全力建造“飞龙”号航母而自1936年就几乎处于停工状态,为了使“剑埼”级能够尽快建成服役,日本海军在1938年命令造船厂放弃此前燃油补给舰的“第一形态”,而按照已经有建造经验的“大鲸”号样式建造,舰型也随之更改为“潜艇母舰”。1939年1月,“剑埼”建成服役,不过由于造船厂无法腾出足够人手,“高崎”号仍处于放置状态,至1940年初“高崎”号返工时,由于战争规模扩大,日本海军直接令其以航母状态完工,并改名“瑞凤”。1940年11月,“剑埼”入坞进行“第二形态”改造,并改名“祥凤”。1941年12月,“大鲸”改造工程启动,改名“龙凤”。


4.未竟的计划舰
1940年,由于日军开辟了东南亚战场,海军任务变得繁重起来,潜水战队也不例外。尽管潜水战队拥有“迅鲸”、“长鲸”、“大鲸”、“剑埼”四艘潜艇母舰在役,但是“迅鲸”级在大型远洋潜艇服役后就已经不敷使用,而且在1940年已经计划进入海军学校以担负训练舰的职责,“大鲸”、“剑埼”随时可能会改造成航母,“高崎”已经启动了改装工程也无可能作为潜艇母舰服役,日本海军面临着可能会无潜艇母舰可用的窘境。而且即便“大鲸”、“剑埼”二舰可以作为潜艇母舰使用,也会面临轮班整备的问题。为了解决潜水母舰数量不足的问题,日本海军决定在丸五计划中加入两艘潜艇母舰,建造编号为第863号舰和第864号舰。

由于日军已经在丸四计划中加入专门用于担任潜水战队旗舰旗舰的丙巡(即“大淀”级),因此新型潜艇母舰不再需要拥有指挥能力,而只需要拥有足够的供潜艇艇员休养的空间和优秀的为潜艇补给、整备的能力。新舰计划拥有13000吨的标准排水量,21节航速,可以携带3000吨潜艇用燃油、500吨淡水以及足够的食物和武器弹药。新舰还计划使用大量装备于日本驱逐舰上的三年式12.7cm舰炮作为自卫火力。不过,由于1940年,日本已经面临比较繁重的作战任务,而产能不足的日本造船厂有着大量积压任务,因此海军决定优先建造主战舰艇,而对于海军急需的潜艇母舰,则征用了一批民用商船进行改装以做为新舰服役前的过渡使用,这些商船改装的过渡潜艇母舰被称作“特设潜水母舰”。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日本海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于是在9月份决定修改此后的造舰计划以应对战时不利的形势,改丸5计划自此开始取代丸5计划。在改丸5计划中,大型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几乎全数遭到取消,航空母舰则作为建造重点,除此之外潜艇、二线舰艇(例如猎潜艇、扫雷舰、海防舰)和后勤辅助舰艇的数量均有大幅增加,潜艇母舰数量也从丸五计划的两艘增加至三艘。潜艇母舰的设计方案沿用自丸五计划,仅有一些舱室布置的优化,舰政本部的设计编号为J-27,三艘潜艇母舰的建造编号为5034、5035和5036,计划均由三菱长崎造船厂建造。

不过,就如同改丸5计划中的大部分大型舰一样,万吨级的J-27也未能迎来开建的那一天。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造船厂的产能以及海军资金多数都用于修复损伤舰以及新建需求更为紧迫的二线护航舰艇(丁型驱逐舰、海防舰等),根本无暇顾及潜艇母舰的建造。1943年,三艘潜艇母舰的建造计划被取消,日本海军的潜艇自此只得依赖商船改装而来的数艘“特设潜水母舰”进行补给。日本的潜水战队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

5.后记:二战中的日本潜艇母舰的命运
由于在二战中,担任日本潜水战队一线支援补给任务的是7艘由民用商船改装而来的“特设潜水母舰”,因此这些拥有者最差的防护水平和最慢的航速的舰艇实际上处于最危险的位置,7艘中有6艘在战争中被美军击沉,仅有一艘“筑紫丸”存活至战后。战后该舰作为复员运输舰使用,随后于1952年出售给一家巴基斯坦的航运公司,不过其后的命运则不得而知。

在1920年以前日本改造的一批潜艇母舰大多数在“迅鲸”级服役后即宣告报废,一直使用至二战期间的仅有“驹桥”一舰,不过在二战期间该舰是作为水文测量舰而非潜艇母舰使用。“驹桥”号在1945年7月28日被美军飞机击沉于尾鹫港内。至于“迅鲸”级服役前潜水战队的唯一主力“韩崎”号则在“迅鲸”级入役后就退出现役,成为练习舰,并在1939年除籍,不过其舰体一直留存至战后才拆解。

“迅鲸”号由于不适任伊号远洋大型潜艇的支援补给任务,因而在战时担任由中型的吕号潜艇组成的第七潜水战队旗舰。1943年,第七潜水战队旗舰任务改由其姊妹舰“长鲸”担任,“迅鲸”则作为训练舰使用。1944年9月,在执行一次前往琉球群岛的运输任务中,“迅鲸”号在被美国潜艇用鱼雷命中导致重伤,只得前往赖底岛系泊等待维修,但是在等待过程中于10月份被美国飞机击沉。

“长鲸”起初担任第六潜水战队旗舰,其后由于该队解散而接替第七潜水战队旗舰职位。1943年11月之后,“长鲸”也开始担任训练舰和运输舰任务,经历了数次空袭后幸运存活至战后并作为复员输送舰使用。1947年,“长鲸”号被拆解。
“大鲸”、“剑埼”和“高崎”三舰则分别作为“龙凤”、“祥凤”和“瑞凤”三艘航空母舰在二战中服役。“祥凤”号在珊瑚海海战中被击沉,“瑞凤”号在恩加尼奥角海战中被击沉,“龙凤”号幸运存活至战后,但是由于其身受重伤,只是没有沉没而已,因此战后迅速遭到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