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资为什么总被坑?详解地方万亿引导基金运作模式

万亿地方引导基金
背景
中国第一支政府引导基金要追溯到2002年,当时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互联网创业浪潮风头正盛。但由于那时候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所以很多初创企业融资很困难,不知道到哪去融钱。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开始琢磨怎么解决这事,最后聚焦在了以色列的模式上
以色列的发展路径
早在90年代,以色列每年的科技创新成果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但这些成果转化为商用的比例很少, 因此很少催生出一线的科技公司。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以色列风投机构很少,有想法的人筹不到钱去实现它,导致创业氛围一般
时任以色列工业和贸易部首席专家伊戈尔科学向政府提议:既然市场无法催生出风控公司,那政府可以带头做出投资,利用财政资金亲自下场投资初创企业。以色列政府认同了请求,于是于1993年成立了一支名为Uber的政府引导机制。投资了一大批通信、IT和医疗技术等领域的创业公司极大推动了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在国内掀起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
2000年,以色列政府在创投市场已经培育起来的时刻,于是将YOZMA基金里的政府股份全部撤出,完成了它的私有化改革
国内的发展路径
中关村管委会深入研究了以色列模式后,觉得这个经验可以学习。于是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的第一支政府引导基金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先后投资了百度、360、优酷、小米、京东等互联网企业,来到了一个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网浪潮

2008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和通知》 要求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市场化运作 这算是国家层面正式鼓励大家去尝试这个方法


以前政府扶持本地企业基本上都是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这种操作很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还会产生很大灰色空间
------------------------------------------------------------

2014年新版预算法出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财政补贴,但是地方政府每年都会有以财政预算用于扶持。受中央政策影响 地方政府政府只能用市场化机制打钱 于是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开始大规模盛行起来



截止2012年末,全国各级政府一共成立了1531支政府引导基金。自身规模累计达2万7378亿。广东地区政府引导基金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国首位,有677支,共计9892亿,其次是华北和华南
运作模式
首先 地方政府用财政资金成立一支引导基金
注意:他们不会直接就去市场上找项目投,因为投资是一件很专业的事,行业调研、项目筛选、尽职调查、投后管理这一系列流程都需要专业人才去执行。所以这时候地方政府会把这笔钱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去管理,也就是所谓的GP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 而作为出资方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则被称为LP 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

简单说就是LP出钱,集体管钱,一支募基金会有很多个LP组成 大家一起合法集资

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一般会出30%左右的份额,剩下的都是其他社会资本参与
GP的收益。一个是管理费,一般为投资额的2%,例:一个私募基金规模十个亿,那一年管理费就是两千万 无论盈亏都必须得

这部分属于让投资人们的基本回报 相当于打工人们拿的死工资,挣大头的还是绩效分成 :GP投资项目赚了钱,先要返还RP的本金和实现预定的基本收益,剩下的超额利润部分,GP可以从中抽成,一般为20%左右 。这个机制对投资人诱惑还是很大的,要是能投中一个大项目,可以获得不菲的回报
近两年国内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处于寒冬,社会资本乏力。于是,地方政府的养老基金成了最大进步,但很多机构不太愿意拿地方政府的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钱
LP和GP的矛盾
投资机构的目的当然是赚钱,但是地方政府主要是想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很多地方政府甚至可以将超额收益全部送给GP和其他的LP,只要将政府本金如数奉还,超额收益可以由投资机构自由分配。
【一】
当然获得超额收益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反投。地方政府搞引导基金,主要目的是招商引资,扶持当地产业,从而拉动就业,盘活本地经济。所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给基金出资后,一般都要求基金将一定比例资金反投回当地。这个比例平均在1.5倍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地方政府出资十个亿GDP,就得投15亿到当地企业身上。
这时候矛盾就出现了,像北上广深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还好说,毕竟创业氛围浓,优质标的多。反投比例就算两倍,GP也抢着要,但像东北、甘肃、云南、贵州这些欠发达地区,,根本没有好的项目 如果GP硬着头皮投一些垃圾项目,到时候大概率血本无归,这样的话其他LP也不会同意,最后名声扫地,以后在资本市场融资都相当困难。所以GP在引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时,最头疼的就是反投。
很多中西部的地方政府也知道,反投比例太高,有点强人所难。而且全国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内卷严重,所以这两年有些竞争力差一点的地方,就在反投标准认定上适当放宽。以前是要求必须投资当地企业才算,现在你可以投外地企业,但只要说服创业者将企业一部分搬过来就可以,比如来建地区总部或者研发中心,再或者建分公司也可以。例如 当年成都市政府斥资6亿投资锤子科技,罗永浩立马就去成都设了个锤科西南总部。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独角兽公司全球总部在上海,大中华区总部在北京。研发中心在深圳,产品设计在成都,生产工厂在郑州,营销中心在西安,售后服务在新疆乌鲁木齐。还要在海南注册个母公司,方便税务筹划。除了海南,其他很少是业务需要

【二】
很多小的创业公司客观原因影响阻力较大。一个企业搬家很多东西你是搬不走的,比如公司员工。一些核心员工都已经买房安家了,他们并不愿意搬走。另一部分刚毕业的新员工的也想到大城市去争取更多的机会,并不考虑企业搬迁到的地区。即使搬迁成功,到了当地,可能很多因素会阻碍企业发展。如果你的公司是搞科技研发的,去了中西部地区,想招到匹配的人才会很困难。如果只是建厂则影响较小。
乌龙事件
由于GP对反投就是比较抵触,于是有些地方政府决定自己直投。信心则来自于合肥的成功案例
2008年,合肥市政府为了引入京东方,出资90亿帮其建造了苹果生产六代线。那时候合肥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就160亿,想想这是何等的魄力。当时合肥市政府还是通过区内的两家成龙公司操作的这笔投资

早年不显山不露水的合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结果各地政府信心有余但经验不足
1.2019年,南洋投资50亿搞水清发动机,让众人惊呼物理学不存在了
2.2020年武汉红星1300亿芯片大骗局,一个小学文凭的人把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忽悠的亲妈不认
3.同年,江苏南通如皋耗资66亿扶持赛琳汽车,结果只卖出31辆,创始人王晓麟远逃美国
4.今年5月潍坊市投资了40亿的能源汽车公司雷丁汽车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审查
这些乌龙事件以至于创投圈都有很讽刺的笑话所以政府直接下岗做投资十投九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投资是一件专业门槛很高的事
吸取教训与反思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局外人会有错觉,都会觉得腾讯、阿里、字节这些好公司很容易投中。但其实并没有想象这么简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初摩拜和ofo

他们一样的产品,一样的价格,一样的商业模式,但最后膜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全身而退,ofo创始人戴威却远赴美国
这里面有很多资本运作的门道,大佬都会判断失误。但不能因为大佬也会判断失误,就低估投资这事的专业门槛。市场上私募基金的招聘岗位开出的年薪动辄都是几十万、上百万,投中一个大项目分红上千万。与之相比,政府招商部门的工作人员职位薪资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总结
后房地产时代,土地财政退涨。招商引资将会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去你们那地方?生产经营最基本的一分几点,当地营商环境好,法制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办事方便快捷。而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从建设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做好了,企业自然会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