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小”体积背后的“大”工程,揭秘桌面上的量子计算机

在大家传统的认知印象里,量子计算机通常是个“大家伙”,往往需要占据庞大的实验室空间、复杂的制冷系统和超级高昂的成本支持。
实际上,在量子计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超导、半导体、离子阱、光量子等在内的多种技术体系,大家各有优势与不足。
而其中,核磁量子计算机,基于对核磁共振系统的探索式创新,不仅能够准确地实现量子控制和算法,还在空间上节省了资源,使之更适合进入课堂,进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知识的实践教学。有媒体就评价认为,“这是通往个人使用的量子计算机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然而“小”并不意味着“简单”,在量子计算机体积变小、操作便捷的背后中,研发者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技术工程难题,比如磁场的不均匀性,对温度的敏感性,以及射频脉冲的功率等等,进而才能成为一台真正的量子计算产品。
那么,为什么核磁共振系统是做成便携式量子计算平台的理想系统呢?它是怎么在如此之小的空间里实现量子计算的?在产品化和小型化的背后,究竟解决了哪些核心的技术难题?而在应用中,它到底能在哪些具体场景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这场直播中,我们邀请到量旋科技的核磁量子技术研发总监施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量子信息课题组博士梁志鹏,共同揭示小型化量子计算机背后的技术内幕:
技术原理揭秘:探讨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的运作原理,包括电磁波的应用和信号处理过程,解析从量子态制备到获取计算结果的全过程。
产品小型化的挑战:探讨将量子计算机小型化所面临的技术挑战,特别是如何解决量子比特稳定性、集成性和易用性等问题,让量子计算机成为常温下可操作的便携设备。
教学与科研应用:探讨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以及一些经典的量子算法。

直播时间
11月29日(周三)19:30-20:30
嘉宾介绍

直播间

直播议程

活动群权益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并进行有奖互动,
请联系SpinQ小旋进直播答疑群。

欢迎大家的持续关注~
添加小旋进入直播间群聊,
不错过任何一场量子计算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