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情感-音乐篇
音乐是个体情感的表达。
而人类个体的情感结构,是由‘文化信息’所决定的,因为个体的‘自我意识’,由‘文化信息’构筑。
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触发到的‘自我意识结构’越多,同一时间引发的情感体验也越多,造成一时间百感交集,千言万语难以言说,而当情感高峰过去,‘情感结构’逐渐恢复,就形成‘惆怅伤怀’的情感余韵,身体本能为了平复这种复杂情感波动,在一段时间内会让个体处于低沉状态,无心他顾。
这代表,不同‘文化环境’的‘自我意识’所具有的‘情感结构’,是差别很大的。
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外界信息,也是差别巨大的。
早些年听西方交响乐,钢琴曲,但是没觉得有多好,当时以为是自身欣赏水平不够,不能体会。
现在才明白,是缺失了相应的文化结构,才无法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文化情感’。
这也让我意识到,钢琴曲等西方高端音乐,其实就是‘西方的民族音乐’。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最多感受一下音乐的美感,要是能体会到其真正的情感那才是有鬼了。
音乐的种类大致可分为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
民族音乐就是前面讲的,具有文化情感的音乐表达,这种音乐只有本民族,而且是对本民族文化有极深造诣的创作者,才能创造出来的,其他国家,民族的个体,是绝对无法创造出来的。
比如西游记的经典主题曲《云宫迅月》,曲调一出来就让中国人立马意识到其中的中国文化韵味,到了女声阶段,更是能体会其中的情丝绕绕,百转千回,如云遮雾绕,让人感怀。
再如戏曲,更是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情感提炼,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越是能感受到其中的复杂情丝,反而是少年人‘自我意识’结构还不够多,情感触发太少,对此兴趣寥寥。
外国人听戏曲只能听出咿咿呀呀,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听出的却是情感的千般交集,万般惆怅。
民族音乐是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的,不要因为是民族音乐就故步自封,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情感,而社会是不断前行的,文化的情感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是一类。
因为它们的本质相同,只是在情感结构上,前者简单,后者复杂。
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情感表达,因为个体文化结构的复杂,注定要让全世界人类能够接受的音乐,必须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这种共通的情感,可以是复杂的,比如回忆;也可以是简单的,比如努力。
这方面有两首可以做一个比较:
英文歌曲《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和《unstoppable》
《ye》的歌曲听起来让人百味缠杂,因为个体回忆包含的情感内容非常多,儿时的生活状态,与现时的生活情境,青春年少与韶华老去,情感经历的波折,等等诸多比对,表现出复杂惆怅的伤怀情感,让人无法释怀。
而《un》则是简单的奋发情感,让人勇往向前,虽然可以让人听的时候很激动,但结束后很快就平静下来。
所以前者称为‘经典’,后者只能称为‘好歌’。
简单的情感表达更容易被理解,日漫能够风靡世界,就是没有太多的文化要素,选择那些人类通用的情感体系去构筑故事,简单简约。
音乐对于情感结构的影响原理,注定一首好的纯音乐容易,填出和它相匹配的歌词很难。
前者只要对声音与情感敏锐,再好好学习一下乐理,就可以做出来。
而后者需要有足够的文字情感体系,去匹配这种音乐结构,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困难。
所以真正的顶级音乐,都是纯音乐,或者纯声伴奏,没有歌词。
日本文化出于中国文化,所以在乐理表达上有相通之处,但日本人是绝对无法做出能够真正表达中华文化的情感音乐的,因为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