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与情感-语言文字篇
从前篇《基础篇》可知,人类语言是原始本能情感的体现,后续演化也是在其基础上的改变。
所以,语言,包含着个体的情感表达:愤怒,喜悦,欢欣,无奈,痛苦,绝望,残忍,冷酷,恶毒等等尽在其中。
文字的创造,也是依托于语言而产生,其属性也自然包含了语言的情感部分,在人类文字的演化中,最先以象形文字为形式出现,它具有表意,表形,以及表声的作用,其中的‘表声’,就是情感的表达。
在汉语中,这个表声,可以理解为字的音调,也即四声变化。
同样一个字,音调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情感。
从语言与本能情感的关系,可以得出,每一次的字节发声,都是个体情感的一次表达。
这也意味着,连续变化的字节音调,需要同样节奏的情感变化,这也意味着,个体需要丰富的情感表达系统,才能完成这种连续不间断的情感变化。
相比较汉语言的复杂情感变化,以表音为主的其它语言体系,去除了字节的复杂音调变化,以平音为主,虽然在各个语种中,会用不同的断句,重音来表达个体意思,但其语种的基础字节,却没有复杂的情感变化。
汉语与其它语种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可以用电波图的频率来类比。
汉语是每一个字节就变化一次的高密度电波图,其它语种,则是直波间或出现变化的电波图。
文字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在被个体学习后,也以相应的情感表达系统在个体内部构筑。
而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关联性,也让处于最高位的字词,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情感。
比如:‘黄河’一词,和‘yellow river’一词的情感区别。
‘黄河’包含着极为广泛的信息内容,文化,历史,人文,社会等等一系列个体归属,认同感,共同构筑出‘黄河’所代表的情感。
而‘yellow river’则是简单的一个翻译词,没有情感在内。
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所包含的情感差距巨大,所以在个体情感上,前者是重于后者,两者的差距取决于个体对于‘黄河’一词的信息复杂度。
个体‘自我意识’是由更多、更复杂的文字信息,所构筑起来的思维系统。
这也意味着,由带有‘情感’的文字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其个体情感是极为浓烈的。
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在先秦以前,会出现‘二桃杀三士’,伯牙子期,睚眦必报,重信重诺,重义轻生等具有强烈情绪意志的行为根源。
但是个体情感过于强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统治管理。
及至大一统,社会政治对于稳定的需求,开始对这种过于强烈的个体情感培养做出限制,以儒家中庸为要求,教导个体要不偏不倚,避免走极端。同时,又用家国天下的大义,来引导个体情感,在这种情感教育导向下,中国的文化体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等责任意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才不断涌现出那些为国为民的先人事迹。
这在国外历史上,是很难看到的。
也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远超国外的根源。
相比较情感复杂的象形文字体系,以平音为主的表音文字就没多少情感在内。
以日本为例,日语假名都是平音,虽然日语表达中也有轻重来表达感情,但以平音为主的语言结构,注定日本人的个体情感体系,需要为了适应这种平音而做出改变,也就是‘压制个体情感表达’。
这样‘压制个体情感的文字所形成的意识结构’最终导致日本人的‘人格意识’趋于‘压抑’。
而‘人格意识’上的压抑,又会决定个体行为上的抉择,这才是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现状的根源。
人类的情感需要解放,情感的抑制是为了适应社会而做出的改变,这点无可厚非,但为了适应社会而强行压制所有感情,最终只会造就悲剧。所以情感的释放与限制,需要一个界限,鼓励其利,限制其弊。
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特点,注定中国人的意识结构的情感丰富度非常高,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情感释放空间。
在这一点上,普通话就很不好。
同样一句话,用方言和普通话分别叙述,个体的情感体验完全不同。
前者畅快淋漓,后者压抑沉闷。
因为普通话在发音之前,需要绷紧心神以做抑制,来适应它的声调变化。
所以不是特别需求,还是尽量讲方言,不要讲普通话,它很压抑,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