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样,最终也不过是“为了你好”
以前,我读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报社,采访了几百名罪犯和几百名成功人士的童年经历,以此来分析童年环境经历对成长影响,其中最瞩目一个罪犯与一个成功人士的故事都是关于分苹果的。 在第一个故事里,母亲带来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大的又红又饱满,小的又青又糙,那一个好吃,不言自明。于是,这个母亲问到哥哥和弟弟,想吃那一个苹果?弟弟马上说要大的,结果母亲甚是不悦,斥责了弟弟,并告诉他,好东西要学会谦让。哥哥看到这儿,于是便说,妈妈我要那个小的,大的就给弟弟吃吧。结果妈妈很高兴,把大苹果给了他。 在第二个故事里,同样的是两个苹果,同样的是两个儿子,但母亲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她把两个儿子带到后院,将后院的杂草分成合理的几个区域,说,要想吃到又甜又大的苹果,就要比比谁的除草速度快,谁除的最快,谁就可以挑苹果吃。当然,最后是妈妈吃掉了大苹果。 这两个故事里,谁是罪犯谁是成功一目了然,可笑的是,吃到苹果的成了罪犯,没吃到的反而成功了。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很简单,无非是“教育方式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很大”可除此之外呢?还有
别的什么吗?我这里,倒有一个。 说来荒唐,当时我读完的第一感受不是教育的方式问题,尽管后面印着“启示:”的下文也是关于教育方式的警醒。我想到的第一个结论是“愚蠢的上司一定有奸诈的下属。”是的,这就是我的第一感受,当然这或许是不恰当的,现在应该改成“不明察深思上位者一定会被不同心的别有用心的下属所蒙骗。” 那么对着我这个结论,咱们开始往下捋,首先,这两个母亲的初心是好的,都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品质,并用了两个苹果来作为教育的伊始,差别就在方式上,一个只顾言语,仅凭儿子的三言两语就妄下结论。另一个言传身教,搭建平台鼓励孩子自力更生,自己争取。结果也是大相径庭显而易见,一个认为几句谎话就可以轻松得到好处的种子在心里发芽,长成了罪犯;另一个却学会了自力更生,自己争取,成为了成功人士。(当然关于成功人士的具体内容如是不是心灵鸡汤、会不会长歪之类这里不做讨论) 其次,将我的第一感受引进来,第一个母亲很明显与儿子不同心,她的用意是希望儿子有一个良好品质,但儿子观察了她的简单粗暴后拿捏了她的心思,所以便不费吹灰之力蒙骗了她。而第二个母亲,用法巧妙,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线上,拉近距离,共同竞争,与孩子向一个方向努力,因此良好的向孩子传递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想法。 已知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多为孩子童年时期的上位者,那么,再结合上面两点与原文本意的幼年期注重教育方式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如果父母不够深思明察,甚至简单粗暴的去教育孩子,先入为主的自以为把正确思想传递给孩子,就有可能得到一个失败的结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是我之前读过的诗,但按我说,或许是“你的孩子不只是属于你的孩子”如无意外,人都是有自己思考能力,自由思想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绝对不可以忽视人思维的复杂性,注意“你表达的或许不是你表达的”这种情况。单单是“说”教育是不够的,还要“说服。”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我见识浅薄,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过,说的多少,但还是想提一嘴) 思维上的可能误差只是需要注意的一部分,心理上的也是亟待注意的。绝大部分的父母初心都是好的,孩子们也都知道,有许多讲解此类的视频,这就不赘述了。 只是有的教育方式,只是“说”、重复、遭到拒绝、恼羞成怒、想要掌控,无理取闹,甚至拳脚相加、恶语相向。这其实是很野蛮的,很自私的。有的时候,孩子生下来就是被要教育成“弥补父母年少时遗憾”的样子,这或许,太冷漠了些?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由自己决定,离开与否,也不容自己选择,在这两个之间,又有多少无奈与不得不呢?时代走的太快了,谁也不知道明天的样子,过去的遗憾是在过去,贸然将过去与现在视为一体,只会造成不同或相同的遗憾罢了。 岁月无声,但万物易容,过去的陋习自当剪去,去创造应和时代的新内容。不能光是“为了你好”,一定要去看看,这所谓的“为了你好”到底有没有让他们好,如果出了问题,只有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是相当不负责任的,仿佛就是在说“反正我做了,结果不好不是我的错” 太先入为主,很不好,对吧? (PS:本人刚满16周岁不久,见识浅薄、姿调狂妄、成绩垃圾、今日此举,嗯……有感而发,不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