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第二章:观念论、二元论和唯物论|(五)牛角尖旅行记
——牛角尖旅行记 ——
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 自从《人间世》把小品文大吹大擂以后,“牛角尖”这名词就在文坛上非常流行了。所谓“躲在牛角尖里”,意思大概是讽刺那做小品文,谈苍蝇,专门向小处钻的幽默家罢?这是我的猜测,如果不对,请考据家原谅,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学过考证的玩意儿。总之,我们现在也想向牛角尖去钻一次,目的也是要去找一点小品文的材料。不过我们不是雅人,不懂得“性灵”,除了一点生硬的科学常识以外,不懂得其他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幽默,不敢摹仿林大师的“文言之白”的那一手好自话文,只愿做一篇科学小品。
在我们看来,牛角尖里也有着一条很长很长的路途,要想走到它最尖的地方,必须作一次长途旅行。世人以为谈苍蝇就算在牛角尖里了,其实牛角里能够容纳苍蝇的地方,空隙还很大,离那最微最尖处还远得很呢。我们的旅行要更彻底些,走到那不但苍蝇不能住,连蚤虱蚂蚁也容不下的尖处去。同时我们自己的身体也自然要跟着缩小,眼睛也要跟着放敏锐,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旅行中,观光到一切很微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比蚂蚁还小到不知若干万倍,普通人的眼睛是完全看不见的。
好,现在就从牛角口钻进去罢!从这里一直走到苍蝇所在的地方,周围的情形并没有很显著的变异,牛角的洞壁始终是牛角的角质,洞壁的中间自然是一个洞儿,充满了空气。这空气也始终是普通的空气:看不见,捉不到,嗅不出任何气味来,用手使劲地拂一拂,才可以感觉到微微的有点风。不过我们愈走进去,洞儿就愈更狭窄,牛角口最初有碗口大,现在却只能容纳一个苍蝇了。从苍蝇的身旁通过,愈前进,我们的身体也就要愈缩小。到了极狭窄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缩小得象一粒灰尘一样,才能够自由地前进。
这时虽然没有到最尖的地方,却已经开始看见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这微尘的身体,正在飘飘地走着的时候,忽然觉得好象走进了沙漠地带,无数的飞沙扑打到身上来,弄得摇摇幌幌地简直走不稳。幸而这种飞沙不是从一面吹来,而是从四面八方扑来的,所以虽有点摇幌,却并没有跌倒。牛角尖里也有沙漠吗?起初自己还有点不明了,接着才想起,我们平常所接触的空气,原来是由无数极细极小,眼睛全然看不见的“分子”组成的,这无数的分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没有一刻停息,不过平常我们不觉得,现在我们的身体已经缩小得和一粒灰尘一样大了,分子虽小,打击到微尘上来,也能够发生了影响,因此我们就以为是在沙漠中了。这时我们的眼睛也变得非常敏锐,一粒空气的分子,在我们看来就好象一粒细砂。
再看一看牛角的洞壁,原先不是只见一片平平坦坦的角质吗?现在是变得多么异样了!洞壁的全部象蜂窝一样,全是由一间一间式样相同的小屋子凑集成的!每一间小屋子又是由各式各样的砖瓦所砌成。这些小屋子,就是生物学书上所说的细胞。一切的动物植物的身体,都是一种细胞的集团,牛角的这种细胞,叫做角质细胞。细胞的本身,又是无数的分子合成的,砌成这些牛角小屋的砖瓦,大多数就是所谓的蛋白分子,蛋白分子比空气的分子大,所以空气分子看起来象细砂,而蛋白分子却有点象砖瓦。我们再向前去,又过了一段路程,便有更新的发现。
那扑打我们的飞砂,给我们的眼睛看得更明了了。在先我们只觉得是一粒粒的分子,现在我们就看见,这无数的分子,大多数总是两个小圆粒合成的,也有一小部分是三粒合成的。这些两个或三个的小圆粒紧紧地互相结合着,打到我们的身上来,又打到牛角洞壁的蛋白分子上去,决不会破裂或分离了。蛋白的分子更复杂得很,恐怕会包着几十或几百个小圆粒罢?这些小圆粒,叫做原子,我们再考查一下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罢。
空气分子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两粒原子合成的,而这些两粒合成的分子,很显明地又可以分为两种,有一种只占全部的五分之一,它的性质非常容易和别的东西结合。譬如这里有一块炭,如果把炭燃烧了,这一部分的每一个空气分子就和炭的一个原子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三粒合成的气体分子,这种分子所组成的气体就叫炭气。空气中有一小部分就是炭气。能够和炭结合的这一部分空气分子,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养气(或者写作氧气)分子。另外还有五分之四的空气分子,是不容易和别的东西结合的,叫做淡气(或写氮气)分子。已经说过,养气的分子是由两个原子合成的,这两个原子都叫做氧原子,淡气分子中的原子却叫做氮原子。再类推一下,炭的原子,就称为炭原子。炭气的分子是由一个炭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成的,它的内容有点复杂,化学上就把它称做化合物。养气和淡气的分子由完全同样的两个原子组成,内容是单纯的,化学上称为元素。
我们不要再卖弄化学知识了,还是继续我们的有趣味的旅行罢。再走进去些,我们的身体就得缩小得比灰尘不如,灰尘还可以看得见,现在要小到看不见,小到和空气分子一样大小。好了,这时在我们看来,那些空中飞来飞去的空气分子,都和我们自己的身子一样人。在一个养气的分子里,每一个原子的大小就等于我们的身体的一半。而那原子的样子,又是多么奇怪啊!我们在先不是说过它是小圆粒吗?现在放大成半个人大的圆球,才晓得里面的构造也是很复杂的。这圆球的中央,是一粒豌豆大的核心,离这核心一尺多远的附近,又是许多灰尘一般微小的细粒,围绕着核心飞速地旋转。这旋转的速度非常快,使我们看起来就好看是一些圈子围着那核心,这样就成功了直径二尺往来的球形。这些细粒是什么东西呢!说起来一定有人听得熟了,就是“电子”。
电子上带着很微的一些阴电,阴电是会被阳电所吸引的,那豌豆大的圆球核心就带得有阳电,因此许多电子就被它吸着在周围团团地旋转。这样的电子,当然有时是会跳出圈子之外,向远处一直飞去的。但核心上的阳电有一定的量,它所能吸住的电子的数目也有一定,例如氧原子里有八个电子,而氮原子里则有七个电子。如果这一定的电子中飞出去的一个,就必须有另外一个来补足。所以,我们旅行到这里,除了看见有我们自己半个大的原子以外,我们还看见许多单独的电子飞来飞去。
电子的特性很奇怪。普通我们讲到物质,无论它怎样细微,总觉得它是固定的一粒,但电子的细粒,你在实际上却捉摸不到,只觉得它是微微的一点电磁力。而且更奇怪的是,还有一种带阳电的电子,形态大小和普通的电子一样,但因为带有阳电,所以很容易和带阴电的电子结合,不结合则已,一结合的时候,就好象两颗炸弹碰在一起一样,变成了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光线,而同时归于消灭。
我们的旅行到此可以暂时终止了,在这一次旅行中,我们看见了物质的各种形态。当我们初进牛角口的时候,只以为物质就是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位置的,如空气占据了牛角的洞儿,洞壁也占据着它的洞壁的位置。然而通过了苍蝇,变成了微尘的时候,我们又以为物质就是一粒粒的分子和原子,除了分子原子以外,就只有一些空间,可以让分子飞来飞去的空间,而空间并不是物质。我们又再前进,发现电子了,原来原子也不过是电子和带阳电的核心组成了,因为这样,原子分子当然又不能代表物质,而应该把电子和阳电子当做最后的物质了。然而可惜,我们看见电子并不是一粒粒的坚牢的东西,既没有确定的体质,又会变成一缕光线而归于消灭。到这时,我们的一个旅伴忽然觉得失望,叫起来说:“啊呀,物质这东西原来不存在呀,没有体质,又会消灭,还能算做物质吗?物质应该是有重量的,固定的东西!”
但是第二个旅伴却起来反驳他,这人是懂得辩证法的,说道:“物质是永远地会运动会变化的东西,所以不应该是固定的。它可以转变为种种的状态,我们最初所看的占据空间的物质,以及后来所见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等,都是物质存在的各种状态之一。你所说的有体质,也只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实物质也可以变成没有体质的状态而存在的。阳电子和阴电子结合而放出一道看不见的光线,这使我们认为,就是光线,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你说物质必须有固定的体质,这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观念,有体质的物质,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哲学上所谓的物质,其意义决不是这样狭小,凡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独立地运动变化的东西,在哲学里就叫做物质的东西。物理学上的物质,在哲学上看来,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状态,或一个阶段。这一点,在研究哲学的时候必须要分清楚才行,不然我们就要落到观念论的圈套里去,以为体质不定,就是整个的物质世界消灭了......”第二个旅伴的意见是正确的,他的结论,也就是我们这次旅行所得到的最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