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穿越星河3

2023-02-18 23:09 作者:开锁匠web点3  | 我要投稿

时下有这么一说: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世界的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的认知缺陷。你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这段话含金量很高,但缺了点什么。因为认知水平并不怎么高却暴富的人不在少数,那是因为还有运气在起作用。但运气馈赠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自己强大的认知亏掉。很多底层认知的人,因为某些条件的允许,比如房屋拆迁,喜提大奔。他们能想到的处置金钱的途径选择面非常窄。胆小的买了金链子套在脖子上;胆子大点的在牌桌上源源不断地输送;探索精神强大的去尝试嗑药,一颗一时爽,一直嗑一直爽。还有那些新闻中流浪汉中彩票的事例,没多久还是回到街头,迅雷不及掩耳地把钱弄光光。所以,即便是运气馈赠,终究还是逃不出自己的认知。当然有例外。因为一夜暴富的人中也一样存在认知高的人,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滞留在社会底层。

到底认知是什么呢?不管课本怎么说,一个人的认知就是他的算法,面对外界信息投射时,经过逻辑推理,也就是这套算法的运行,所做出的解释和判断,从而依据判断而触发行为。认知水平决定判断力,判断力决定行为。判断越准确,达成目的的概率越高。反之,更多的人判断是一锅粥,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意的一二还不知道怎么如的意。所以,行为就是这套算法的外在体现。这套算法的根源就是对外界信息投射进行加工的累加和累加过程进化的结果,直至烙进潜意识。所以,认知是累加的,更是各种累加化合的。认知是人们在一定条件范围内逼近事物真相,尽可能把握事物运行规律的内在算法。现实中,人和人的出生与成长环境,原生父母认知水平,教育和社会阅历,都截然不同,这就造就了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别。而每个人都是在运用自己认知内的算法去触及问题,做出判断。这套算法,就是你看古书经典、看世事、看世界时的那双眼,经过算法这双眼,同样的事物折射到每个人的内心,就成了千差万别的婆娑世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颜值、学历、金钱和地位,而是认知内所藏的这套算法。所以,争辩或者抬杠,只能辩出相类似算法下的谬误,而不能解决不同算法得出的对错,因为双方都是对的。这样,反而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低认知对高认知的咄咄逼人,而高认知对低认知的不屑和包容。从而高认知的人更喜欢互不干涉,乃至尊重。低认知的人的算法维度非常匮乏,甚至是没有算法的,看待任何一件事都是脱口而出,颠三倒四,胡搅蛮缠,只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实际并不是他们真想胡搅蛮缠,那就是他们真实的算法,没有算法的算法。再高点的是隧道思维,眼前漆黑,但有前后,且只有前后。再高点的是小巷思维,眼前能看见天和地,但方向还是只有前后。这些人获得外界信息,只有一点需求,那就是确定性,盲目的确定性。比如炒股,“你别跟我废话,别说什么基础概念、什么大道理,不需要听也不想听,你就告诉我,现在是买还是卖就行了”。这个群体,是品质极为优良的韭菜。恰恰相反的是,认识事物越是不确定性成分高的,认知算法越复杂,也越靠近真相,因为所谓的真相,是多面体,站在不同立场和角度,真相就越多,而且每个不同的真相都是真相本身。这样的人,反而在不确定中,结合当下的条件,能做出最适合的行动方案。这是因为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需要具象,好一点的能多一些维度,而高阶的水准是见到抽象。一如,白鹭立雪,愚者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

同样,在阅读古籍经典的时候,低阶认知的人,只想得到答案,而非逻辑通路,没有白文解释的典籍根本没心思进行下去。无视经典的人更不在此论。但还是那句话,不了解古圣先贤的算法,你根本无从得知他们在说什么。那么一百个人看就有一百种《黄帝内经》,一千个人读《道德经》都发现了各自不同的惊天秘密。我们要如何获取我们老祖的那套认知算法?完全比肩几乎是不大可能的,实在是高不可攀,即便是21世纪,即便是量子力学再次诺奖的时代。但我们能顺着“现有的”人类思想成长史顺一遍,至少能豁然看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何等超然。

之所以说“现有的”人类思想成长史,是因为沉下心来理顺过哲学史的话,可以发现两个特点,一是在所谓的“轴心时代”,前期的思想高度,东西方都非常之高,然后西方开启科学思维模式,历经好长时间才又慢慢开始走上正途。东方就像阴跌的股票,中间还有向上突破新高,但至民初时代,彻底碎成一地,被我们弃若敝履。其二是轴心时代前期的思想高度,是突然迸发,还是有所传承,这在西方已经很难溯源,而东方则不然,比如道家很多思想追溯到炎黄可能不太容易撇清比附的嫌疑,但至少能在尧舜时代的许由那里嗅到味道,虽然依旧是没有过硬材料。但《周易》文本至今尤在,早于老庄是没有疑问的。如果我们从低阶往高阶破解思想发展历程,那么就以简入繁,从西方开始捋顺吧。

哲学这词,应该源自日本兰学造词运动,是不是,懒得深究,也并不重要。哲学,我理解着,大致上是说“我们欠每个事物(世界)一个说法。”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凭什么这么说。哲学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会在“存在”和“人的意识”两者之间纠缠。用近代西哲的话讲就是究竟是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一性就是客观,意识第一性就是主观。而这些问题,人类的语言是没法解释的,只能描述。而无法解释的描述,终究是苍白的,哪怕你用再严密的逻辑。对哲学下定义,是注定不可能的。不但对哲学下定义不可能,随着认知的提升,会发现,人类对任何事物下一个完备的定义,都是不可能的。

探究哲学,出现个有趣的问题,学化学,学不学化学史不重要;学物理,学不学物理史不重要。但研究哲学,则必须先捋一遍哲学史。用“哲学史”这个词,总觉得不如用“思想史”舒服。个中区别就算了,只需要打扫认知的天梯即可。

哲学起源于求知欲,为“现象”的存在找到依据——凭什么是这样?人类老祖宗的老祖宗,篝火晚会之后,蹲在大石头上,一手抠着牙,一手盘着前两天吃剩下的麻雀头骨,陷入了沉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肚子里肉咕哒哒的一团,居然能让这么小的东西活蹦乱跳,更可恶的是还能展翅高飞,太神奇了这也……人类的老祖宗面对这个活灵活现、变动不居的花花世界,其中看似互不相关、各行其道的个体,居然在共处一片天地,有机和谐且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葱葱茏茏的大地上,一岁一枯荣,每天都一样,每天皆不同,灿烂星辰,拱极星而周行不怠。为什么?凭什么?这背后的规律是什么?规律的规律是什么?所见的万物是什么构成的,构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眼前的一切,其背后是谁在操控?是个看不见的神还是根本就有种规律在支撑?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哪怕是今天,据说霍金的搭档说,我们当小屁孩的时候,平均每天要问几十个问题,这是人的天性。动物问不问,不知道,反正有的总冲着月亮叫。

注意,探寻事物运行规律是东西方思想并无区别的肇始,而结构物体的结构却是东西方思想的分野。也是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分水岭。一个是居高临下、滂沱四溃的全方位覆盖,一个是想方设法用显微镜努力看到内在粒子的具象的科学之路。

西方思想史大致能隐约摸到脉的,肇端于泰勒斯的“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这句原文如何表达,很难追溯,有心人可以探究。泰勒斯的主张,后人总结为世界的“水本源论”。然后看阿那克西曼德的主张“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后人总结为世界的“无限本源论”。然后看阿那克西美尼的物质一元论“气体是万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为火是最精纯或是稀薄化了的空气”。这被后人总结为世界的“火本源论”。据说他们三位是师生关系,并且后人认为学生都并不同意老师的主张,或推翻了老师的主张。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是阿那克西美尼的继承者赫拉克利特,其实这句名言更接近原话的表达是“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赫拉克利特说“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万物皆动、万物皆流”、“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

泰勒斯师徒三人所在的这个阶段,后来者大都认为这些主张虽然是科学的、客观的萌芽,但还比较幼稚。是不是幼稚,看看后来者认知高度就知道了。此三人晚于东方管仲,大致与老子和孔子交错同时期。


穿越星河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