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0高考全国一语文作文试写——天作之合的二要素:伯乐与千里马

2020-07-17 02:30 作者:威廉亨利布拉格  | 我要投稿

题目: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正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就管仲的故事,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我发言的主题是,天作之合的二要素:伯乐与千里马。

先贤大哲韩愈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然后一词并非是简单指顺序关系,在我看来这还包含了一种内在的因果逻辑。毕竟,历史上有太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悲剧,让“贾生才调更无伦”的结局成了“不问苍生问鬼神”。

作为被后世以“管乐”合称的千古名相,管仲无疑是一匹千里马,就连向来反感管仲“越礼”之行为的孔夫子也不得不承认,“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足以说明这位宰相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乱世能臣,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那么,他的伯乐是谁呢?

我以为,既是那个差点命丧于管仲箭下的公子小白,也是那个共同起身于卑微的好友鲍叔牙。试想倘若齐桓公如果睚眦必报,要将仇人手刃,或者鲍叔牙自居功臣之首,不愿意让齐桓公起用管仲,对他处处打压,那么刚刚经历权力更替、风雨飘摇的齐国真的可以在鲍叔牙在后期展现过的嫉恶如仇的铁腕下撑过难关吗?我以为是不可能的。正是有了齐桓公与鲍叔牙的赏识和认同,管仲才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纵观历史,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千里马虽多,但伯乐难寻的悲剧并不少见。尽管确实有人像杜甫那样因为难寻伯乐、漂泊江湖却因此看遍人间疾苦而成名的大家,但更多的仍是像垂钓的姜太公或者草堂中的卧龙一样,苦苦等着明主,却最终并没有等到。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籍籍无名,想必是眼高于顶。但是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大多数英雄豪杰在被人发掘出来前,都是籍籍无名之辈,正因为他们原本的渺小,以及被发现后所爆发出的足以燃烧照耀一段历史的能量,才会被我们后人铭记。

如果将视角切回当下,那么对于赛马场上的各位骏马,他们的“伯乐”又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全面而综合的人才选拔制度了。除去检验教育成果本身,将不同专长的人才分流,让每一匹千里马都能够物有所用,让每一个人才都可以人尽其才,正是一个成熟的选拔制度,一个成熟的“伯乐”所应该具有的特征。毕竟,遍览古籍的作用并非是为了单纯的替古人担忧“把栏杆拍遍”,而是替今人的问题寻找答案。因此,我想“管仲与齐桓公”对于我的启示,无过于人才选拔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要让更多的管仲、姜子牙和诸葛亮这样的千里马在伯乐们的发掘下,步入社会的不同岗位,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光发热,成就社会与人才之间完美的天作之合。

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大家!

后记

说实话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像这样写过一篇应试类文章了(毕竟高中已经毕业五年了),因此在看到今年全国一卷时除了作为一个历史迷的激动外,还有一丝忐忑。如果这篇作文交到我的手里,我能写成什么样子呢?于是,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开始有了想写这篇文章来抛砖引玉的冲动。终于高考结束后的10天后,我腾出了时间,顶着黑眼圈完成了拙作。由于这篇文章是我在没有像正常应试作文写作程序那样(参考我之前讲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条分缕析,而是纯粹的跟着想法去写,因此这篇文章完成后,我发现它并不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不做更改,毕竟留给自己这样可以肆意妄为写作的机会不多了。

身为(至少自我定位)化学类up主,语文水平有限,感谢各位拨冗阅读。


2020高考全国一语文作文试写——天作之合的二要素:伯乐与千里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