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30年代中国电影(1932-1937)四大考点

一、左翼电影运动
左翼电影运动指30年代在我国由党的电影小组领导拍摄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影片的电影运动。
(一)背景
30年代,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发生变化,20年代的影戏主流电影和商业片已经不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尤其是1931年的918事变发生后,国内民众反帝反封建热情高涨,呼吁电影要关注社会现实警醒民众。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也受到激发,渴望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此外新的电影技术和艺术思想也传入中国,使得电影在技术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上都具备了可能,使影片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上都发生了巨变。
(二)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31,原则提出
918事变后,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提在《最近行动纲领》中规定了左翼电影创造原则: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家的剥削、国民党的压迫、工农群众的反抗、为知识分子指出出路。由此开始了左翼电影创作。
2、发展:1932-1933,兴盛期
1932年918事变警醒了民众,一批影片出现。①1933年成立由瞿秋白领导的党的电影小组,从电影工作者构成,引入其他文艺界的优秀文艺工作者。②剧本创作的改良,引入优秀剧作家。③外国电影理论和影片的引入。夏衍郑伯奇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④在上海报刊上建立电影理论批评阵地,宣传优秀电影批判落后电影,展开电影理论介绍、探讨基地。1933年被称为中国电影年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夏衍的《狂流》蔡楚生《上海24小时》田汉的《三个摩登女性》。
3、低潮1933-1934,转入地下
1933年11月,艺华公司被捣毁,左翼电影运动转入地下,进入低潮期,国民党鼓吹“软性电影”主张,说电影不该有教化作用,只应该娱乐大众,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林,给心灵的沙发椅”。但是进步电影工作者任然没有停止探索,仍然有优秀影片的出现如《神女》和第一部意义上的有声片《桃李劫》 。
4、第二次兴盛 1935,转入国防电影
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民族危机的出现使得创作者热情进一步高涨,左翼电影运动转向国防电影。国防电影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则是指一切反帝反封建抗日题材的影片,代表有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蔡楚生《迷途的羔羊》沈西岑《十字街头》,狭义的专指反应民众抗日抗战斗争的影片,代表有费穆的《狼山喋血记》吴永刚的《壮志凌云》等。但这一时期的电影仍然因为不能直接表现抗日主题而多使用象征隐喻等表现主义手法。比如狼山喋血记中用狼隐喻日本帝国主义。

(三)创作特点
左翼电影的创作特点是写实主义,直接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关注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和内心痛苦。其创作主力主要分为两派,一为现实主义与革命主义结合,代表者有夏衍、蔡楚生,一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代表为田汉、孙瑜、阳翰笙。在此后还出现了多种创新与发展,代表有吴永刚(现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结合),沈西岑(受苏联蒙太奇影响),孙瑜(受美国好莱坞影响),蔡楚生(对影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有声电影贡献比较大的是蔡楚生、袁牧之。
二、各代表人物及其特点
(一)夏衍
夏衍是左翼电影时期著名剧作家,其作品特点体现了现实主义和革命主义结合的创作风格。
具体如下:
1、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主题,直接揭露现实黑暗,手法写实,比如《狂流》中描写了自然灾害背后的社会因素,插入了记录片素材,使人对大水的视觉感受犹如切身体会。
2、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个性化,真实可信。
3、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生活和社会面貌,揭露背后问题,比如《春蚕》中对蚕农一家的生活化的刻画,揭示了丰收变丰灾的深刻原因是地主阶级的剥削。
4、剧作形式多变,既吸收郑正秋的传统影戏制作模式,又吸收国外的剧作模式,有史诗式的《自由神》也有展现社会横断面的《压岁钱》。
5、善于运用对比和细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极其生活化。

(二)田汉
田汉是左翼电影时期的电影创作者,其20年代作品有民粹派色彩,是新知识分子电影代表。在30年代转入了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
具体如下:
1、直接选择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对社会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
2、强调勇敢的直面人生,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和色彩,用人物对理想的追求和热情来打动观众。比如《三个摩登女性》主人公们对理想的追求。
3、作品比较注重展示社会的冲突故而戏剧性强。
4、创作通常比较即兴,因此注重情节的完整,不注重结构的严谨。

(三)孙瑜
孙瑜是左翼电影时期革命系那是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代表之一,因为其曾到美国学习电影,故受好莱坞影响较深,也是30年代中国电影探索中受两种文化影响的代表。他在20年代拍摄过商业电影武侠片。进入三十年代以后出现两次转型。1932年开始转向革命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但是比较含蓄,到1933年的小玩意以后,开始直接呼吁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但在1935年国防电影出现以后,他却又转向了拍摄比较含蓄的自然主义的影片《到自然去》。也是其隐喻的表现抗日主题的一种手法。
特点如下:
1、选择反帝反封建主题,主要以工人阶级和青年男女为主要表现对象。比如《野草闲花》讲大少爷对穷苦女孩的爱情故事。
2、作品求善求美,但是不求真,对现实问题的反映比较含蓄,非揭露性,注重影片的美感,构图,画面用光等,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思想。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大路》中工人们灵魂从遗体上站起来的表达方式,比如国防电影出现以后他转向了寓言式的创作《到自然去》。
3、受好莱坞影响较深,是中国第一个把好莱坞的剪切,叙事技巧运用到中国电影中来的人。比如联华公司的第一部影片《故都春梦》中对分镜头的探索。
4、其作品虽然关注底层人物,但是由于对其的生活观察体验不够,因而显得热情有余深层不足。

(四)阳翰笙
阳翰笙是左翼电影时期的创作主力,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代表,其特点如下:
1、选取反帝反封建题材,多表现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冲突。
2、强调作品的戏剧化的严谨结构和情节的完整。
3、不通过人物之口直接抒发革命情怀,而是力求寓革命情怀于人物塑造之中,相对比较含蓄自然。
4、人物塑造比较个性鲜明,用人物和情节进展表现主题。
5、不擅长细腻生动,善于将矛盾冲突转化为政治话语。
(五)吴永刚
吴永刚是左翼电影时期将民族文化很好的融入电影风格中的代表,创作风格细腻生动,深沉,代表作有《神女》《阮玲玉》,具体如下:
1、关注弱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来描写刻画人物,被称为是“灵魂的写实主义”,也是20年代“冷隽型”的延续。
2、风格委婉含蓄,注重银幕的美感和叙述的诗化。
3、注重人物和环境的结合以及真实感,反对片面追求人物和环境造型的形式美。
4、有一定戏剧化的运用,尝试做了一些不完整空间的交待、光影、构图来为戏剧化服务,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5、体现出了一种浓浓的民族风格。一方面体现在淡化外部矛盾的冲突,用细节的平淡来展示波澜——“力求在生活的潜流中展现时代的波澜”。一方面体现在追求再现和抒情的统一,把真实朴素和蒙太奇的再现表现和叙事功能统一起来,创造出来一种超越叙事本身的韵味。

(六)沈西岑
沈西岑是左翼电影时期重要创作人物之一,善用蒙太奇,将较多的蒙太奇的对比隐喻象征表现手法运用到创作中来的人,具体如下:
1、作品关注现实,敢于直接披露现实的黑暗和剥削,关心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揭露性强。比如处女作《女性的呐喊》中对帝国主义对女工的剥削的表现。
2、善于使用蒙太奇的隐喻对比等表现手法丰富电影艺术表现力。比如《女性的呐喊》中用鸡啄米的镜头接上女工吃饭的镜头暗示其非人遭遇,《上海24小时》中用资本家和工人一天生活的对比等。
3、风格在后期由前期的激越直白转向深沉含蓄,比如《乡愁》中瞎眼老母亲对战乱的回想。
4、将苏联的蒙太奇理论与好莱坞的叙述技巧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影片风格明快,节奏流畅,比如其最出色影片《十字街头》。
5、善于在诙谐轻松的影片氛围中表现严肃的主题,将社会黑暗现实与轻喜剧的风格结合起来。比如《十字街头》中对知识分子青年的刻画和对其趣味矛盾的描写。
(七)蔡楚生
蔡楚生是左翼电影时期创作者之一,是革命现实主义的代表,是对影戏主流电影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为有声电影做出过贡献的电影人。其早期创作带有小资产阶级色彩,后期转入左翼电影的拍摄,风格结构完整、通俗易通、故事性强并加入国防电影的创作。在战时拍摄了《孤岛天堂》,战后转入了史诗化创作《八千里路云和月》。其左翼时期特点为:
1、继承传统影戏主流风格,注重影片的戏剧化风格,讲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讲究故事的趣味性,幽默通俗诙谐,易于观众接受。
2、善于运用对比等蒙太奇手段来揭露现实的黑暗,比如《都会的早晨》中对于工人、资本家兄弟的对比。
3、注重在时空结构的处理上更加具有节奏感和跌宕起伏。
4、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写流浪儿童的《迷途的羔羊》。
5、对有声电影做出了贡献拍摄了配音片《渔光曲》,运用了原创配乐,音乐盒叙述很好的结合到一起。

(八)袁牧之
左翼电影时期创作人物,对有声电影的贡献比较大,拍摄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桃李劫》,将声音、环境音响与影片的叙事表现手法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丰富的影片的表现力,探索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可能。其作品《马路天使》是中国30年代电影的集大成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有“千面人”之称,其特点如下:
1、关注都市人的生活,从对都市生活的观察和展现中体现社会和文化的问题,对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的社会根源做出思考探讨和评价。
2、注重用声画结合的方式来拓展电影的展现空间,探索在声音上的多种的电影表现手段,比如对环境音响的运用,在再现的基础上也加入了带有作者主观意识的表现手法,体现一种时代气氛和情绪氛围。
3、在《都市风光》中运用了原创音乐,是对音乐表现手法的新尝试,使音乐盒影片的联系更紧密了并参与了叙事。
4、在《马路天使》中,对于音乐的运用已经臻于成熟,对白、声音、环境音响、音乐的结合多层次表现,不仅是真实再现,也烘托气氛,还帮助展现人物情绪,比如同一首歌曲在人物不同心境的时候出现,体现了不同的表现力。
三、30年代有声电影
30年代是中国地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时期是1929-1936年。
1、第一时期1929-1932年
有声电影最初尝试,主要受商业导向,以音乐演唱为核心,声画没有结合。
1927年孙瑜的《野草闲花》中第一次使用了一段配曲《寻兄词》,是第一次尝试。
1932年出现了第一部蜡盘配唱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联华公司,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片,但其实其并没有将声音与电影表现力结合起来,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
1933年《歌场春色》,为片边光学声带配音。
2、第二阶段1933年
配乐歌唱为主,无有声对白,但有明显进步和发展。
《春蚕》在其中声音只是作为背景乐出现。
《渔光曲》声音开始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手段进行使用,和情节相联系。
《大路》声音开始推动情节发展;表达影片和人物的情感。
《乡愁》声音做为蒙太奇参与叙事,在声音的运用上已经比较成熟了。
3、第三阶段1934-1936
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
1934年袁牧之的《桃李劫》,开始使用环境音响、声音、对白、音乐的结合,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
《都市风光》首次尝试了原创音乐,使得音乐和电影的结合更为紧密。
《马路天使》则充分的运用的是有的表现力烘托影片氛围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是有声电影创作的最高峰。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歌曲,不仅服务于电影表现手法,增强电影叙事性和情感表达。如渔光曲中“渔光曲”,《马路天使》中“天涯歌女”。还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表意功能,被人民大众所广泛传唱。例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们都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时代精神和音乐美感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四、30年代电影总结(评价)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在电影艺术表现手法、风格上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最大的成就是开创了中国电影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为展示战后电影的革命写实主义打下了基础,培育了创作队伍和创作力量。实现了由无声片向有声片的过渡,丰富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表现手法。
但是3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繁荣中也有不足。这一方面体现在当时社会经济技术的制约使得创作家们没法大展拳脚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电影创作和时代社会之间的联系上。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固然造就一批优秀的作品,但其过于强调写革命写反帝国主义的主题,反而使得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时代的真实性,过于反应尖锐的矛盾冲突,带有明显的功力主义,缺乏生活化的展示。尤其是这种理念与当时好莱坞的叙事技巧(当时好莱坞处于类型片时期,强调叙事情节和戏剧性冲突)结合起来以后,更是强化了这种观念,对中国电影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长期的影响。
30年代电影繁荣的原因,有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推动,外国理论引介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电影工作者们那种火热的创作激情和主观学习的能动性的推进,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对电影的研究、学习、探索和实践中。即便是遭到挫败和打击也不停止自己探索的脚步,比如沈西岑就因为对电影工作的废寝忘食的致力而于36岁病逝。正是这些电影工作者们炽热的创作激情与严肃的创作态度,促进了30年代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电影史上写就了精彩的一笔,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