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中国,中美战略缓和也没能阻止拜登把供应链“去风险”
美国总统拜登周一在华盛顿召开了供应链弹性委员会成立大会。据白宫说,拜登宣布了30项新行动,“以加强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供应链”。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刺激国内基本药物的生产,并减少对医疗产品“高风险外国供应”的依赖。这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拿“供应链去风险”来制造话题了,稀土问题、集成电路问题等,都有过这样的一番操作。
在这个世界上,美国基本不会有买不到的东西。拜登这次所提出的药品,虽然有很大一部分要靠中国来供应,但是,中国绝不会在如此重要的民生物资上对美国搞禁运。
目前中国实施对外出口限制的少数稀有金属,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比如镓和锗出口限制令。中国主要是担心其他国家会用这两种稀有金属来研制导弹和其他军用电子设备,对中国造成威胁。如果其他国家为民事或者科研用途进口这两种材料,中国还是愿意批准出口的。
美国之所以提出供应链弹性的话题,主要还是出于一种霸权主义的思维。一方面要削减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当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夺取战略优势,方便对中国实施全方面的打击。
如果美国不需要依靠中国来提供某些战略物资了,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至于其他国家会不会因此而遭受什么损失,美国是不会在意的。
特别是像药品这样的关键性民生物资,如果中国被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而美国又具备供应能力,那不就成了获得高额利润的好机会吗?
美国一旦掌握了某种重要物资的主要生产能力,甚至都不需要形成垄断,就会用它来作为武器打击其他国家。我们所熟悉的集成电路和航空航天产品就是典型的例子。美国还经常用粮食问题作为武器,来打击一些听话的国家。
现在中国在很多供应链环节上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占有了主要的供应商地位。美国一方面积极在国内重新建立生产能力,一方面采取了不正当竞争手段,试图用产业转移等方式,把中国从供应链当中踢出去。虽然这样的举措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却让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陷入了担忧。连欧洲这样的经济共同体都开始考虑供应链安全的问题了。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供应链的小圈子化是在给全球化开倒车。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体量都不大,因为各自的资源、人口、地理位置、气候和发展历史,能把几个甚至是一个产业做好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
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业,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通过全球合作提高全人类的生产效率。这比每个国家都去追求大而全或者小而全,要有利得多。中国如果不是遭到美国的制裁威胁,也不需要在每一个产业环节上都追求国产化。包括中国和欧洲,如此高度重视供应链国产化问题,完全是被美国逼迫和搅乱的,毕竟国家安全比经济效率要重要得多。
美国搞供应链国产化能不能取得成功呢?前景并不乐观。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的产业是非常强大的,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甚至轻纺工业在美国都有很强的基础。
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除了极少数高端制造业之外,美国的供应链已经基本上外迁了。这并不是因为美国遭到了什么军事打击,而是统治美国的资本财团,对于利润率不够高的产业都看不上眼,不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
也就是说美国的供应链是被自己赶出去的。要想把他们请回来,就必须拿出优惠的贷款条件和产业政策,并且从头开始培养新一代的产业工人。这完全不符合资本集团的利益。
实际上在特朗普政府后期就已经高度重视产业回归了,如今拜登执政已经第3年,美国的产业链回归也没有看出什么成效。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估计拜登的供应链弹性大会很难取得实际的成效,也就是空喊几句口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