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车灯的传统意义,智己L7 智能车语带领车灯走进智能新时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驱动,智能化已经成为了当下汽车的标配;当然,这不仅仅是指车内的智能语音交互等相关功能,非智能化的功能车灯时代同样面临着更替。功能车灯时代,从煤油灯到如今的激光大灯,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车灯的功能始终停留在简单的照明。而智能化时代则完全不同了,车灯被赋予了展现丰富个性化、拓展无限场景交互的潜能,简单照明的车灯显然已经跟不上汽车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和需求之下,智能车语系统的出现就显得恰到好处了。智己L7智能车语,让车灯成为用户自由与外界沟通的一种“媒介”,通过革新的智能车灯技术,并打通底层各个功能之间的界线,让愉悦的场景式智能交互体验,一触即达。

颠覆与革新,智己L7 智能车语开启车灯新时代
功能车灯时代在汽车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不小的地位,想要颠覆并革新,自然少不了前沿灯光技术的加持。智己L7搭载的DLP、ISC模块由智己汽车与华域视觉联合开发,其中华域视觉是上汽旗下最顶尖的车灯制造企业,其拥有行业内首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服务对象包括宝马、奥迪、凯迪拉克、特斯拉等国际豪华品牌;而为华域视觉提供服务的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TI德州仪器(以下简称TI),以超高算力与前瞻理念为智能车语系统打造坚实架构基础。从合作企业就可以看出,智己L7 智能车语开启车灯新时代并非是无稽之谈,DLP、ISC等革新的智能化车灯技术成为了它的有力支撑。

当然,前沿的灯光技术需要的还是强大的硬件基础。在硬件方面,智己L7搭载的DLP数字投影大灯具备260万像素的投影分辨率,集成DMD数字微型晶片以及3 TOPS算力的AI视觉芯片,能够以高亮度、高精度投射图案信息,为行车安全与人车沟通带来全新选择。

这其中的260万个可独立控制的微米级微反射镜,可实现精准控制,光束的传播路径和亮度范围随着微反射镜的角度变化而变化,赋能ADB系统,提供更灵活精准的照明控制。而TI的DMD数字微型晶片为DLP带来了微秒级的响应速度,使其能在瞬间通过关闭或者降低对应的微镜亮度,避免眩光对其他驾驶员的影响;或者通过照亮行人,给驾驶员和智能驾驶更充足的响应时间。这一点主要在夜间行车时能够带给车主们无比“幸福”的感觉,不管是对于对方来车、行人的安全,还是对于车主自己来说,这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另外,ISC智能交互尾灯同样不容小觑。智己L7全球首次搭载TI德州仪器汽车级48通道 LED驱动器TLC6C5748-Q1,通过高集成度的独立LED像素点控制, 能够轻松驱动全车前后共5000+颗LED单元,显示丰富的图形与动画效果。同时,由于采用了LED直接驱动方案,其极大降低了ISC模组的功耗水平,从侧面为更长续航保驾护航。从显示效果上来说,全车5000颗独立LED可实现255级亮度独立调节,双色控制,呈现层次感丰富的动态灯光效果;这在同品类中完全可以排在首位了,如果大家没有概念的话,我们可以比较来看,高合HiPh X的LED数量也就是1716颗,而这里是5000颗;从辨识度上来说,30000nits超高亮度可以实现全天候、多场景的图像显示,即使白天,依旧清晰可见。

智能车语系统拥有独立的Linux架构操作系统,以及独立的TI系统级芯片,为高清图像处理提供了智能化架构与强大算力支持。智能车语系统底层采用Linux操作系统,更清晰的系统逻辑带来更稳定的功能表现,以及更丰富的拓展潜能。智己L7智能车语系统共包含超200个处理芯片,其中主处理器为常作为车机系统中央CPU的TI系统级芯片,为智能灯语系统带来了强大算力加持。

是车灯也是“外交”,智己L7智能车语让车灯会“说话”
时代在变化,技术在不断推进,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在改变。从非智能时代的产品功能定义产品使用场景,到如今智能化时代的用场景去进行系统化功能设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知到用户体验的意义。对于车灯来说同样是如此,车灯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传递信息,车灯被赋予的“外交”意义,意味着汽车与场景的交互模式发生了改变。

当行驶过程中遇到行人时,只需要开启行人礼让模式,智能车语系统可通过DLP向前方地面投出两排交互的箭头。车头的ISC也将展示动态的行人标识以示友好。同时,车尾的ISC也会同步显示“小人过马路”的动效,告知后方车辆“我正在礼让行人,请稍作等候”。

而当行人正在通行时,智能车语系统会与智驾的感知系统协作,实时监测后方来车。如果有车辆正在靠近,地面的DLP投影两侧会出现闪烁的禁行标识,ISC会呈现黄色并闪烁,以此来警示行人,防止“鬼探头”事故的发生。

行人通过后,车主还可以通过ISC智能交互尾灯向后车“点赞”,营造优雅的、友好的交通氛围。另外,行人礼让模式还将结合智能驾驶,实现全自动开启,完成车辆自动停止、礼让与警示功能。

更值得一提的是, 智能车语系统在未来还将结合智能驾驶,配备低速行驶轨迹投射功能。当用户召唤车辆或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车辆将低速自动驶出,并在前方投射行驶轨迹光效,让用户与周边行人知晓车辆的行驶路径,更友好,更安全。全新时代下, 智能车语系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时代驱动下的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文明的交通礼仪,不仅能够为交通参与者带来愉悦心境,更能构筑智能化时代下更加健康有序的交通环境。智己汽车的理念,正是将智能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

在行车便利性和安全性方面,智能车语系统结合导航信息,能够实现车道级的导航引导。在夜间需要专注驾驶时,通过在路面投射指向的箭头,用户的目光无需离开路面即可轻松获取指引信息,降低用户的驾驶疲劳度,提升夜间驾驶时通过复杂路口的安全性。

当车辆处于智驾状态即将主动变道时,智能车语系统会提前向前方投出一条变道光毯。能够有效示意车辆行进路线,让用户与隔壁车道的车辆更清晰地知晓车辆接下来的行驶动向。另外, 通过整车感知系统,还可以自动识别前方车道收窄,DLP可投射与车同宽的光毯,帮助用户及时发现风险,更好地判断前方的可通过性。

在光线较差的夜间场景中,当车辆快速行驶在人车混杂或是分岔口较多的道路上时,红外摄像头可自动识别行人和电动车,同时智能车语系统也会及时通过DLP投射光束来定位行人、电动车的位置,并在前方地面上投射行人图标,做出警示动作,提醒用户注意。

当车辆高速行驶中,如与前车跟车距离过近,一旦时间超过3-5秒,智能车语系统就会向前方路面投影出雷达纹,温馨提醒用户注意保持车距。根据不同驾驶者的驾驶习惯,会有两档灵敏度的选择;其次车距判断可随着车速变化而变化的,既保证了安全,又不会频繁打扰到用户。可见,智能车语系统的出现,对于夜间行车的辅助意义十分关键,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驾驶便利性,同时也更好的保障了出行安全。

当然,除了对外界的场景交互之外,智能车语系统同样重视个人情感交互场景。在个性化体验方面,除了可以自由选择匠、影、镜三款艺术纹理皮肤之外,还可以将用户实时绘制的图像投射在车辆前方,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场景式“绘画”体验;如果想要打造专属的场景式灯光秀,用户还可以将视频素材导入智能车语系统并以高清分辨率投影,加上对于音效、ISC的定制,带来独特的仪式感。

日常使用场景下,当感知用户靠近时,智能车语系统会提前打开DLP+ISC投射/显示欢迎动效,为出行赋予独特的仪式感。针对喜欢宠物的用户,智能车语系统推出了暖心宠物迎宾模式。用户在上车之前就能从小猫、小狗的动画中获得“治愈能量”,以更好心情开启全新旅程。

当用户走向车辆,车语系统会在ISC上显示出车辆的当前电量,做到让用户心里有数。在车辆充电时,智能车语系统会在ISC灯组上表明车辆正处于充电状态,并以直观图像展现电量状态,方便用户在车外了解充电过程。即使是把握充电情况,依然是用一种优雅的方式传递给用户。
场景仍将不断扩展,多元用户共创发掘无限潜能
智能车语系统支持深度OTA升级与用户共创,可随版本迭代增加更丰富的场景与功能设计,打造出更独特的个性化灯光交互体验,让每一分细腻情感都能得到尽数表达。做到千人千面的同时,也能让用车体验就像手机升级系统一样“常用常新”,时刻刷新用户体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基于阿里云的强势赋能以及上汽SOA原子化架构的独特优势,智己L7实现了全域深度OTA。

同时智能车语系统还搭载了TI系统级芯片以及独立的操作系统,以此为基础能够实现智能化的OTA。从理论上讲,只要持续更新的脚步不停,智能车语系统的应用场景就能实现无限扩展。不断探索新场景和新功能,通过OTA的方式更新到车端,带给用户“越用越强大,越用越智能”的场景化交互体验。除了出厂预设的导航Icon以及ISC的艺术纹理皮肤、个性化迎宾之外,还将不断地在云端更新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Icon、皮肤、灯效,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将它们下载到车端,随喜好自由切换。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整车SOA架构,智能车语系统在设计功能时定义了标准接口,以跨域融合的方式让灯光更加智能。用户不仅可以共创新的功能,还可以深度参与到灯光样式的创作中,如同玩乐高积木一样组合重构出各种新玩法、新功能。同时,创作成果可分享到社区与他人共享,在享受创作乐趣的同时,也拓展了灯光样式的选择空间。

另外,用户可以通过IMOS或手机APP,以自编辑车语、自定义Icon等形式深度参与到共创当中,共创内容除了可供自己使用之外,还能够与社区联通、分享,供其他用户下载使用,真正实现灯光交互的千人千面。而且,智能车语系统未来还将会开放更多共创端口,用户将可以实现对DLP、ISC模块进行更细分、更精确的功能控制,发掘智能车语系统无限的智慧潜能。
写在最后
通过对智己L7 智能车语的了解,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下车灯的另一重意义和潜力。智能车语系统凭借跨时代的革新技术为车灯赋予了社交属性,将灯光交互从车内拓展到车外。既能够照顾到自我的情感,又能够兼顾到他人的安全。随着智能车语系统的出现,车灯也将正式迈入无界交互、跨域融合的智能车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