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野狐禅】第二期 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理论和作品形式(文学理论与文化理...

什克洛夫斯基《词的再生》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开始。他在1930年公开放弃形式主义,转向历史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也标志着这一学派的解体。
不论组织上和思想上,什克洛夫斯基都是形式主义当之无愧的领袖。
陌生化和文学语言(文学和日常的区别)
陌生化(又译作反常化、奇特化、尖锐化等),这种创新意识成为后来“先锋派”秉持的核心观念。
自动化:丧失对生活的感受能力。生活一开始是充满新奇的,但人们习以为常之后便沉入无意识。
陌生化:刻意摆脱日常感受的庸常,重新唤起对生活的新奇感受,进而获得审美愉悦。
诗歌语言使语词变得突出,注重表达本身,而非表达的所指。人们欣赏诗歌时,不是越过语词指向他物,而是关注语词本身的特点。
在文学史上,一旦反常的东西普遍化、标准化,它们也会成为表达差异的背景,因此需要新的陌生化,这构成文学史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力。
文学自主性和形式
内容形式的二分法
内容:来自外部文化的资源
形式:文学加工材料的方法
出于对文学独立性的思考,什克洛夫斯基要把内容剔除出去,形式才是文学应该研究的东西。
形式不是相对于内容存在的,而是相对于文学自身的其他模式而存在的。(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价值的旧形式)
形式是作品还是类型模式
形式的两义混用:作品内部语言形式;文学类型的共同模式。
内容的两义混用:作品内部形象和故事;不属于文学的,来自于外部的文化。
作品是自足的,是文学研究的内在根据,不指向他物,而是指向自身,突出自身的内在价值。
降格的作品:
1.形式是文学模式,是文学史诸类型流派的演替,作品只是形式的例子。
2.作品是应用了某种文学手法的产品,研究文学就是研究手法。“作品是纯形式”指的是“作品是应用了某种普遍手法的案例”。
3.陌生化是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最具特色的普遍手法。具体作品只是这个本质的表象。
作品与作者:
被什克洛夫斯基批评的社会心理派,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作者中心论”,把作品视为社会要素和心理要素的表现。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作品有自己的独立性,不能挖出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就硬往上比附。研究应该从作品出发,一切以作品为准,作者的其他材料只能参考。
图示总结



什克洛夫斯基的脑回路闭环:文学的核心特征就是和一般文化的不同点,就是使读者觉得陌生、不同于日常生活(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有更大区别,所以比散文更加高级)。
案:
文学性(独特性)→排除共有的内容、来自外部的材料(独立性)→研究语言形式/文学手法(诗歌语言最独特/最文学)→与众不同的/反庸常的即文学的(陌生化是文学的普遍手法)→文学的与众不同就在于这种与众不同的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