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与合欢花——宝钗海棠诗解析续篇
前篇:宝钗海棠诗全解及与冷香丸、蘅芜苑的关系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354461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上篇分析宝钗的海棠诗时,正好聊到了合欢花与宝钗的关系。我认为蘅芜苑的“蘅芷清芬”题匾中“清芬”两个字,真正的含义是引自韩琦《咏合欢花》诗的“清芬踰众芳”这一句,暗指这是来自合欢花的“清芬”香气。合欢花具有“夜合”、“野合”的含义,既影射了静妃与男人偷情之事,又影射了宝钗所代表的满清人擅长于“良骑夜合”或“良骑野合”。所以实际上,宝钗的代表花既是牡丹也是合欢,后者的含义更为丰富。合欢花也是破解宝钗的复杂影射含义的关键,是勾连宝钗身上的种种复杂含义的核心。

上篇限于篇幅,没法把这个问题展开来说。本篇我就详细地把这个说清楚,相信大家看完我下面的分析,就会完全明白了。
我们先来证明,作者是否真的就是这样设计的?--毕竟,上面说的“清芬”这个词,太过普通了,未必就是引韩琦的那句诗,未必就是指合欢花的清香。书中还有其它证据吗?
当然是有的。这个证据,就隐藏在宝钗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画面--宝钗扑蝶这段情节之中!
宝钗扑蝶,出现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面,是与黛玉葬花情节穿插在一起写的。从作者起的这个回目也能看出,两个情节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而我们又已经知道,黛玉葬花的情节设计是有出处的。是出自戴复古的《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这首词。这首词说的是戴复古本来家有娇妻,却在出外游历时又娶了另一个妻子。结果过了两三年后,戴复古思家心切,把这第二个妻子抛弃了。这个女子不久之后就伤心自尽而死。多年之后戴复古重游故地,写了这首词来纪念她。
那么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我们现在也已经很清楚。其实就是影射陈之遴置徐灿于不顾,因贪恋功名美色而与静妃偷情的这个事情。
既然黛玉葬花的背后有故事,那么宝钗扑蝶的背后是否也有呢?同样是有的!而且同样是引用了古人的诗词。所引用的是唐朝唐彦谦写的一组诗《无题十首》。这十首诗,叙述了一个连续的故事,描写的是女主人翁与某男人怎样相互勾引上,怎样共度春宵,后来又怎样分别,女子怎样思念对方等等。这个情节跟静妃的故事就是大体相似。下面,我从影射静妃与陈之遴的情事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作者引这组诗的影射含义:
无题十首
其一
细草铺茵绿满堤,燕飞晴日正迟迟。
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
开始就点明整个故事开始的季节背景,正是春光灿烂,绿草如茵花如锦的时节。而书中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情节的季节背景,与此完全一致,也是时值春夏之交的芒种,“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桃羞杏让,燕妒莺惭”。
“燕飞晴日正迟迟”--黛玉在这天刚好就是“迟”了起床了。黛玉刚起床,宝玉这只“燕子”就进门来了。这是对应戴复古、唐彦谦两个故事中的男人离开第二个女人,回到原配妻子的身边。所以黛玉就说了那句“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这句也在呼应徐灿的一句词“晶帘婉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在现实中,陈之遴离开静妃之日,便是全家被流放尚阳堡之时。所以后面黛玉的《葬花吟》就悲叹“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那么被离开的宝钗,只得自去“寻芳”了,于是引出了扑蝶的事件。注意最后一句里的“东风”,在《红楼梦》中,同样也用“东风”来象征宝钗的。
如宝钗的《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的《唐多令》也悲叹“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黛玉的花签诗也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还有探春的灯谜诗“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包括宝玉的《怡红快绿》诗“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等等。
所以陈之遴勾搭上了静妃,就是“折得东风第一枝”。
其二
锦筝银甲响鹍弦,勾引春声上绮筵。
醉倚阑干花下月,犀梳斜亸鬓云边。
第一首描写春天,已经暗示了故事中的男人女人在春天里春心荡漾,很可能在“寻芳陌上”的时候已经对对方心猿意马了。
这第二首就是描写女方怎样把男人勾引上的具体情形。在某次“锦筝银甲响鹍弦”的筵席上,“勾引春声上绮筵”,把男人勾引上了。第三、四句,有杨玉环贵妃醉酒的意味,女子借酒醉卖弄风情,引得男人把持不住。
在书中,宝钗勾引宝玉的情节,是在前一天的晚上宝钗跑到宝玉的怡红院,把黛玉关在门外。黛玉在门外遥遥听得两人说笑之声,气得无比伤心。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宝玉和宝钗到底在怡红院中是怎么说笑玩乐的,只从丫鬟的厌烦的心理活动去写,从黛玉这个第三者听到的热闹声响去写,让读者自行想象里面的热闹情形,自行想象宝钗怎么去勾引宝玉,是很高明的手法。
非常有意思的是,陈之遴自己也是有诗描写了同样的这个情节!而且他还特意把这首诗编在了他《浮云集》中《七言古诗》篇的第一首。这首诗名为《高粱篇》。“高粱”,是指京城西郊的“高梁桥”,但我认为这个题目应该暗含黄粱美梦的意思,陈之遴是把自己前半生的富贵荣华比作黄粱一梦。我们来看这首诗里面相关的几句:
高梁桥下春波绿,朱城叆叆衔朝旭。
……
此日莺花娇紫陌,此时弦管满皇州。
……
乱抛金弹垂杨外,列坐琼筵绿水周。
……
呼酒狂挥换赋金,蘋香花雾满高吟。
君王已叹凌云气,乐府争传郢雪音。
别有伤心春草碧,彩笔红颜两相惜。
陈之遴写的是自己成为顺治的宠臣,春风得意。这天随皇帝经过高梁桥出西郊踏春,春日正好,“此日莺花娇紫陌”。随后列坐在皇帝的筵席,筵中“此时弦管满皇州”。他饮酒作诗(或者是行令),文采令皇帝也为之赞叹,令宫中乐府也争相传颂。正是这时,他跟静妃这个“别有伤心”之人,两人“彩笔红颜两相惜”,才子佳人对上眼了。“春草碧”,用的同样是《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意。
陈之遴的这段描写,相信跟唐彦谦的诗不会是巧合,应该是特意呼应的。当时的情形也或许真的就是如此。
大家再重点注意陈之遴诗的“乱抛金弹垂杨外”这句。“乱抛金弹”是一个典故,说的正是我上文说过的汉武帝佞臣韩嫣韩王孙!韩嫣因为太阔气了,他弹弓的弹丸,都是用金子做的。弹出之后也不回收,到处乱抛,后面往往跟着一大堆人去捡。
大家瞧瞧,陈之遴竟然也把自己比作韩嫣,跟我推断的《红楼梦》中的关于“王孙”的影射完全一致。而且,貌似他对自比韩嫣这种佞臣没什么心理负担,并不觉得很羞耻。我非常怀疑他跟顺治之间,同样有汉武帝与韩嫣的这种皇帝与男宠的关系。因为《红楼梦》里面的宝玉,就正是这样的人!宝玉和秦钟,宝玉和琪官,都是这种关系。
所以陈之遴才老是拿班姬咏纨扇的典故来自比。他的《浮云集》的开篇第一首,是《并蒂樱桃赋》,赋的序言中,说的正是班姬失宠,却还被汉成帝命令为之作并蒂樱桃赋的故事。跟徐灿《拙政园诗集》的第一、二首也是咏班姬的诗题材一致。
其三
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
吹罢玉箫春似海,一双彩凤忽飞来。
这首就很直白了,两人对上眼后,就共度春宵了嘛。诗中用了巫山神女、萧史弄玉两个典故,说的也都是地位高的女子委身于地位低的男子。“锦帐芙蓉向夜开”,就是对应甄士隐所说的“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其四
春江新水促归航,惜别花前酒漫觞。
倒尽银瓶浑不醉,却怜和泪入愁肠。
这是说到两人的分别了。“春江新水促归航”,跟戴复古的“兰皋新涨绿溶溶”的意境含义完全一致。
对应于二十七回的情节,宝钗跟宝玉,或者宝钗跟探春,也是没能呆在一起的,要被分开。先是宝钗去找黛玉时看见宝玉先一步进了潇湘馆,宝钗自思“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顺便吐槽一下,宝钗居然知道要避嫌离开,这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要知道宝钗经常都是在宝黛二人最浓情蜜意的时候撞进去的。例如宝玉给黛玉讲“黛子山林子洞”的故事,两人嬉笑打闹,情意正浓,宝钗就恰好撞了进来;宝玉给黛玉喝合欢酒,宝钗就过来分了一杯来喝,等等。
接着情节继续发展,“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仙鹤”。本来两人是单独在一起的,正在这时,“黛玉来了,三个一同站着说话儿”。
大家瞧瞧,很意味深长吧?
然后,宝玉再过来,把探春单独拉到一边说话去了,一说说了很长时间。这时候黛玉自己应该跑去葬花了,剩了宝钗独自一个人。所以她不由得略带酸意地对宝玉和探春说:“说完了,来罢。显见的是哥哥妹妹了,丢下别人,且说梯己去。我们听一句儿就使不得了!”
宝玉这时候就是顺治,宝玉把探春从宝钗身边拉开,就是顺治把陈之遴流放去东北,让陈之遴与静妃的分开。所以大家看这里的情节设计,非常复杂,需要同时兼顾戴复古的词以及唐彦谦的诗来编排。
其五
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青鸾信渺漫。
情似蓝桥桥下水,年来流恨几时干。
其六
漏滴铜龙夜已深,柳梢斜月弄疏阴。
满园芳草年年恨,剔尽灯花夜夜心。
这两首,是描写女子与男人分别后,如何伤心孤独寂寞。“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青鸾信渺漫”,对应陈之遴的《高粱篇》中也有“不见当时堕珥人,难逢前度援琴客”。
“情似蓝桥桥下水,年来流恨几时干”,《高粱篇》中也有“惟有溶溶桥下水,年年流送御沟春”。两人的这两句,真是非常相似,显然陈之遴是在有意识地呼应唐彦谦的诗。
“堕珥”这个典故,是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故事是说,齐威王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能喝多少?淳于髡说,得看情形,……如果是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
那么我上一篇不是分析,宝钗海棠诗的第一二句,引用的是屠隆与某王爷家眷“男女杂坐,绝缨灭烛之语,喧传都下”的风流事迹吗?这书里书外的影射都对上了。
书中宝玉生日那天,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宝玉和众姐妹喝酒行令的情景,完全就是淳于髡所说的那种热闹场景的写照。众人也是相邀成对玩射覆猜拳,“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这天的喝酒一直喝到晚上半夜三更,众人不醉无归,这就是没有时间的限制。
还有大家留意书中这句:“平儿袭人也作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得腕上的镯子响”。平儿不就曾有丢失了“虾须镯”的事件吗?另外秦可卿也曾有“遗簪”的事件,只是后来给删掉了。
所以陈之遴说的“堕珥人”就是指静妃。下句的“援琴客”,是用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典故,也是地位高的卓文君倒追地位低的司马相如。所以“援琴客”就是陈之遴,两人是再难相逢了。
其七
夜合庭前花正开,轻罗小扇为谁裁。
多情惊起双蝴蝶,飞入巫山梦里来。
好了,这首就是我要说的重点。诗中说,夏夜庭前夜合花开放正浓,女主人轻摇小扇,思念着那个男人,不料惊起了一双蝴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天晚上她或许就梦到了那个男人,两人或许还在梦中云雨一度。作者这首诗里起首就用了夜合花的意象,用来比兴男女共赴巫山这个意思。
对应书中,就是宝钗扑蝶的这个经典的画面:
(宝钗)想毕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同样有扇子,同样有一双蝴蝶。所以宝钗就是“夜合庭前花正开”的这朵“夜合花”!
这一双蝴蝶飞着飞着,“飞入巫山梦里来”了。而书中的蝴蝶,是将宝钗引到了滴翠亭,听到了小红与贾芸手帕传情的秘事。所以“巫山梦”,对应的是小红贾芸的事件。我们先接着看《其八》。
其八
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
柔丝漫折长亭柳,绾得同心欲寄将。
诗中有“亭”有“柳”,刚好对应书中四周有柳树的滴翠亭。“绾得同心欲寄将”,也是对应小红与贾芸手帕传情的事件。
这里要解释一下,本来是以宝钗为主角的,是影射静妃勾引陈之遴。为何作者要穿插进小红与贾芸的事件呢?这是因为,宝钗并不仅仅影射静妃,她还影射孝庄!小红与贾芸之事,是影射孝庄与洪承畴之事,其实这才是作者要影射的终极之秘(但小红并非影射孝庄)。相关的详细分析我以后再写,这里只简单解析一下。
故此,大家来看关于小红的情节:
(小红)正闷闷的,忽然听见老嬷嬷说起贾芸来,不觉心中一动,便闷闷的回至房中,睡在床上暗暗盘算,翻来掉去,正没个抓寻。忽听窗外低低的叫道:“红玉,你的手帕子我拾在这里呢。”红玉听了忙走出来看,不是别人,正是贾芸。红玉不觉的粉面含羞,问道:“二爷在那里拾着的?”贾芸笑道:“你过来,我告诉你。”一面说,一面就上来拉他。那红玉急回身一跑,却被门槛绊倒。要知端的,下回分解。
接着下一回:
话说红玉心神恍惚,情思缠绵,忽朦胧睡去,遇见贾芸要拉他,却回身一跑,被门槛绊了一跤,唬醒过来,方知是梦。
小红梦中与贾芸相会,就是呼应了“飞入巫山梦里来”这一句呀。
还有,这里小红因思念贾芸而辗转反侧,后文小红与佳蕙聊天,小红说到“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佳蕙搭话说的是“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样收拾房子,怎么样做衣裳,倒象有几百年的熬煎”。这也是呼应“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
其九
杨柳青青映画楼,翠眉终日锁离愁。
杜鹃啼落枝头月,多为伤春恨不休。
其十
云色鲛绡拭泪颜,一帘春雨杏花寒。
几时重会鸳鸯侣,月下吹笙和彩鸾。
这两首说的应是女子后半生的结局。无法再会情郎,只能终日独居高楼,以泪洗脸。这同样就是宝钗被宝玉抛弃后的情形。相关的描写依然是上一篇我引用过的《葵酉本》后二十八回中的那一段:
不觉又是一年,展眼又是春满芳园,独上柳外危楼,极目远望,芳草千里连天碧,萋萋晴翠,杜鹃声里斜阳暮,院里梨花绽放如雪,宝钗无情无绪,在院里坐到黄昏,更觉空寂,渐渐的天上飘下雨丝,越下越大。宝钗站在雨中,看那烟雨凄迷,梨花带泪,把院门深闭,终日不出。
好了,通过对唐彦谦这十首诗的分析,我们又对书中与宝钗扑蝶相关的情节设计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并且也能证明作者以合欢花来象征宝钗的这个构思。
这又是以诗入画的写作手法,作者用得很多了。书中很多唯美的画面,背后都是诗词对应,诗画相得益彰,愈显其文字的优美。
在关于宝钗的经典场景中,以合欢诗来入画行文的,并不止宝钗扑蝶的这段,还有另外的一段。这就是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宝钗在某天午后,来到怡红院,宝玉在睡觉,宝钗为其刺绣鸳鸯肚兜的这一段,大家看回目说的就是这个情节:
宝钗独自行来……来至宝玉的房内。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犀麈……袭人不防,猛抬头见是宝钗,忙放下针线,起身悄悄笑道:“……姑娘不知道,虽然没有苍蝇蚊子,谁知有一种小虫子,从这纱眼里钻进来,人也看不见,只睡着了,咬一口,就象蚂蚁夹的。”宝钗道:“怨不得。这屋子后头又近水,又都是香花儿,这屋子里头又香。这种虫子都是花心里长的,闻香就扑。”
先看这里说的“虫子都是花心里长的,闻香就扑”,这不就是呼应妓女云儿的那句“豆蔻花开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吗?这虫儿就是陈之遴。接着再看下文:
说着,一面又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宝钗道:“嗳哟,好鲜亮活计!……袭人道:“今儿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 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那么我们来看这一段情节的出处,这是出自唐伯虎的一首关于合欢花的题画诗:
题倦绣图
夜合花开香满庭,玉人停绣自含情。
百花绣尽皆鲜巧,惟有鸳鸯绣不成
“倦绣”对应袭人“脖子低的怪酸的”;“香满庭”对应“这屋子里头又香”;“玉人停绣自含情”对应宝钗在刺绣中“听了这话,不觉怔了”;“百花绣尽皆鲜巧”对应“好鲜亮活计”、“那活计实在可爱”;“惟有鸳鸯绣不成”对应“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
最后的这句诗用在此处,也是非常绝妙了,预兆宝玉和宝钗最后成不了鸳鸯。
另外,唐伯虎这首是题画诗,所以书中作者刻意要暗示宝钗刺绣是一幅画面,第三者不能进入这个画面中,是能在外面看。所以当时黛玉湘云是“隔着纱窗往里一看”的,从窗外看见屋中的宝钗刺绣图。
好了,通过上面的两个宝钗的经典画面的分析,我们应该能够确定,作者确实就是暗地里以合欢花来象征宝钗。关于这点,其实书中也不全是暗写,也有明写的,不过读者可能不容易注意。
明写的地方就是黛玉与湘云中秋联诗时,湘云联出了“庭烟敛夕棔”这一句。对里面的“棔”字,两人说了一段话交代了这个字的出处:
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湘云道:“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
这个“棔”树就是合欢树,因为花朵晚上才相合,最初也叫“合昏”。所以自带合欢属性的“安分随时”的宝钗,自然是查都不用查,就知道这是“俗叫作明开夜合”的合欢了。
好了本文就到这里,下篇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