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 wiki
笛子,又称竹笛,中国传统乐器。最早被发现的笛为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7孔骨笛,约有7000年历史。笛子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多为竹制作,主要为苦竹与紫竹,近来也有使用湘妃竹,也有以木、玉等材料制笛。闽南语称笛为为品仔或品箫。
目录
1发音原理
1.1边棱效应
1.2共鸣效应
2竹笛的传说
3乐器发展
4笛子种类
5技法
6制作
7笛子音乐发展
8演奏家
9参见
10参考资料
11外部链接
发音原理[编辑]
边棱效应[编辑]
将吹孔边造成特定角度的边棱,吹笛时气流切过边棱,一部分气流离开笛子,一部分气流进入笛子,从而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而发声。
共鸣效应[编辑]
吹笛时,进入笛子的气流呈螺旋方式打转前进,直到离开笛子为止,在此过程管内空气柱依管腔的直径和长度,产生不同频率的共鸣,从而产生音高。
竹笛的传说[编辑]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竹笛之由来其说不一,亦无正式记录为何人发明,曾有人认为笛为伶伦所制[1],虽有“伶伦制律”[2][3]、“伶伦制箫”[4][5][6]、“伶伦制管”[7][8]、“伶伦制筒”[9]等说,然不足以为伶伦制笛之据。另一传说笛为丘仲所制[10][11]
乐器发展[编辑]
笛子的按孔原是等距排列的。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半音,而将右边二孔的距离增大,左边二孔和中间二孔的距离减小。后出现铜制的“侵”调节音高的笛子,但音色与全竹制笛子稍有不同。
笛子原没有笛膜,很可能是用手头现成的物料盖住意外多钻出来的孔,发现比原来笛子的音色更清脆。笛竹制的竹膜容易破碎,肠衣膜音色不够竹膜清脆。芦苇笛膜含两者长处,现为普遍使用。
为适应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来越宽广。另外也从6孔笛,发展出了7孔笛、8孔笛、10孔笛、11孔笛。按孔方式也趋同于木管乐器的演奏技法。新类型笛子相继出现:弯管笛为应付笛身的增长;拉笛可以模仿弦乐器的音色;口笛擅长模仿鸟类的叫声。
笛子种类[编辑]
不同调、不同大小的笛子
一包笛子
可分为有笛膜与无笛膜。有膜笛按其长度及音域分成小笛、梆笛、曲笛、大笛,无笛膜的为新笛(11孔笛)、口笛等。作为一种主要的独奏与合奏乐器在不断发展,也出现各种调式的笛子(从最低音孔开始的第3孔音高定为该笛子的调式),另有订制的“巨笛”,需由多人演奏。
梆笛(短膜笛)主要流传于北方,用于戏曲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及北方民间器乐合奏,相比于曲笛,其管身略短,管径略小;音调高亢明亮,节奏活泼跳动,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特长。常用的有F调梆笛和G调梆笛。
F笛
G笛
A笛
小梆笛(小笛)比梆笛更短更高音。通常大约是C至D调。
小降B笛
小C笛
小D笛
曲笛(长膜笛),又名中笛、市笛、扎线笛、班笛、苏笛,主要流传于南方,用于昆曲伴奏及南方民间器乐合奏(如江南丝竹),故又称崑笛。音调浑厚圆润,柔美流畅,演奏上以用气的技巧为特长。常用的有C调曲笛、D调曲笛与中音笛(E调笛)。早期亦有班笛(丝竹笛)之别,略细于曲笛,主要用于演奏十番、丝竹为主的堂名班、乐班。
C笛
D笛
E笛
大笛亦称为低音笛,有笛膜,但比曲笛长和低音。(调性为Bb至F)。
大G笛
大F笛
大A笛
大Bb笛
新笛(无膜笛,横箫,十一孔笛)是没有膜孔的笛,是近代民族乐团的产物,在乐队中起著协调的作用。
倍低音笛
倍大C笛
倍大D笛
倍大E笛
均孔笛,多为传统音乐使用,比如说昆曲、十番音乐、二人台等等。传统均孔笛约在D笛与C笛之间,或是降E笛。
技法[编辑]
主条目:北派笛子、南派笛子和新派笛子
笛子演奏者,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上的街头广东民乐队成员
笛子传统上分南北二派:南派常用颤音、叠音、赠音、打音等技巧,较婉约抒情。北派多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较活泼花俏。
循环换气、循环吐气、循环双吐、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技法相继被发明。
制作[编辑]
制作笛子常见采用苦竹、紫竹,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烤直、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
比较著名的笛子制作师有:董雪华、林谷珍、罗刚、 黄朝庆、李锡奇(制作10孔笛)、王益亮、 应明章、 黄卫东、邹叙生等。
笛子音乐发展[编辑]
笛子最初称为涤;到唐代出现尺八,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尺八也是南音的主要乐器。
东晋诗人伏滔有〈长笛赋〉,曾述及汉晋以来的竹笛文化。东晋名臣桓伊有“笛圣”之称,曾拥有蔡邕所制作的名笛柯亭笛,并编奏出《梅花三弄》,流传至今。
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由于当时独奏曲目的数量未能应付频繁的演出,而大多接专业作曲家并不热衷为笛子创作,因此责任便落于演奏家的身上[12]。1950年代兼任作曲的演奏家虽然在能力和条件上存在着问题和困难,但也尽力满足国家的需要[12],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共产主义国家的艺术发展的例子。当时的演奏家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作曲训练,作品的发展受到局限[13]。他们的创作动机大多是表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能力,如个人的技术和风格等,而音乐素材多为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辅以放慢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来作曲,作品往往显得过于单调及缺乏创造力[14]。
1950年代以后,中国演奏家开始改编苏联及东欧等地区的民间乐曲。罗马尼亚民间乐曲《霍拉舞曲》被刘森于1950年代改编为笛子独奏曲,匈牙利音乐风格创作的《流浪者之歌》、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野蜂飞舞》及捷克民间舞蹈为素材的《单簧管波尔卡》等均被移植为笛子独奏曲,演奏家们籍著演奏这些高难度的改编乐曲以表现个人的技术水准。
1980年代以后至今,部分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学生在创作中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民族乐器独特的声响吸引新作曲家的兴趣,一些注重声响效果的现代乐曲因而出现。较成功的作品有谭盾的《竹迹》、杨青的《醉笛》、莫凡的《绿洲 (笛子)》、李博禅的《热情与冷漠的邂逅》、《竹石》......等。
专业作曲家以乐谱清楚交代作曲家对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力度变化,亦增强笛子在音色上的变化;并大量运用复杂的节奏组合、多调性、大量半音等现代作曲技巧。并由过去以大型民族乐团伴奏改为以室内乐伴奏为主。
演奏家[编辑]
参见:Category:笛演奏家
冯子存(1904年-1987年),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代表作《喜相逢》、《五梆子》、《黄莺亮翅》、《放风筝》、《挂红灯》、《万年红》。
刘管乐(1918年-1990年),代表作《荫中鸟》、《和平鸽》、《卖菜》、《茉莉花》。
陆春龄(1921年-2018年),前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代表作《江南春》、《喜报》、《今昔》、《鹧鸪飞》、《行街》、《小放牛》、《欢乐歌》。
赵松庭(1923年-2001年)代表作《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
江先渭(1924年-),代表作《姑苏行》。
俞逊发,被称为“中国魔笛”
王铁锤,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
陈中申,前台北市立国乐团指挥
参见[编辑]
蒙古长笛(Хөндлөн бишгүүр)
参考资料[编辑]
^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查今本《史记》全书并无此文。
^ 《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 《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一·乐部十九·箫》:《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掌给乐府,而俗呼曰鼓吹。
^ 南梁萧统《文选·卷三十五·七下·张景阳七命八首》: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注曰:汉书曰: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制十二箫,以听凤皇之音,以比黄锺之宫。器举乐奏,促调高张。
^ 《文选·卷十七·音乐上·王子渊洞箫赋》: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注曰:丹阳记曰:江宁县慈母山临江生 箫管竹。王褒赋云:‘于江南之丘墟’,即此处也。其竹圆,异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后,见此奇,故历代常给乐府,而呼鼓吹山。
^ 《文选·卷十八·音乐下·马季长长笛赋》:十二毕具,黄锺为主。注曰: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为律。伶伦制十二箫,听凤鸟之鸣,以别十二律,以比黄锺之宫。故黄锺宫,律之本也。
^ 《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五·乐部三·雅乐下·律吕》:《吕氏春秋》曰: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九寸,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日含少,次制十二管。以昆仑之下,听凤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锺之宫,适合,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
^ 《吕氏春秋·卷五·仲夏记·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腧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为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说文解字》:筒,通箫也;“箫”:参差管乐,像凤之翼。
^ 东汉应劭《风俗通》:昔皇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空)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为六,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晋书·律志上》引传亦作“筒”。《吕览》作“筒”,高注:六律六吕各有管,故曰十二筒。上引《汉书》所载亦为“筒”。《说文解字》:筒,断竹也。
^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风俗通》曰:笛,汉武帝时工人丘仲所造也。本出羌中。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
^ 《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乐书》曰:笛者,涤也,丘仲所作。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应律。荀勖枢问,依三尺二调成均,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三孔为龠,文舞执之,邠人吹也。五孔为笛,祴里衩,周师掌之。六孔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调,汉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长笛。一定为调,合锺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雅乐部内咸用之。
^ 跳转至:12.0 12.1 Lau 1991:74
^ 梁 2004:74
^ Lau 1991:75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林克仁、常敦明,《中国箫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Lau, Cheungkong Frederick. “Music and musician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izi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1991.
外部链接[编辑]
[隐藏]
查
论
编
中国民族乐器八音金
钟
编钟
特钟
镈
铙
钲
铎
铃
句鑃
𬭚于
方响
锣
云锣
铜鼓
钹
铙钹
云板
铓锣
哨角
石
磬
编磬
特磬
丝拨弦
古琴
瑟
古筝
箜篌
琵琶
柳琴
阮
月琴
三弦
秦琴
玄琴
独弦琴
口弦
弓琴
玎琴
拉弦
提琴
二胡
三胡
四胡
高胡
中胡
低胡
革胡
低音革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坠胡
潮胡
广东二弦
壳子弦
坠琴
大筒
大筒弦
大广弦
擂琴
二弦子
清胡
越胡
六角弦
喇叭弦
头弦
秦腔二弦
胡琴
奚琴
弓琴
拉阮
轧筝
击弦
筑
扬琴
竹
笛子
箫
排箫
籥
篪
尺八
筚篥
管子
胡笳
唢呐
口笛
新笛
口弦
匏
笙
竽
芦笙
葫芦笙
葫芦丝
土
埙
缶
陶角
陶响器
陶鼓
革
鼓
堂鼓
花盆鼓
小堂鼓
板鼓
排鼓
羯鼓
鼗
搏拊
手鼓
渔鼓
木
柷
敔
木鱼
鼓板
拍板
木琴
梆子
其他
骨笛
木叶
法螺
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