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军档案:苏联人怎么对付虎王坦克?——翻译自缴获的苏军文件

2023-01-03 15:18 作者:DASTIGER  | 我要投稿

简介:虎王是德军二战期间最后一款批量投入实战的重型坦克,它前所未有的厚重防护和强大火力使得当时对手的绝大多数坦克都难以与之正面对抗。不过就像虎式一样,虎王也并非刀枪不入、坚不可摧,苏联人在遭遇这种新型武器后很快便在交战中熟悉了它的性能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战术战法。德军在缴获的苏军手册里发现了相关信息并将其翻译成德语,也就是本文展示的这份写于1945年2月4日的档案。(下附有本人中文翻译)

(资料来源:www.panzer-elmito.org

原文大意(限于个人德语水平,译文难免有错漏之处,请多包涵)

翻译

J.D.Skrobow中校

A.N.Bukirew中校

 

德国“虎II”(虎王)重型坦克及应对它的方法

1944

 

       德国人在制造他们的新型重型坦克“虎II”,或者按照他们的称呼叫“虎王”时寄予了厚望。早在这种坦克入役前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宣传部门就在他们的士兵面前一再夸耀它的防护性能,并声称它的出现一定会给战争带来巨大转变。这种预期被证明是错误的。德国人寄予厚望的这一“可怕技术”不仅没能改变接下来的战争进程,而且还在与我方炮兵和坦克部队的首次交战中被击败,就像“虎式”和“豹式”一样。

       但如果我们低估这种装甲相对“虎式”而言格外强大的新型重型坦克,那就会犯下巨大的错误。在多次战斗中我们的反坦克炮部队都在与“虎王”坦克交战时积累了一定经验,这本手册的目的就是介绍一些对付这种新型敌军坦克的方法和工具。

      

       “虎II”坦克的战技术参数:

      

重量和尺寸

       重量                                     68吨

含炮管的长度                             10.5m

不含炮管的长度                          7.5m

坦克最大宽度                              3.7m

履带宽度(第一套)                   0.8m

履带宽度(第二套)                   0.66m

底盘离地高度                               0.5m

正面装甲                                      160mm

侧面和背面装甲                            80mm

炮塔装甲                                       40mm(译者注:原文如此,但此处应该指的是炮塔顶部装甲)

车顶和车底装甲                            40mm

 

武器

火炮                                       1门(88mm)

机枪                                       3挺(其中1挺防空机枪)

备弹量(火炮)                     38发

无线电台                                2部

 

发动机和续航里程

“迈巴赫”                                  650马力(据说)

每侧有排成两列的一共9只负重轮

驱动轮前置

公路行驶速度                         38-40km/h

越野行驶速度                         15-20km/h

公路续航里程                         170km

越野续航里程                         120km

 

越野性能

涉水深度                                 1.7m

越障高度                                 0.86m

爬坡坡度                                 35°

乘员                                        6人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德国人显著加强了他们新坦克的正面装甲。“虎II”包含了“虎式”和“豹式”坦克所有的有利特点。一方面它继承了武器系统和发动机,另一方面它也继承了炮塔和车体装甲的垂直布置。(译者注:但这种说法似乎不太恰当,至少虎王首上的大倾角装甲已经完全不同于虎式)

 

“虎II”坦克的战术使用:

          德国人将“虎王”坦克专门组建成独立重坦营配属给上级部队的预备队,它们明确要用于加强装甲师的力量,并投入到主要作战方向。这些营会被分散使用。它们按照习惯被划分给装甲团,而装甲团又将它们拆分给各营、连。就这样,进攻的第一波装甲连里就会有3-4辆,有时甚至5辆“虎王”。对手旨在通过这种重坦营的使用方式来提升其装甲部队在主要进攻方向上的战斗力。

         在发起进攻的连里,“虎II”坦克会开在前面作为第一波力量,或者行驶在侧翼。两种情况下这些坦克都只会缓慢移动并且经常停车来观察战场。为了更好地一览周围,乘员会打开舱门进行观察。

         当我们的反坦克部队开火时,这些“虎王”坦克就会以正面对敌姿势分散行驶并短停射击。步兵也会同时伴随坦克发起攻击,他们从坦克前沿渗透而出并用机枪支援坦克火力。这些坦克在从较近距离上冲向我们的反坦克炮时会试图用直射火力消灭我方火炮并以这种方式瘫痪我们的反坦克作战。

        虎王坦克在作战时行动十分小心。它们始终会从正面进攻开火的敌军,并且害怕侧翼火力。如果遭到敌军的猛烈反击,这些“虎王”就会保持着正面对敌姿势后退。一名炮兵观察员会跟随进攻的“虎II”坦克,当遇到我方强大的反坦克火力时,他便会呼叫己方榴弹炮和多管火箭炮进行徐进式火力打击。

      从这些可以看出,德国人会将他们的“虎II”坦克针对性地用来消灭我军反坦克火力。“虎王”从不单独行动,而是与其他坦克和步兵一起投入作战。这些坦克和步兵的任务便是掩护“虎王”并确保“虎王”们能抵达进攻目标,为其他进攻部队开辟道路。

针对“虎王”坦克的作战经验

       德国人没能成功完成使他们的“虎II”坦克坚不可摧的任务。这款坦克,正如它的所有前任型号那样,有着许多弱点和会导致其更加易损的缺陷。“虎II”的这些缺陷在哪呢?它的哪些地方最容易受损呢?

       “虎II”的速度缓慢,十分笨重,这使我们的炮兵和坦克兵更容易直接射击它的弱点部位。而“虎II”那远远超过所有德国陆军坦克的尺寸也有利于人们对付它。天然和人工障碍很难被“虎王”翻越,这也方便了在它翻越障碍时对其进行针对性打击。红军拥有的所有反坦克炮都能击穿“虎II”除了正面装甲外的任何位置。它的履带不仅能被45mm火炮,还能被反坦克枪和反坦克手榴弹破坏。

       在此介绍以下一些战斗事件,作为针对“虎王”作战的指导性案例:

       指挥官Tschernjaka的炮兵进入了位于Pjurkuw-Gorny地区的阵地。敌军用49辆坦克进攻该团阵地,其中10辆“虎II”。这些坦克到达森林边缘后便停车侦察我方阵地位置。该团的各炮组并未开炮。在侦察完毕后,德国人就以6-10辆坦克组成的小组朝我们的阵地驶来。炮兵们让敌人开到前方250-300m的位置,然后开始射击。在第一波射击后,一辆“T-4”坦克(译者注:应该指的IV号坦克)就燃起大火,还有一辆“T-6”(译者注:应该指的虎式坦克)被摧毁。“虎王”坦克则不受影响地继续驶向我们的火炮。76mm反坦克炮的正面射击没有奏效,炮弹都被直接弹开了。打头那辆坦克的履带被打断后,其余车辆便放弃进攻并后撤,然后左转进入了山谷。它们在那儿遭到其他火炮打击,又损失一辆“虎II”。这次简短战斗的结果是,敌人损失了两辆“虎II”。

       W.G.Mamugia中尉的炮兵分队将他的反坦克炮阵地布置在敌军坦克可能的主攻方向上。这位炮兵队长花费了巨大的力气来为火炮建造阵地并进行伪装。阵地和火炮都被深深的交通壕连接,炮组配备了掩蔽所。伪装措施每天都会更新。某日,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敌军步兵借助烟雾的有利掩护,在坦克支援下发起进攻。进攻的坦克中有4辆“虎王”和2辆“斐迪南”坦克歼击车,这些坦克利用浓雾成功逼近了第一门火炮。炮长A.I.Nepepiwo近卫军中士和他的炮手M.B.Kasanzew下士展现出少有的冷静,没有开火,因为坦克是正面对着火炮的。炮兵队长下令位于最左边的E.K.Schtscherbakow中士的火炮开火,而这一诡计奏效了。敌坦克转向了开火火炮的方向,同时把自己的侧面暴露在A.I.Nepepiwo中士的第一门火炮面前。Kuschnezow中士随即用4发次口径弹药(硬芯穿甲弹)消灭了2辆“虎王”和1辆“斐迪南”。剩余的重型坦克和另一辆“斐迪南”便撤退了。

       我们的T-34坦克同样也能对付“虎王”。Osjkin准尉是一辆T-34的车长,在一次战斗中他与3辆“虎II”交战并将它们击毁。在另一起案例里,一辆T-34摧毁了4辆“虎王”,这场战斗的经过如下:这支坦克营的营长Iwuschkin近卫军上尉将他的坦克埋伏在Ogenduw地区(见地图)(译者注:这里德军没有给出原档案的地图)的进攻阵地上。侦察部队报告说,有4辆敌军“虎II”坦克正从Popnik方向驶来。由于深知发起正面进攻不可能成功,Iwuschkin中尉便决定从背后袭击敌人,而这个决定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在密林和山丘地形的掩护下,Iwuschkin中尉成功出现在了敌坦克后方。他充分利用他的T-34们机动灵活的特点,靠近到距敌坦克450-500m处然后朝“虎II”坦克的背面开火。2辆敌坦克在第一轮射击中就被击毁。剩下两辆企图逃走,却陷在壕沟里,于是同样被摧毁。就用这种方式,Iwuschkin中尉成功将全部4辆坦克消灭。多亏了对T-34的作战性能以及对手弱点的正确评估,Iwuschkin中尉才得以做出正确选择并取得胜利。

       从以上提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结论,那就是要想成功对付“虎II”坦克,有必要

采取侧翼攻击并实施机动来占据射击“虎II”坦克弱点区的有利阵位。

 

与“虎II”坦克作战的准则

       如上所述,“虎II”最脆弱的部分是侧面、背面和驱动机构,它们能被57mm和76mm火炮使用次口径穿甲弹在600m处、使用普通穿甲弹在400m处击穿。因此,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特定的距离上开火,这样才能保证摧毁“虎II”坦克。

       一场针对“虎II”坦克的成功作战包含以下原则:进行作战部署以保证进攻时在各个方向上都能从侧面射击敌坦克;在最有利的距离上集中一切火力打击坦克最脆弱的部分;保证反坦克支撑点不会被敌军机枪手渗透。

       在建立坦克封锁带时人们还需要哪些指导?

       a)要在坦克可能的进攻道路上布置马蹄铁形的“火力口袋”。在这样的反坦克火力布置下敌军便难逃毁灭性的侧翼打击。

       b)要利用单个火炮来引开敌军注意,使敌坦克转向,以便为其他火炮实施侧翼打击创造机会。

       c)要将一部分反坦克炮阵地布置在山脊后方200-400m处或者在其他那些敌人无法看到的地方。为了避免进攻的坦克在还未进入我方火炮有效射程时就将我方反坦克炮摧毁,这样做很有必要。

       d)反坦克支撑点之间的区域要部署步兵,以防德国工兵渗透。在反坦克支撑点入口处要组织火炮从掩蔽阵地里进行火力封锁。

       e)要大规模使用榴弹炮或迫击炮攻击在进攻预备阵地上或者潜伏阵地上的敌坦克。

       f)反坦克炮支撑点的接近阵地和死角区必须布设地雷。雷场的布置必须使得敌坦克若想绕行就会将侧面暴露给我方反坦克炮。

       g)当“虎王”坦克从正面进攻时,要用火炮射击其履带,用机枪和步枪射击其观察缝,用反坦克枪射击其炮塔下部和履带。

       h)在侦察体系中要设立所谓的抵近侦察阵地,以便观察受到威胁的坦克接近阵地并尽可能快速地确切获知进攻的敌坦克数量和行驶方向等信息。

       i)必须保留一些反坦克武器作为预备,以便在敌军从料想外的方向进攻时能投入行动。

对“虎王”坦克的射击结果已经证明,其炮塔和车体的侧面装甲能被以下武器击穿:

45mm反坦克炮(次口径穿甲弹和普通穿甲弹)  最远300m

57mm反坦克炮(次口径穿甲弹)                        最远600m

57mm反坦克炮(普通穿甲弹)                           最远400m

76mm ZIS-3反坦克炮(次口径穿甲弹)              最远400m

76mm ZIS-3火炮(普通穿甲弹)                        最远300m

85mm自行火炮(普通穿甲弹)                           最远500m

122mm榴弹炮(kummilativ炮弹?)(译者注:抱歉实在没整明白原文这个kummilativ炮弹是什么意思)                                            最远500m

122mm榴弹炮(普通穿甲弹)                 最远400m

 

       炮塔和车体背面的击穿距离同炮塔和车体侧面。

 

       该坦克的驱动机构可被所有口径的反坦克武器毁坏。当命中“虎II”坦克布置成双排的负重轮时,它们将会被卡住并使坦克不得不停下。

 

      射击结果表明,要在以下距离上开火朝“虎II”坦克射击:

76mm火炮(kummilativ炮弹?)                 最远200-300m

57mm火炮(普通穿甲弹和次口径穿甲弹)  最远400-500m

85mm火炮(普通穿甲弹)                           最远400-500m

122mm火炮(kummilativ炮弹?)               最远400-500m

       这是保证能击毁“虎II”的最远距离。在更远的距离上只有大量使用坦克时才能开火。

 

      最早与“虎王”坦克的交战经验证明早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如反坦克地雷和手雷以及大规模使用下的反坦克枪和燃烧瓶对“虎王”也有效。

 

       该坦克后部有5个直径10-30cm的开口(舱门)。这些位置的装甲厚度约为40mm,使用反坦克枪对这些开口处集火能使坦克丧失战斗力。大规模使用45mm反坦克炮能使炮塔因为被卡住而无法转动,因为炮塔后部和车体间有6cm的空隙。坦克后部有发动机、油箱和空气滤清器,它们上方没有装甲保护,因此容易被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对付。坦克顶部装甲厚度为40mm,容易被飞机打击。

       依照经验使用一切反坦克武器都有利于针对“虎王”坦克作战。

 

全文完,感谢阅读(注:封面、头图为网上下载图片,非原档案附件,仅为美观之用)

译者的简评:

       从这份档案我们能够看出,虎王的防护在1944年还是相当优秀的。无论是其150mm/50°的首上还是185mm/10°的炮塔正面,都为该车在正面对敌时提供了强大防御力,以至于本文中苏军讲解的战术战法始终围绕攻击侧面和背面展开,而丝毫不提打击正面装甲(同时也可以看到德军懂得充分利用装甲优势在战斗中正面迎敌,即便撤退也是面向敌军倒车,基本不会出现某些“临阵掉头”主动暴露弱点的骚操作,而且往往不单独行动,而是多车配合,互相掩护,避免弱点受到攻击)。另一方面,该车侧后装甲虽只有80mm,但至少已经是不亚于虎式的水平,要知道后者能在1943年大杀四方,一部分原因就是其侧后装甲带来的足够的生存能力。文中列举了一些能够击穿虎王侧面的反坦克武器,但按照苏军自己 “保证击穿”的实战要求,它们的击穿距离就没有超过800m的,至多是5、600m左右。或许理论上这些中小口径或短倍径反坦克武器都能在更远距离对虎王侧后构成威胁,然而本着料敌从宽原则的苏军还是把开火距离压缩到600m这样一个使自己也会处于极度危险的距离内,这无疑从另一方面认可了虎王的防护性能。此外,本文用一定篇幅介绍了一些欺骗性战术和集火打击诸如履带、发动机舱盖等常见弱点的方法,同样对虎王优秀的防护是一个侧面印证。

       当然这样的防护付出的代价是重量的飙升和功重比的下降,但至少就档案里给出的行驶速度、爬坡坡度、越障高度这些数据来看,虎王的越野性能对于一款重坦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有些指标甚至可以比肩中坦。尽管不是无懈可击,但虎王在熟练的坦克手中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利剑,实战也证明它延续了虎、豹这些前辈们出色的kd比(在此推荐一篇本站up @芬里尔战史研究 发布于微信公众号的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_JTHOKoyaSZLeOXuw4_EOw,详述了1945年1月底德军509重装营的虎王在匈牙利裴腾德的战斗)。




相关阅读推荐:


德军档案:苏联人怎么对付虎王坦克?——翻译自缴获的苏军文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