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想要扎根上海的刚需群体,为啥说比较难?
想想这几年,想要扎根上海的刚需群体,其实也挺难的。

2016年底,“房住不炒”首次提出,之后上海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平稳期,本来咱们刚需可以安心赚钱攒首付,结果先是疫情,打工人收入不稳。
再是全球大放水,有钱人聚集的上海楼市也不能幸免,房子一下子就涨了起来,再到,今年的近三个月月均 1.8万套的平稳期,好像是坐了一圈过山车,市场好像还是之前那个市场。

不过,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很多刚需的观念已经在变化了,前些年信奉的是:先上车原则,可以考虑老破小。
这两年明显变化是:尽量一步到位,尽量避开老破小,今年上海 400 万以下的刚需群体成交,占据了70%的体量。
200万以下成交比例更是比去年增加了大约 5%,从面积段来看,70-90平、90-110平的比例都在增加,400万以内的大面积,大概率是在五大新城或郊区的远大新城,刚需在尽量往改善走。

从上海9月份二手房成交总额靠前的小区来看,市区的次新房源几乎占据主导。
市区之外,徐汇的华泾、青浦的徐泾、闵行的莘庄、浦江镇、浦东的周康、松江的泗泾、等板块成交量较为活跃,对于刚需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大,老破小也不再是刚需上车的优先考虑了。
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