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福:取代中国这样巨大的市场对欧洲出口商而言并非好事
2023年10月23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举行。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在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坦率的对话对双方都有利,我想集中谈一谈中欧间的务实合作,即经贸合作,谈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欧盟直到2019年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延续16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被东盟超出,这里有英国脱欧的因素,还有美国加征关税使一些在中国的制造转移到东盟,带动了贸易转移。因此,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转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应该说,过去很多年,中欧经贸关系一直是双边各类关系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但是目前的状态令人担忧。刚才提到了德国在中欧贸易中的重要性,德国事实上在中欧贸易中占大概三分之一的份额,一直是中欧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大家知道,德国的汽车工业是最强的,中国一直是德国三大汽车企业在全球的第一大消费市场,这对欧洲、对德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取代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于欧洲出口商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中欧经贸合作越来越受到双边政治关系、意识形态、人权因素的影响,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强的美国因素对中欧经贸合作所产生的负面的影响。在前面的发言中,两位大使都谈到了欧盟对中国的定位: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的对手,给我的感觉越来越多的是,从欧洲方面讨论制度性竞争对手的时间和机率越来越多,而在谈到合作伙伴以及合作领域的时候强调的越来越少。强调矛盾多,强调合作少,对双边的务实合作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第三,我想举一些数字说明目前中欧经贸务实合作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2023年1-9月份,最新数据,从中方统计双边经贸合作进出口加起来是5942亿美元,下降了7.7%,这在中欧经贸合作的历史上,据我所知三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即使有疫情因素,在去年双边贸易还是有微弱增长,虽然。去年双边贸易是8473亿美元,是有增长的,而现在是1-9月份7.7%的负增长,这是我在商务部做欧洲司长12年来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所以,我觉得这应该引起双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其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3822亿美元,下降了10.6%,中方从欧洲的进口2120亿美元,下降了2.1%,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出口下滑的速度高于进口下滑的速度,进口下滑只有2.1%,出口下滑10.6%。中方顺差1702亿美元,顺差下降了19.6%,因此,从双边贸易来讲,总体下滑,但是顺差下滑速度接近20%,也就是说这种贸易结构越来越朝着向有利于欧洲出口的方向在进展。
从投资角度看,今年1-9月份欧洲对中国的投资非金融领域92.1亿美元,增长了8.9%,这是商务部的数字,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是59.3亿美元,增长了13.8%。所以,从投资的角度还是有增长的,和贸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如何,贸易的这种负增长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从哪个角度看,贸易的负增长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欧洲都不是一件好事。
我看到前不久已经中断好几年的经贸高层对话(HED)又重启了,我觉得这种对话有利于双边的经贸合作。前不久的HED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对于双边市场进一步的开放,对于欧方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关注都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规划,我觉得对未来经贸的发展只有好处。中国也表示要继续改革开放,更多的进口欧洲产品。我觉得制造业的合作,在“一带一路”峰会上中国宣布的制造业全面开放也会为欧洲企业进一步进入中国提供更多合作机遇。
据我所知,今年年底,中欧双方还要举行双边领导人会晤。我总的感觉,最高层的这种对话交流对于双边的务实合作,加强双边的进一步理解是非常有利的。我觉得经贸合作、发展和增长对双方只有好事,“去风险”并不意味着去合作。所以,双方不应该过多强调“制度性对手”,而应该加强合作,扩大合作领域,造福双边人民。我们可能的合作领域应该说还是很多的,特别是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挑战,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低碳、光伏风电、电池等很多领域都有合作的可能。我认为,中国高质量的发展和欧盟经贸的恢复性增长都有赖于双边经贸稳定的发展。我相信只要双方相向而行,经贸合作将有可能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当然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交流很坦诚,对我们的关系、政治、经济、贸易都很有利,我同意德国同事的想法,中国同其他国家都应该是合作而不是争吵。吴海龙大使提到过系统性对手,我们不理解为什么现在开始提出系统性对手的概念。中国一直把欧盟当成自己的伙伴,我们一直讨论应该在什么方面进行合作,有不同的合作领域,绿色经济、国际挑战、我们需要合作,扩大这方面的参与,但对手不应该过分提及,因为中国从来没有把欧盟当成是自己的对手,我们不理解为什么是现在突然提到了系统性对手的概念,我们很难理解这一点。
我们试图找到方法来扩大合作,降低分歧,扩大合作面。这对明年2024天及以后都非常重要。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