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的直播(上)——作为表演的直播

前言:随文章进度,云P浓度逐步升高,如有不适,请右上角
今天的网络通路能够支持1080P甚至4K的视频直播,从杂志、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平台,物质基础的改变不仅使得传播形式发生了变化,还逐渐重塑着我们的行为,观看网络直播就像过去看电视一样寻常可见,无数人也投身网络直播这个新行业,寻找一些新的路径。不过,网络直播虽然是新鲜事物,但它仍然继承了许多传统表演的内容,所以在观察这一新兴形式的时候,不妨回首过去找寻一些未曾变化的基调。
我们如何分辨表演?
表演往往被解释为用语言、动作等方式传达感情的行为,这种解释并无错误,但缺少了观众的角度,变成了表演者单方面的输出。实际上,必须要有“观众”,那些行为才能称之为表演,观众对表演的评估是构成表演的重要一步,这种双向性从来没有因为传播媒介而改变,只是反馈来的快慢不同。所以表演实际上是表演者通过自己的行动与观众进行交流的行为,那么交流的内容是什么定位呢?
我们经常听说某演员演技很好,但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人情去参演烂片,比如尼古拉斯凯奇。从电影剧本出发而来的人物对话、动作、表情等等就是表演的内容,如何将抽象语言转换成肉眼可见的样子让观众去理解,这是一门技术,这项技术独立于文本之外,不因为文本而偏移。文本的确影响了观众的感受,但是那是电影的,而非表演的。表演者必须承担起向观众展示自己交流技巧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交流文本内容。表演的边界似乎比想象的要宽阔一些,表演仅仅是存在于剧院与荧幕上的吗?

事实上,从广义的角度来考察,我们的生活中遍布着各种小小的表演,比如笔者某次在街上遇到一位推销员,他一个箭步窜到我的面前,“健身吗?游泳吗?看美女吗?”而后我将这件事情转述给了朋友,并极力模仿他的腔调,以期引起朋友的愉悦。无论是推销员还是我,都进行了小小的表演,虽然不是在某个舞台上,但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交流技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某种思维获得反映。
必须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交流都是表演,表演往往带有一些特征,例如抑扬顿挫的腔调、类似“我一个朋友”的开场白等等,不过有的时候也会缺少特征,这可能会导致交流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也会有一些话是用来表明不是表演的,比如“我不是开玩笑的”。除了这类“日常表演”以外,还有更加正式的“文化表演”,在选定的日子和地点,提前准备过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的表演。诸如各种节日晚会的节目等,这些是大家很容易分辨的表演。

表演内外都有各种暗示或明示来表明这是一场表演,而非别的交流形式。活动游行的时候表演者用妆容和服饰将自己与游客区分开,表明自己处在表演中;上述推销员案例的排比句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的;舞台是一个与观众席隔离的特殊空间;大型活动往往会通知某年某月某日某地。表演处在一个框架中,一个或是物理或是文化亦或者两者并存的隔离框架中。由于表演的这种隔离性,我们可以将其提取出来,单独评价,也因为同一原因,表演往往基于一个独特的语境,比如《猫和老鼠》里面无论汤姆和杰瑞如何互相伤害都不会死,这就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独特语境。而在这种独特语境中表演者的身份也会得到新的解释。
浓妆、面具、皮套等方式能够将表演者的几乎完全遮去,让其在表演中获得“新生”;戏剧表演时表演者套上了角色的姓名与行为方式,戏里戏外可能存在很大的的差距。除了这类极端情况,还有一些柔和的,比如在之前笔者对朋友讲述趣事的过程中,由于这出表演与现实是如此的相近,不需要再构筑一个新的语境,所以我只需要和平时一样就好。

上面写了这么多字,相信读者已经感受到了表演框架是如何或明或暗地将表演与我们日常生活分离开来,而我们又是如何在潜意识里分辨表演与其他交流。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要研究某个事物,我们先要将其挖掘出来,确定它的存在然后才能去讨论它。
如果我们用这些来仔(sheng)细(ban)分(ying)析(tao)虚拟主播,会发现有许多有意思的点。
虚拟主播的表演框架
虚拟主播是网络主播的一个分支,与真人主播相比,虚拟主播一般并不在直播中直接出镜,而是通过化身来展示自己的一些动作,这里的虚拟主播指拥有可以随真人动作变化而变化的可活动化身,静态图或者动态图均不在此列。除了一般常见的使用2D技术以外,也会有使用3D技术的直播,不过后者往往需要更多的资源,所以相对较少。虚拟主播所使用的表情捕捉技术,实际上由来已久,作为围观群众的我记忆中2010年上市的手机软件《会说话的汤姆猫》就可以做到。在2018年虚拟主播热潮之前,许多不愿出镜的主播会使用《FaceRig》来操控化身,而这款2015年出现的软件到现在还被许多人使用。

我们之前提到了表演框架的几个很显著的标记特征,包括时间、空间、行为、语言特征和角色等。时间自然不必多说,开播本身就是一个表演开始的标志,到下播为止的这段时间被很好地与其他没直播的时间隔离开。
而空间,网络直播发生在一个非物理世界中,“请主播珍惜自己的直播间”,直播间是主播展示的地方,是他们从直播平台那里得到的舞台,直播间的名字,直播间的网络地址标识着它,而仅存在于评论区和弹幕的观众被和主播划分开来,“虽然不是同一时间,但是同一直播间”。
整活是近段时间在B站上常见的一个词,这个词大概是来自东北地区,用于描述一些出人意料的动作和行为。过去批判快手低俗的时候,很大程度就是针对他们的行为,个中高手比如虎弟和岛市老八的表演是如此的惊世骇俗,以至于他们的这些行为让人无法想象他们现实中的样子。

实际上我们早就意识到了表演的不真实性,“作秀”、“演”这些与表演有关的词汇都被用于指出他人的虚假,这种关联性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上述几点是虚拟主播和一般网络主播共通的(行为这一项会在第三章单独再讲,如果有的话),而语言特征和角色是我看来真正决定虚拟主播与套皮主播区别的地方,不过我不是Uz,我不守护什么V圈,所以这点只是谈谈,不批判什么。
事实上,在2019年马上2020年的现在,大部分人对那些偶像事务所、经纪公司给自己的艺人塑造人设都有所了解,俗话也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便亲身接触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也非常难,隔着屏幕用语言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显然更加简单了。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转发搞笑图片,并附加评论“笑死”的时候脸上是什么表情。
在表演中扮演某个角色,不仅仅只通过他的言行层面表明,他的服饰、妆容、面具都是标志。我们刚才提到了面具,虚拟主播的化身就是最好的面具,面具在人类的历史中有一些有意思的隐喻和特殊的功效。比如面具经常被与降神联系在一起,带上面具的同时化身为对应的角色,而面具作为一个符号化的标志,比起真人的面容拥有更加深远的想象空间,观众大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这张面具上,得到自己的答案。所以不同的画师使用不同的画风去描绘,却能让人辨认出是同一角色,如果是真人主播或者无像主播恐怕就无处下手了。
虚拟主播的化身比起一般的表演面具,符号化程度较低,但它其中蕴含着自己的设计,无论主播如何“撕皮”,皮套下的一切都要通过这张滤网才能表现出来。这张把“我是假人”写在脸上的面具,时刻在暗示着观众直播的表演性。
除了视觉层面的角色,还存在表演情境中的角色。在有意无意中,“吐槽役”、“迫害役”等词语被引入到讨论环境中,就好像相声中的捧哏和逗哏一样,表演者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的定位,这种定位的清晰有助于表演的进行。如果你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很明显的此类特征,恭喜你发现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很多人觉得东北话自带喜感,甚至很多人会学东北话用于搞笑。实际上东北话的这种属性,是过去东北喜剧创作者的优秀作品所带来的,赵本山的小品时至今日还能为B站的UP主提供素材。东北话的这种情况意味着,某些语言特征也是可以用来标记表演的,比如方言。
口癖是此类语言特征中比较显著的代表,比如“giao”、“peko”等完全不可能出现在表演以外的口癖,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口癖都和表演有关,比如有的人就喜欢在各种发言前面带个“不是”。
营业声线,比如那种所谓的很苏的声音,苏的另一层含义其实是○。这种声音很容易就会被认为是在演。还有什么萌音、御姐音,都同上。这里值得提的是,很多主播在几次直播后会放弃营业声线,一方面维持营业声线比较费力,另一方面这是以退为进,就像之前说的,语言特征可以标定表演,在使用本音塑造的情境中,营业声线变成了一种可以使用的工具,就像生活中有人忽然开始学东北话,你知道他想搞怪了。
文本形式的再造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日本虚拟主播中曾经流行一阵的“露易丝定型文”,又比如国内的巨魔演讲和沈阳宣言。模仿其形式,将内容进行替换,实现表演的再生产。
另外就是各种押韵和抑扬顿挫了,比如很多快手主播有一套押韵的求点赞台词,比如AV78488877中可见一斑。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虚拟主播在各方面都有很强的暗示作用,暗示这是一场表演。这种暗示比之真人主播来的更强烈,日漫风格的人设在理性层面加强了这种暗示,与非逻辑层面的情感体验产生了对比。
直播的形式与内容
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虽然有损于表演的整体性,但是在这里利用形式与内容分离有助于我们讨论直播表演。(批判地说,没有脱离于形式的内容,即一个东西被表达出来的时候已经处于某种形式当中)
何为形式,何为内容。一本小说,它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是内容,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讲述,这是形式。
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播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但我们将这一层忽略,只讨论直播中动作的形式与内容。
形式很好理解,比如老三样——唱歌、游戏、杂谈,但是要注意的是唱歌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唱了什么歌,还需注意此次表演的不可复制性,即每一次唱歌哪怕是同一首歌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歌的名字一并概况。游戏更是如此,虽然是同一款游戏,但是不同人直播玩法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玩法也不同,每个人的游戏流程都是独特的,更别提还有直播时观众与主播的交流,这些使得每一次直播的内容都具有独特性。
但是,虽然有这种独特性,但并不代表这种独特性有那么的显著能够使得每次直播都让人焕然一新,更多的直播只有米粒大小的不同。所以主播需要想办法加强这种独特性,来创造出所谓的“神回”。不过某些时候观众也能忍受车轱辘,因为欣赏表演已经不是这些观众的第一诉求了,这部分留在下一篇讲。
创造新的形式或者创造新的内容,这两条路似乎选择后者的人居多。我猜想原因是前者往往涉及到一些技术问题,对于大部分连推流直播软件都整不透彻的主播来说,还为时尚早。不过技术只是创作的手段,不应成为阻碍,特别如果是在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更应该积极寻求形式上的突破,比如AV49222566。

前面提到过直播内容与主播的表演息息相关,所以这方面更具可控性一些。例如玩恐怖游戏,大部分主播会选择加强情绪输出,做出各种夸张的反应(也不排除真的怕)。不过需要注意表演的边界,如果表现的负面情绪过于真实,av会让人疑惑这真的是表演吗?导致观众无法或难以进行审美活动,比如AV23408121。

剧本型创作一直是比较少见的活。比如AV47202675表演了一个nico新人初次直播时遇到的各种刁难。这种类似于小品形式的表演,对主播的演技和剧本创作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使得直播变得无法复现,即便后续有人依照剧本再演一遍,也无法与初代相媲美,特别是AV47202675剧本中包含了某些meta元素需要特定演员才能发挥出来。

还有就是偶然的即兴表演,这些演出往往需要一些契机,同时需要主播有注意到表演机会的洞察力和足够的演技,大部分直播神回诞生都是通过这一方式。例如AV32264252,这种表演因为它的偶然性也是无法复刻的。但只要主播保持交流,保持直播的活跃性,机会总是会出来的。
(此图因为阿强威力太大,被迫删除)
实际上无论是追求形式还是内容的突破,重要的还是与旧事物的对比,与平常的对比。人生本就虚无,新观众点进直播间的时候获得了一个小小的目标——观看直播并且尽量看完,主播展现出的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表演是吸引他们的要素。而对于老油条观众来说,关注一个新主播则是因为他的直播与其他主播不同。而老观众愿意把那些难以复刻的神回称之为绝活,因为和日常的直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设计是为了目的,明确目的是避免虚无直播的关键,这似乎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主播会直播玩游戏了,因为很容易从游戏中寻找到目的,例如今天排位上多少分,或者通关某款游戏,或者MC下矿挖几组钻石。游戏以外的直播呢?这一点我觉得应该参考电视节目,虽然长久来看大家都是虚无(让观众感到愉悦这种话完全是废话,观众长久的观看依靠的其实还是惯性),但是每一期可以设计一些小目标,例如一些明星节目会将明星分组对抗,选秀类节目更是让人关注于每期结果。为了避免云P浓度致死,我也就到此为止,不再具体指示了。
在16年我不怎么看直播的时候,我曾经想过那些直播的看点是什么,当时想的是直播的一切统合起来给令观众感受到所谓的直播效果。虽然这一段我使用了形式与内容,但我个人是支持以整体的角度看待直播,不应该把形式与内容拆开看。所谓的抄作业,当换了一个人演绎的时候表演便获得了新生,观众是否对此感到愉悦另说。
抛开形式与内容,直播表演的确有技术存在,那种把握观众情绪传达自己情绪的技术,就如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即便现在的直播经常被斥为低俗,但其中蕴藏着那一丝丝的可能性。
直播仅仅是表演吗
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因为能举出一大堆不是表演的网络直播,例如在B站经常看到有人直播学习或者画画,虽然开着推流,但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自己的事情。刨去这一类直播,职业主播呢?
我相信没有人能够在长时间面对摄像头和麦克风时,能一直假扮成另一个人。主播的情绪必须来源于他的心灵,即便是那些极为夸张而失实的表演也有其根源,善于将小情绪放大也只是一种能力。我们不能否认直播表演中的真情实感,但我们也知道真情实感是“廉价”的,只有当对方在乎这些真情实感的时候,它才有价值。
交流是表演的本质,实施表演的使命就是交流。但直播的过程中,除了表演以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在悄然发生,它从观众的心里抽出丝线,将观众与主播联系在了一起。这将会是下一篇的内容。
附言:
本文拟分作上下两篇,上篇为“作为表演的直播”,下篇“作为消费的直播”,下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写。
本文集中讨论的是直播行业的虚拟主播,原因包括我看虚拟主播比真人主播多(十年缺神老粉x);虚拟主播形式上介于真人出镜和无像直播之间,有特殊的讨论点;可以蹭热度(x上次蹭热度被人喷爆了)等等。
不过写完之后,我发现我实际上很难专注于虚拟主播,似乎虚拟主播的独特性变得难以寻觅,种种讨论经常是基于所有网络主播的。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套皮主播,又或者人人都是套皮主播,表现形式与内容的相似注定了他们殊途同归。
另外我在本文中尽量避免使用英文,因为感觉破坏画面观感,但写完后又觉得不用vliver有些地方表达比较怪。最后截图的时候,发现av号好多都抄错了,老眼昏花。
参考书籍:《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在网上找别的书时候意外发现的,也是这篇文章的起点。看到这本书的瞬间迸发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这本书也的确给予了很多帮助,让我水了很多字。
《演员的自我修养》当我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立刻想到这本书,以前从来没有看过,从各个方面都出乎我的意料,除了演员专业技能理论外,也包含了一些普遍适用的艺术理论,或者说它必须包含。
《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这本书只看了一点,关于形式与内容的部分多来自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