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19 王叔文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9、王叔文(公元753—806年)
唐朝的法家、政治家,浙江山阴人。在政治愈趋腐败的唐德宗末年,他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革新政治,并且和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法家人物组成了一个政治革新集团,他是这一集团的首领。公元八〇五年唐德宗死,太子即位[1],王叔文执政,与宦官贵族和藩镇割据势力展开了激烈斗争。
他执政不久,即设法从宦官手中夺回国家兵权,并撤掉酷吏京兆尹李实之职。他还下令罢宫市[2],罢五坊小儿[3],有力地打击了宦官和贵族豪强势力。
他坚决反对藩镇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制。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副使刘辟到长安,对王叔文进行利诱威胁,要求扩张地盘,遭到王叔文的严正拒绝,并下令要逮捕法办刘辟。
王叔文发动“政治革新”运动的目标,是“内抑宦官,外制方镇,摄天下之财赋兵力而归之朝廷”[4]。因此遭到宦官与藩镇势力的联合夹攻。宦官俱文珍勾结藩镇韦皋等人,借口顺宗有病,迫其让位给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光宗一上台,立即打击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由于王叔文革新集团的社会基础狭隘,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经反动势力的反扑之后,革新即告失败,王叔文也被杀害。
以王叔文为首领的政治革新运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他们主张限制贵族大地主的兼并,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这都是明显的法治主张。反动儒家咒骂他们是“小人乘时窃国柄”[5]。与此相反,王夫之等法家人物则肯定和赞扬这场革新运动。
注:
[1] 唐顺宗。
[2] 宦官借口为宫廷采购物品,强夺民间商贾财物。
[3] 借口为皇帝采办供狩猎用的鹰犬,掠夺民间财物。
[4] 《十七史商榷》。卷七十四。
[5] 《永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