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烩向)IJNAS三式大口径航空机枪与零式极后期改进型盘点
本文转自本人同名头条号于去年九月在头条发表的同名文章
首先声明本文非硬核专业向科普文章,也无为军国主义招魂之意,还请诸位下手轻点

磨利战争之刃
正如我在之前几乎每一篇文章里提到的,间战期间是个航空工业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如间战机的前辈们不敢想象它们的后继者可以在十几年甚至几年后用上金属可变距三叶或四叶螺旋桨、机载无线电、杜拉铝结构/蒙皮、电控襟翼/起落架甚至数百上千马力的发动机(当然了自封闭油箱、反射式瞄具等很多东西都是这个时候上飞机的)一样;飞行员们也要为可能的面对装有同样配置的敌机发愁。而在这时,飞机上原来装备与陆军步枪口径相同的6-8mm机枪在面对防护性能更好的飞机时也显得无力;敌我双方更快的空速使得原来装备机枪的射速在更小的射击窗口下也开始不够用了。在这种背景下,列强都开始寻求口径更大,射速更快的航空武器(这种航空枪炮的革命在战后也进行过一次,只不过战后那次更激进):比如德国人的MG131

、美国人的AN/M2、法国人的西斯帕诺·苏莎HS404等(当然了在战争初期前两者的使用频率甚至没有后者高,这也是很讽刺的事了),但是我们今天的主角IJNAS(即日本海航)在间战期间虽然对20mm机炮比较上心(这还是托了山本七乘八的福),但是海航的产品却是相当不够看:尽管日本人以厄利孔FFL为蓝本仿制的99式一号20mm机炮在1937年已经基本完成设计;但是在其跟随零战实战后IJNAS基层飞行员(当然也包括王牌)对这种武器的评价并不高。

当然了,IJNAS基层飞行员对99式一号机炮的恶评主要还是集中在弹道性能(99式一号机炮的弹道性能之差已经众所周知,这里不再赘述)以及弹药数量(早期型99式一号机炮只有60发弹鼓)的缺陷上;不过凭借零战初期型的机体优势以及日军飞行员训练的优势(当然也因为他们的对手在这两点上差得一塌糊涂),总体上IJNAS的零式在中国战场上的表现还是相当出彩的。但是IJNAS还是在昭和14年(1939年)4月提出了新的13mm机枪计划

没一个能打的
但是与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三式并非是未经历竞争就被IJNAS采用;相反与试制三式同期竞争的大口径机枪数量着实不少:达到了三种之多!分别为斯科蒂12.7mm机枪(由意大利人阿尔佛雷德·斯科蒂设计)【イソダ12.7ミリ固定機銃】、意大利布雷达SAFAT【ブレダ12.7ミリ固定機銃】以及十四试14mm机枪【十四試十四粍機銃】。在这场"惨烈"的竞争中,



首先于1939年11月出局的便是被弹药不通用和重量过大拖累的布雷达SAFAT;斯科蒂12.7mm机枪也在次年(1940年)三月因为可靠性与弹道性能差而失败(同时也是出于减轻后勤压力的考量);而3式剩下的竞争对手十四试14mm(这货用的是99式二号机炮的弹药缩小弹头,所以在单纯的弹道性能以及毁伤效果上甚至超过了三式13mm机枪)不过由于其射速实在太低,只有600RPM(如果将其用做机头同步机枪射速会甚至更低)!同时和前两者一样会对后勤体系造成更大压力所以最终在1941年3月;十四试14mm机枪也并未进入IJNAS服役。不过相对自己的一票"对手"们,三式的测试工作就相对顺利了不少:三式13.2mm机枪在1940年中旬便完成了地面基本测试并开始第二阶段的空中测试;和地面上优秀的性能一样,试制三式机枪可以在承受5个G的过载下开火

,不过三式在空中测试中也暴露了诸如零件击发损坏以及配用装药弹引信质量不佳等问题。不过由于当时战局对大口径机枪的需要使得武器生产方换用零件以及弹药供应方更换新型引信解决问题。
昭和18年(1943年)9月11日随着旧日本海军的【内令7 2号】(批准列装零式舰战一一型的为昭和15年内令36号)的下达,三式成功摘掉"试制"的帽子成为IJNAS在战争中大规模装备的唯二种(另一种是IJNAS仿制自德棍MG131的二式大口径机枪,但性能上并不如三式也主要作为自卫武器在如中岛B6N天山之类的机型上使用。)


大口径机枪。
正篇战争末期IJNAS对零战的改进尝试
尽管IJNAS对大口径机枪的需求非常紧迫,但由于上面所述的问题导致三式13.2mm机枪在最后通过IJNAS的测试时已是昭和18年(1943你年)3月。这时的旧日本军队在海上已无力回天,在天上的战场也是优势全无:美国海航的 F6F、F4U已然可以对IJNAS手中的零战形成性能压制;同时陆航的P47、P51也即将来到这片战场上增大盟军一方的优势(关于英国海航就不大提了,因为英国海航能对日本海航一票零战拥有性能压制的国产机型只有一款可靠性欠佳的海火,剩下的多是引进自美国的F6F、F4U或是萤火虫海飓风之类无法造成太大性能压制的机体)。但IJNAS除了生产诸如雷电、紫电/紫电改和实验烈风等一票新型战机之外也并未放弃继续改进手头的零战,挖掘其剩余潜力的尝试。
1944年初,一架由零战五二型甲(A6M5A)改进来的(将机头一挺7.7mm97式航空机枪换成一挺三式13.2mm机枪并加装自封油箱和优化防弹措施等)零战五二型乙(A6M5B)

进行了首飞并于同年4月开始量产。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让美军飞行员着实吃了一惊:以往十分脆弱的零战在被老干妈击中后并未如同从前一样立刻起火爆炸或者飞行员被直接打死,甚至出现过击中驾驶舱却并未杀死日本飞行员的例子;而其新配备的13.2mm机枪也可以更有效地杀伤美军以坚固著称的海航战机(最开始的13.2mm弹药其实只有穿甲弹高爆弹曳光弹三种弹药,不过IJNAS在战争末期为其又新开发了两款燃烧弹)和陆航的一票四发重轰!这些实例无疑证明了零战五二乙改型的可取之处,但如此的改造思路也留下了零战后续型号的一大隐患:迟迟得不到更新的发动机在驱动越来越重的机体时势必会导致飞行性能的下降。

而且如果说零战五二型乙由于增重较少可以将这个问题忽略的话,那零战五二型丙(A6M5C)则是将这个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为了追求重火力与强防护,新改型上彻底拆除了毁伤效果差的97式7.7mm换用三挺(一挺在机头右侧,剩下两挺在机翼里)三式13.2mm机枪并加装前后部分别为45mm以及55mm的厚防弹玻璃(以在空战中美机咬住6点时保护飞行员,另外还要从五二型就可以选装的8mm防弹钢板以保护驾驶舱;不过由于重量问题并不受基层飞行员欢迎)、以及三式对空火箭弹的发射挂架。

相比较为稳妥的机体改进,但其选用的发动机却是问题频出:起初决定搭载三菱自家的金星六二引擎标功可以达到1350HP,但出于后勤考虑(也是由于其尺寸和原来使用的中岛荣并不相同而要花费时间重新设计整流罩的原因)又被中岛荣三一替代;但荣三一的水/甲醇喷射加力装置研发的滞后以及荣三一本身的不可靠最终导致这个退而求其次的动力升级计划告吹(当然其实还是有很多阉割掉加力功能的荣三一被IJNAS接收)。于是一开始接收零战五二丙的部队惊奇地看着这款虽然火力和防护都相比前型有了大幅提升但是飞行性能差得一塌糊涂(新的零战五二型丙空重达到2.1吨,零战五二基本型只有1.8吨空重)的东西发愣。在接收该机之后,大部分自然不会拿着这种截击色彩明显的飞机用于空战;而是将其用于拦截美国轰炸机中(毕竟可以挂对空火箭弹,防护也相对可靠),剩下的部队在实战中则拆掉了座舱周围的防护钢板把它当作一架火力大幅强化的零战五二使用。

相比于五二型乙/丙这种略显粗糙或者零战六二/六三(A6M7)这种偏向多用途(在战争后期的大背景下更像是神风专用)的改进型,但在我看来;零战五四型(A6M8)才真正配得上所谓"最强零战"等称号(另外零战五四型也是唯一真正准备进行量产的金星零战):首先是换用了更大且带有水/甲醇混合喷射加力装置的金星六二引擎使得其在紧急加力下可以拥有1560HP的“强劲”动力

(同时机头的13.2机枪被移除);同时在装甲防护(依然有自封油箱和防弹钢板)上也没有继续减配(不过代价是阉了续航性一刀),其他地方基本保持了零战五二丙的设计。但天不遂人愿,零战五四在首次试飞中暴露了化油器的设计缺陷以及零战五四上冷却系统效果不过关等问题。但在三菱方(主要是更改了金星六二的管线排布)
帮助下堀越二郎团队仅用了一个月便改进了冷却系统与滑油系统,于1945年5月下旬将零战五四改再次送上了天。这次试飞的结果让海军非常满意,并与三菱达成了未来一年生产650架零战五四的协定;

不过就在第二架原型机被送往青森三泽航空基地接受横须贺航空队接受原型机测试(尽管对零战五四的测试相当严格,但参与测试的飞行员却对这种机体称赞有加)的不久后,三菱的工厂被美军轰炸;零战五四的量产工作只能顺延(当然了没多久裕仁天皇也就玉音放送了).........

当然战术吹捧归战术吹捧,明眼人看到战争末期日本工业稀烂的状况也知就算日本政权没有投降或者三菱工厂没有被炸;三菱那个所谓年产560架零战五四的合同也不一定能完成。更何况在地勤条件恶劣、燃油(有就不错了,高标号燃油更别想了)零件奇缺的前线;

缺乏训练的新手飞行员要和补给充足、战斗经验丰富而且战机机体还有极大性能优势的美国海航或陆航机队战斗还能旗鼓相当是相当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