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 VS 声乐?
前两日,在和朋友探讨《千与千寻》的主题曲《always with you》时,得知在2019年的Bilibili晚会上,周深翻唱了这首曲子。
其实我对这个歌手的印象还停留在《大鱼》,在好奇心驱使下,去听了周深的翻唱版,听完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嗓子这个嗓音,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给纯音乐填词翻唱的故事,有非常多,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觉得接受无能。
这不禁让我想了曾经参加过的一个婚礼现场。现代婚礼,除了吃饭敬酒这些传统项目,还会增加了很多趣味游戏环节,比如说:听歌猜名。
虽然作为小透明不会主动参与,但是会默默听听看自己听过没有的。毕竟吃饭都来不及,哪有空去台上参加游戏/doge。
压轴的一首歌开头出来是浓郁的电音remix风,心里刚想着我肯定不太知道了,旋律线出来一些后,欸!这不是《River Flower in You》吗!
是remix版吗?我转头望向我姐,我姐也心领神会,一起默默嘀咕了一句歌名。
就在此时,台上有人抢答了:“这首歌是《一人我饮酒醉》!”
我看向我姐,相视一笑,随着司仪一声:“对!没错!答对了,加一分!”我俩的笑容凝固在了空中。

于是后来散场后,掏出手机,打开音乐app,输入关键:一人我饮酒醉,聆听了一下。

奥。。。是这样啊,填词翻车
奥不对,翻唱了一下
奥。。。emmm,好的吧。。。
所以,让我们来理性探讨一下这个纯音乐和填词翻唱的故事,当然我说的是正儿八经的翻唱,不是喧宾夺主容易引起纠纷,产生矛盾,令人想顺着网线爬过去打架那种。

首先,最没有疑问的一点:相对而言,声乐作品的市场大。
上至八十多岁老爷爷老奶奶,下至两三岁小朋友,都可以哼哼两句,当然好听不好听是另外一回事。
人们可以自己通过跟唱的方式轻松地融入进音乐之中:客厅、厨房、浴室、卧室、教室、操场、公交车、广场等,只要你想,就可以成为你的个人舞台。歌手演唱会,也总有互动:台下的观众我们一起来!
反观纯音乐作品,就需要一点欣赏门槛了。毕竟总不能:台下的观众我们一起弹吧。即使谱子打好了甩脸上,也不一定能立马跟弹。
因此大部分时候,只能成为一个扭动身体的拍手蹦迪机器;如果遇到了比较温柔慢速的曲子,好了,连手都不敢拍了。

所以,旋律特别有记忆点的纯音乐,大多逃不过一个命运,被填词翻唱。
自己不会演奏乐器,又想与这首曲子相融,总不能就哼哼吧,怎么办好呢?人本身就是个乐器啊,那就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填个词翻唱吧。而且还能让大多数人有带入感,能被大众理解、听懂、雅俗共赏。真是一举多得呢。
而在我个人看来,填词翻唱就是从一个意象到具象化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想一下,当我们不知道该放什么音乐的时候,纯音乐往往就是最安全稳妥的一个选项。纯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就是一个神秘的问号,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体会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感悟到新的意境。
但是也正是这点,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对于不愿意花时间花心思来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来说,纯音乐就如同无字天书般晦涩难懂:一堆乐器叮叮当当了半天,到底要整个啥?

有了歌词就能很好得解决这个所谓的“问题”了,有了词,那么大概的内容和主题就被框住了。为了能够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改编的歌词大多与爱情相关。
啊?什么?你说你还没谈过恋爱,母胎solo没法共鸣?那真的是太悲伤了/doge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在这个具象化的过程中,有没有跑偏,有没有把原有的意象毁得面目全非?尤其是在纯音乐爱好者眼里,有些版本的改编翻唱实在有些听了就有冲动,拿上水泥就去村头集合跳舞的味道了。
填词翻唱这点本无可厚非,但只怕本末倒置。想必很多人都有听过这样的句式:这个曲是XX唱火的,没有X翻唱谁知道这个曲子。
这种行为简直能把对填词翻唱这件事的好感度削弱到负数啊!

填词翻唱有风险,改编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代表小编个人。欢迎理性讨论。
投 票


如果你也喜欢本文 不妨将它分享至朋友圈
本篇来自指弹中国编辑部
撰稿:张芒果 编辑:JIN